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印上的悬问》

慕 庐

<p class="ql-block">《天问》是一篇蕴含屈原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的长诗。诗人从天地未形的远古,写到三代、商周,直到楚史,先问天文地理,再问历史传说,由远及近,通篇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古代文史、神话传说、宗教等方方面面,体现了诗人的朴素唯物史观和“博闻强志”的文学艺术才华。 《天问》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典诗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在屈赋中是独特的,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独特的。屈原在借鉴南楚古代民歌方面成绩卓著,因而成就了这篇奇文。 《天问》的内容大约可分为七个部分,问天文,问地理,问四方奇怪之事,问夏史,问殷商史,问西周史,问春秋与楚国史。这七个部分中,问夏、西周三代史诗是全诗的主体部分,问楚国时则是全诗提问的根本宗旨所在。 以此为鉴,以抒怀!</p> <p class="ql-block">星辰的坐标被外卖骑手的轨迹覆盖。</p><p class="ql-block">那些古老的诘问,从深夜加班室的泡面热气里升起,在网约车的导航提示音中回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将北斗囚禁在算法的牢笼? </p><p class="ql-block">我们靠着卫星定位相约,却在二维码前擦肩。当手机电量取代日出日落,被霓虹稀释的银河,可还记得为那些盯着还款日程的眼睛指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地的血脉正在外卖塑料盒里凝固。 </p><p class="ql-block">转基因的稻浪在预制菜里沉默,春雨的谚语坠落在气象App的推送里。那些被化肥静默的土壤,在凌晨三点的失眠中,是否还能听见种子破土的声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填海逐日的传说沉入数据中心的散热海。 </p><p class="ql-block">比特币矿场在共享办公区轰鸣,当神话被直播成打赏礼物,我们该向哪个服务器供奉被KPI碾碎的虔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鼎的铜绿蔓延成网红打卡的雕塑。 </p><p class="ql-block">大禹的足迹被地铁线路覆盖,那疏导洪水的智慧,能否疏通早高峰里每一个窒息的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裂痕里爬出验证码。 </p><p class="ql-block">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在橱窗里明码标价,扫码支付后,到账的可是我们日益风干的魂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乐的残响在短视频背景音乐里失眠。</p><p class="ql-block"> 分封制的幽灵披着上市公司的外衣游荡,那卷记载仁德的竹简,如今无限滚动成吞噬午休时间的瀑布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梦泽的雾气凝结成电子烟的蒸汽。 </p><p class="ql-block">楚辞的韵律被剪辑成十五秒的BGM,若三闾大夫刷到这条视频,他的"兮"字停顿,可会卡在算法推荐的夹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色把城市压成一方青铜印章,所有悬而未决的疑问,都化作凌晨的朋友圈可见三天。没有答案降临,只有新的问题不断从充电提示灯上浮——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天命:让每个困在系统里的灵魂,都成为行走的《天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