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唐乃杰</p><p class="ql-block">编辑/梁海梅</p><p class="ql-block">文学导向/婉如</p><p class="ql-block">随笔</p> <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本应是一场唤醒乡土生机、重拾文化根脉的真诚行动,而非披着教育外衣、以研学为名,将稚嫩孩童编入利益链条的伪善之旅。</p><p class="ql-block"> 山野绿了,村道宽了,白墙黛瓦的新农居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我走在大江南北的乡间小路,听见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喧闹声。他们穿着统一校服,背着好奇,被老师牵引着,走进一座座“人造景点”。门口挂着横幅:“研学实践基地欢迎你!”几个村干部模样的人站在一旁,笑容可掬。</p><p class="ql-block"> 这本该是令人欣慰的画面——乡村复苏,教育下乡,城乡牵手。可我心里却泛起一丝不安。这些孩子来这里,究竟是为了触摸土地的温度,还是成了一条产业链上的“流量”?</p> <p class="ql-block"> 我曾见过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在研学手册上写下:“今天我学会了插秧,还体验了磨豆腐。”字迹工整,像是照着模板抄的。可当我问他“插秧时脚陷进泥里是什么感觉”,他却愣住了,反问我:“老师说不能弄脏鞋子。”</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正在用标准化的流程,把真实的乡村变成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孩子们走的是设计好的路线,看的是布置好的场景,听的是背诵好的解说词。而在这背后,是一条悄然成型的三方利益链,打包,提供,收割。研学成了项目,孩子成了用户,体验成了消费。有些地方甚至把废弃猪圈刷层白漆,挂块牌子就叫“传统养殖观察区”;把村民临时请来演“老农”,教孩子做“非遗手工”。</p><p class="ql-block"> 最讽刺的是,真正的农民依旧沉默。他们蹲在田埂上抽烟,看着一群群孩子在自家地头拍照打卡,然后坐大巴离开。他们的生活没有因“研学”而改善,反而因为“景观化”而被重塑——种什么不再为收成,而为好看;住哪里不再为便利,而为拍照出片。</p> <p class="ql-block"> 我并非反对研学。相反,我坚信教育需要走出教室,走进山河。但前提是,我们要诚实地面对乡村,而不是把它当作城市儿童的“情绪疗愈所”或资本运作的“新风口”。</p><p class="ql-block"> 当田野课堂被商业气息浸染,当孩子们的求知之旅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究竟是对乡土的反哺,还是对纯真的 exploitation?真正的乡村教育,应是唤醒心灵的春风,而非捆绑交易的绳索</p><p class="ql-block"> 回城的大巴启动时,一个女孩把脸贴在车窗上,望着渐渐远去的田野和村庄。我不知道她看见了什么。但我希望,有一天她能再次回到她踩过的乡土,不是作为“研学团成员”,而是作为一个真正想了解这片土地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时,乡村不再需要装扮,孩子也不再需要“体验任务”。他们之间的相遇,才会是纯粹的、平等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