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浮山原名浮峰山,是崂山山脉最西端的一座山峰,也是青岛市区内海拔最高的山,位于青岛市东南部,跨市南市北崂山三区,浮山共有九峰,有“浮山九点”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浮山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浮山山体呈东南和西北向,面积约7.5平方公里, 是青岛城市建成区最大的一片山林绿地,被称为青岛市区的“城市之肺”。</p> <p class="ql-block"> 浮山北侧因断层,山脉陡峭,南侧坡度较缓,峰下同台地、阶地相连,被流水切割成岗状,形成“七沟”“八岗”“九峰”。整体山貌属切割剥蚀地貌岩型区,地貌起伏大,切割深。浮山生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晚期,内心隐藏着巨大的花岗岩,岩石以肉红、灰白两色为主,山中的奇石包括“飞来石”“金蟾”“仙人遗靴”“石人像”“达摩”“李太白石像”等。</p> <p class="ql-block"> 青岛志记载:每当将要下雨之时,海雾升腾,云气弥漫,缭绕在浮山顶峰周围,远远望去,山峰好似漂浮在云雾之间,故其原名为“浮峰山”,后简称浮山。</p> <p class="ql-block"> 浮山生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晚期,内心隐藏着巨大的花岗岩,岩石以肉红、灰白两色为主。</p> <p class="ql-block"> 明代初年,在山前设立了浮山所后,形成了军事要塞。清朝初年,于七、于六兄弟,组织反清农民起义,清军围剿时,部分起义军突围来到浮山。</p> <p class="ql-block"> 德国侵占青岛之后,亨利亲王来到青岛,曾将浮山改名为亨利王子山。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日英联军攻打德国侵占下的青岛,德军设防的浮山经历了战火。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又在浮山设防,防备抗日军队的袭击。青岛解放初期,国民党武装土匪也曾以浮山为根据地盘踞。</p> <p class="ql-block"> 明代即墨举人胡梦豸有诗“剪棘寻幽僻,天然石窍通。断崖千尺老,深谷万缘空。澹月明心镜,寒涛觉梦钟。跏趺堪结坐,何必梵王宫。”</p> <p class="ql-block"> 曾在浮山隐居的明代进士黄作孚曾有一首诗作,名为《浮山朝海庵》,内容为:浮山雄海畔,乘兴一登临。拂草寻幽径,攀萝陟峻岑。水天连共远,岛屿接还深。纵览乾坤阔,擎杯发啸吟。</p> <p class="ql-block"> 清代莱阳文人孙笃先创作有《浮山观海》一诗,内容为:“茫茫烟水接天秋,影见扶桑天际流。满目惊涛风正怒,千层雪浪认渔舟。”</p> <p class="ql-block"> 著有《崂山志》的蓝水,曾在诗中写道:“排挞九峰海岸横,随波上下若蓬瀛。直疑泽国蜃楼起,如筑长城雉堞成。分歧参差仍附丽,去天咫尺势峥嵘。挂帆南去回头望,应识浮山所以名。”他认为,浮山的得名应该与海雾弥漫、海市蜃楼有关。</p> <p class="ql-block"> 清代即墨文人黄埙在游览了浮山之后也作诗《游浮山》:“闻道浮山好,探幽偶一临。云烟连大壑,台树倚高岑。听偈鱼龙出,看碑岁月深。先人题咏在,追慕复成吟。”</p> <p class="ql-block"> 清末章回体小说《施公案》中,提到施世纶率贺天保等攻打浮山,血洗起义军,于六等牺牲,于七独身一人逃出清兵的重围。京剧传统剧目《洗浮山》一剧,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52年,浮山花岗岩石料因其二氧化硅石英占70%以上,含铁量比较低,孔隙率低,在风吹雨淋当中,不容易泛铁锈等原因,被选定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原材料。</p> <p class="ql-block"> 青岛浮山最美木栈道蜿蜒山间,登高远眺,崂山区风光尽收眼底 青岛浮山最美木栈道蜿蜒山间,登高远眺,崂山区风光尽收眼底——现代高楼与苍翠崂山共绘山海城画卷,石老人海水浴场金沙碧浪点缀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 这里既有都市繁华,又得自然眷顾,宜居宜游的活力之城,完美诠释好客山东的温暖底色。每一步都是视觉盛宴,每一帧皆为生态与文明……</p> <p class="ql-block">2025.10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