<p class="ql-block">肉苁蓉</p> <p class="ql-block">立冬一到,家里老母亲就开始念叨:“该补补身子了。”电视里正放着一档养生节目,屏幕上列着各种贵细中药,什么人参、鹿茸、肉苁蓉,看得人眼花缭乱。她指着屏幕说:“这些可都是好东西,但补错了,反倒上火。”我听着点头,心里却犯嘀咕——补肾补腰,真不是随便炖碗汤就完事的。</p> <p class="ql-block">节目里一位穿白衫的女主持人正说着:“白萝卜羊肉汤,牛肉汤,都是冬天常吃的。”她语气温和,手势自然,像是在自家厨房里跟老朋友聊天。可她话锋一转:“但脾胃虚的人,吃这些温补的汤,容易补过头,反而上火。”我忽然想起去年冬天,我连喝三天羊肉汤,结果嗓子肿得说不出话,原来不是羊肉不好,是没对路。</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一位广东的姐姐,53岁,瘦瘦小小,说她一直脾胃不好,吃啥都不吸收。医生建议她立冬进补,她第一反应就是炖羊肉煲白萝卜。节目里那碗热腾腾的汤冒着白气,看着就暖。可主持人提醒:“脾胃虚弱的人,补之前得先调理,不然补不进,还闹上火。”我默默记下:补肾,也得讲究顺序。</p> <p class="ql-block">接着,节目详细讲了两道汤:羊肉煲白萝卜,适合阳虚怕冷的人;当归炖排骨,则偏重补血养气。可关键不是“吃什么”,而是“怎么吃”。比如当归炖排骨,得小火慢炖,火大了药效就散了。我忽然明白,养生不是照方抓药,而是像煲汤一样,火候、搭配、体质,都得拿捏准了。</p> <p class="ql-block">镜头一转,一盘切好的白萝卜摆在木桌上,水灵灵的。旁边写着“润肺化痰,下气消食”。主持人说:“白萝卜是好东西,能化解油腻,疏通脾胃。”我笑了,原来这不起眼的萝卜,竟是补肾路上的“清道夫”。补之前先把路扫干净,身体才能真正吸收那些贵重药材。</p> <p class="ql-block">一块生姜被特写放大,姜皮粗糙,颜色土黄。字幕写着:“生姜,温中散寒。”主持人说:“炖汤时放几片姜,不仅能去腥,还能激活脾胃。”我想到小时候妈妈总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原来这句老话,藏着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碗里盛着几块陈皮,棕褐色,皱巴巴的,却透着一股陈香。主持人说:“汤里加点陈皮,理气健脾,防止补过头上火。”我恍然大悟——原来补肾不是一味地“加”,还得懂得“调”。就像开车,光踩油门不行,还得会踩刹车。</p> <p class="ql-block">两位主持人站在中式背景前,一个穿深蓝西装,一个穿红裙,正说着:“可以再加一味生姜。”我听着,心里琢磨:这汤里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孤立的。生姜驱寒,陈皮理气,肉苁蓉补肾,它们像一支团队,各司其职,才能把补力送到腰肾深处。</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红毛衣的女专家出镜,屏幕打出“当归补血汤”,她说:“它补益气血的效果非常好。”我盯着她温和的眼神,突然觉得,养生不是冷冰冰的药理,而是一种生活的温度。补肾,补的不只是腰,更是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她继续讲:“我推荐冬季要注意补骨。”我一愣,补骨?和补肾有什么关系?她解释:“肾主骨,肾气足,骨头才硬朗。”原来腰酸背痛,不一定是累的,可能是肾在“喊累”。</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打出“关节疼痛”“骨质疏松”,背景是深蓝,肃穆而警醒。旁边一行红字:“老中医告诉你冬季补骨有多重要。”我心头一紧,想起父母冬天总喊膝盖疼,原来这不是“老了就该疼”,而是可以调理的。</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蓝西装的男主持人举起一根肉苁蓉,笑着说:“这可是沙漠人参,补肾壮阳的好宝贝。”我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看这味药——它干巴巴的,像一段枯木,却蕴着生命力。他说:“6到10克泡水代茶饮,温和不燥。”我默默记下,打算给父亲试试。</p> <p class="ql-block">盘中的肉苁蓉被特写,深棕的表面布满褶皱,像岁月刻下的纹路。它不美,却沉稳。主持人说:“它不烈,适合长期调理。”我忽然觉得,养生就像这肉苁蓉——不求立竿见影,贵在持之以恒。</p> <p class="ql-block">那位戴眼镜的男主持人又出镜了,手持肉苁蓉,背景是中式窗格。他说:“冬季补肾,不是猛补,而是温补、缓补。”他语气平和,像在讲一个老理儿。我点点头,终于懂了:补肾,不是一场突击战,而是一场持久战。</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一道汤——肉苁蓉石斛炖乌鸡。食材列得清清楚楚:肉苁蓉10克,铁皮石斛10克,乌鸡半只。功效写着:“补肾壮骨,健脾和胃。”我盯着那碗汤,仿佛闻到了药香混合着鸡汤的暖意。这哪是一道菜,分明是一剂生活的良方。</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专家说:“很多人一觉得虚,就急着吃补品,结果补得上火。”她语气里带着无奈:“为什么你一上来就补?脾胃都没准备好,补进去也是浪费。”我笑了,这不就是我吗?总想“快点补回来”,却忘了身体也需要“热身”。</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打出一行字:“冬季补骨的‘捷径’,补脾健骨事半功倍。”下面还有一句:“脾是后天之本。”我忽然明白:补肾,不能只盯着腰,还得看看脾胃。脾好了,才能把补品转化成力气,送到该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最后,主持人笑着说:“如果吃了补品有点上火,就可以加点枸杞。”我记下这个小窍门——枸杞平和,能滋肾阴,平衡温补带来的燥热。养生,原来就是在“补”与“调”之间,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点。</p>
<p class="ql-block">这档节目看完,我没急着去药店抓药,而是先炖了一锅白萝卜陈皮水,清清脾胃。补肾壮腰,不急于一时。冬天才刚开始,路还长,慢慢来,才走得稳。</p> <p class="ql-block">先吃降脂降血压药,暂时不吃补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