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棋子”,星球大战取景地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美篇名: 闲云清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492357</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有很多《星球大战》的取景地,据说当年卢卡斯团队看到这边的原始洞穴地貌,就让摄制团队来这里拍摄。</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导游和司机的带领下,以突尼斯的南部城市拖泽尔(Tozeur)为据点,一天去了三个星球大战取景地,时间上刚刚好,早上八点半从拖泽尔出发,下午五点在塔图因(Tataouine)去完最后一个取景地,然后住在塔图因(Tataouine),正好给有意去突尼斯的小伙伴做一个速览。</p> <p class="ql-block">早上八点半先去Mos Espa,这里是离拖泽尔最近的取景地,开车40公里。Mos Espa在《星球大战》电影里塔图因(Tataouine)星球的一个太空港城镇。</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沙漠地貌果然奇特。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沙漠岩石地貌酷似想象中的外星沙漠世界,无需大量后期或特效,自然就呈现出那种干旱星球的荒凉感。所以吸引了好莱坞的导演们来拍摄。</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好莱坞电影系列《星球大战》(Star Wars)的《星球大战前传一:幽灵的威胁》(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中的一些外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其实,导游说,在这个叫Ong Jemel的地方拍摄的镜头,在影片中只有几分钟。但为了拍摄这些镜头,好莱坞制片公司卢卡斯影业(Lucasfilm Ltd.)做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p> <p class="ql-block">在1997年拍摄前,卢卡斯影业为方便设备和剧组运输,在原本偏远的沙丘和岩地之间修建了临时公路。这为当地带来了长期益处,使交通更加便利。</p> <p class="ql-block">剧组不仅临时搭建了外景,还留下了一些较为坚固的建筑遗迹供后期补拍和维护。这些布景后来就留在了这里,成为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电影拍摄结束后,Ong Jemel和Mos Espa太空港的波达竞速赛道(Canyon Dune Turn)遗址因“星球大战圣地”而爆红,每年吸引成千上万影迷和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天行者的故乡,1999年《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和2002年《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都在这里拍摄过。年幼的阿纳金和阿米达拉女王邂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电影遗址,国际社会曾发起#SaveMosEspa运动,投入30万突尼斯第纳尔(突尼斯货币)用于防止沙丘侵蚀,确保布景不被掩埋 。</p> <p class="ql-block">现实里是个免费的景点,开车进去会路过一段沙漠路况,有公路,周围是沙漠,驾驶感觉挺不错的,停车才发现车轮周围全是沙……</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开发了骑骆驼、四驱车探险、星战角色装扮拍照等旅游项目,成为突尼斯南部沙漠旅游的支柱之一。</p> <p class="ql-block">当地的柏柏尔人把景点围了起来,一看到有车过来马上一拥而上,又是奉上小商品让我们买,又是牵着骆驼让我们骑,架势跟国内的旅游景点差不多,不过明确表示不买、不骑后,还是会跟随,甚至还会热情地介绍起他们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试图用真诚打动游客。</p> <p class="ql-block">我们虽不是《星球大战》的粉丝,却也对这个持续火爆近半个世纪的电影系列非常熟悉。只是没有想到一部电影会对经济和文化旅游有这样长远的影响。对“几分钟镜头,却永久改变了一个地方”感到震惊。</p> <p class="ql-block">从Mos Espa开到Matamat三个半小时。当车轮驶过突尼斯南部达哈尔山区的最后一段柏油路,眼前的景象骤然从稀疏的绿洲切换为无垠的赭色荒原。远处沙丘的轮廓在烈日下微微颤动,地面蒸腾的热浪扭曲了视线,若不是向导指向天际线处隐约的地坑轮廓,很难想象这片酷似外星的土地上,既承载着柏柏尔人数百年的生存智慧,更封存着《星球大战》系列的创世记忆。这便是马特马塔——现实中的"塔图因星",一场跨越科幻与历史的朝圣之旅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马特马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村庄,而是散落于达哈尔山脉边缘的柏柏尔部落聚居地总称。这片被称为"最接近月球表面"的土地,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夏季地表温度常突破50摄氏度,极端的自然环境催生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穴居式住宅(Troglodyte Dwellings)。这种独特的建筑形态成为乔治·卢卡斯构建塔图因星球的灵感源泉,也让马特马塔从北非荒原的隐秘村落,一跃成为全球影迷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马特马塔另一处打卡之地是一座名为Hotel Sidi Driss的独特的地下旅馆。这座旅馆最著名的身份是《星球大战》(Star Wars)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Hotel Sidi Driss 建于20世纪60年代,采用了当地传统的穴居建筑风格。旅馆由多个圆形坑洞组成,每个坑洞周围挖有房间,形成一个独特的地下居住空间。</p> <p class="ql-block">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天然的隔热效果,使室内在炎热的沙漠气候中保持凉爽,还体现了柏柏尔人适应环境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手绘旅馆地图清楚地描绘了几个大坑的位置和房间。右手第二个大坑就是《星球大战》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1976年,《星球大战:新希望》(Episode IV: A New Hope)在此拍摄了拉尔斯家族农场(Lars Homestead)的内部场景----就是卢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的家。2002年,《星球大战:克隆人的进攻》(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再次在这里取景。旅馆也因此成为热门景点。</p> <p class="ql-block">跟随向导沿缓坡下行,脚下的沙砾逐渐被夯实的黄土取代,一个个直径约10米、深6至7米的巨型地坑映入眼帘,这便是柏柏尔人穴居的核心——"庭院式地坑"。坑底中央是露天庭院,四周坑壁上横向开凿出的洞穴如同蜂巢般排列,分别用作客厅、卧室、厨房与储藏室,部分洞穴还通过隐秘通道相连,形成错落有致的地下居所。伸手触摸坑壁,粗糙的黄土传来沁人的凉意,与地面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天然的温控效果让洞穴内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完美诠释了"顺应自然而居"的生存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一户仍有居民居住的穴居院落中,主人穆罕默德热情地展示了这种建筑的精妙之处。他指向洞口上方绘制的鱼形与手形图案介绍,前者象征吉祥丰饶,后者寓意平安守护,这些神秘符号已在柏柏尔人中传承了数百年。院落角落的石磨与陶罐见证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而墙上悬挂的《星球大战》海报则暗示着这里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奇妙联结。"卢卡斯1976年来考察时,就坐在你现在的位置上",穆罕默德的话语让时空仿佛在此刻交汇——四十年前,正是这片真实的穴居景象,让导演敲定了天行者家族故乡的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马特马他的星战遗迹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处是为拍摄专门搭建的外景村落,另一处则是被直接用作取景地的传统穴居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西迪·德里斯酒店(Hotel Sidi Driss)。这座由百年穴居院落改造的酒店,在1977年《星球大战:新希望》中成为卢克·天行者的家,2002年《星球大战:克隆人的进攻》再次在此取景,如今仍完好保留着电影中的场景布置。</p> <p class="ql-block">推开酒店厚重的木门,仿佛瞬间穿越到塔图因的 Lars 家族农场。地下庭院中央的石桌旁,摆放着与电影中同款的陶罐与农具,墙角的壁龛里还陈列着当年拍摄时使用的道具——R2-D2的缩小模型与卢克的蓑衣,阳光从庭院上方倾泻而下,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与电影里的镜头完美重合。</p> <p class="ql-block">酒店主人特意打开了当年用作卢克卧室的洞穴,墙壁上仍能看到拍摄时留下的灯光支架痕迹,墙角的沙丘标本旁,一本泛黄的拍摄日志记录着1976年那个炎热的夏天:"这里的每一粒沙子都带着外星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从Matamat开到Tataouine两个半小时。在《星球大战》里,乔治卢卡斯当时给塔图因(Tataouine)星球寻找取景地,就找到了突尼斯,柏柏尔人的服侍和建筑就是卢卡斯心中的塔图因(Tataouine)星球,于是大导演直接用了突尼斯塔图因(Tataouine)这个地名作为星球的名字,也让塔图因(Tataouine)这个地方和《星球大战》紧紧连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突尼斯东南部撒哈拉沙漠的腹地,塔塔维纳(Tataouine)以其独特的地貌与深远的科幻联结,成为全球影迷心中不可替代的圣地。这片被烈日炙烤的红土荒原,不仅是《星球大战》系列中“塔图因星”的命名之源,更留存着无数经典镜头的拍摄印记,一场探访之旅,既是对科幻史诗的致敬,亦是对沙漠文明与电影艺术交融之美的探寻。</p> <p class="ql-block">塔塔维纳的名字本身便与《星球大战》的渊源密不可分。1976年,导演乔治·卢卡斯为寻找“天行者家族故乡”的理想场景,深入撒哈拉沙漠考察,当他抵达这座以红土城堡和干旱地貌著称的小镇时,当即被其“脱离地球”的视觉质感吸引,不仅将影片中核心星球命名为“塔图因(Tatooine)”,更在此处取景拍摄了多个关键场景。</p> <p class="ql-block">如今,小镇周边的沙漠、绿洲与传统建筑群,仍完好保留着当年的原始风貌,成为串联起电影记忆与现实景观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核心拍摄区域集中在塔塔维纳郊外的沙漠绿洲与柏柏尔传统村落。沿着铺设整齐的观光步道前行,红土夯筑的矮屋错落分布,圆顶与拱券结构极具北非地域特色,这里曾是影片中塔图因星上的市集与村落场景取景地。墙体上风化的痕迹、墙角堆积的干柴,与电影中呈现的“外星村落”质感别无二致,仿佛下一秒便会有身着异域服饰的角色穿行其间。</p> <p class="ql-block">向导指着一处保存完好的夯土院落介绍,这里曾是卢克·天行者与同伴们商议行动的取景地,院落中央的石桌与周边的储物陶罐,均为当年拍摄时的原始道具,历经数十年风沙洗礼仍未褪色。</p> <p class="ql-block">深入沙漠腹地,另一处标志性拍摄地——“ Lars家族农场”遗址静静矗立。这片由红土与木材搭建的简易建筑群,虽部分结构因岁月侵蚀略显残破,但标志性的尖顶粮仓、露天晾晒场仍清晰可辨,完美还原了电影中卢克成长的家园场景。站在农场遗址前远眺,无垠的沙丘在烈日下延展至天际,干燥的风掠过沙面,发出轻微的呼啸,与电影配乐中苍凉的旋律在脑海中重叠,让人瞬间沉浸于“双日悬空”的科幻意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遗址旁的解说牌详细标注着拍摄细节,从镜头角度到道具布置,完整呈现了电影工业对现实景观的艺术化诠释。</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时,红土荒原被镀上温暖的金红色光晕。回望塔塔维纳的沙丘与村落,电影中的科幻场景与现实里的沙漠文明在此刻完美交融。这里不仅是电影工业创造奇迹的见证地,更是自然地貌、人文传统与艺术想象力共同孕育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离开之际,心中满是不舍与敬畏——塔塔维纳用它的苍凉与厚重,为《星球大战》注入了真实的灵魂,也为每一位探访者,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科幻与人文双重记忆。</p> <p class="ql-block">离开《星球大战》拍摄地,我们驶往塔梅尔扎绿洲(Oasis of the Mountain Tamerza)。塔梅尔扎(Tamerza,又写作Tamaghza)绿洲是突尼斯西南部最著名的山地绿洲之一。绿洲距离托泽尔市(Tozeur)约70公里,靠近阿尔及利亚边境。</p> <p class="ql-block">进入塔梅尔扎,眼前是令人震撼的峡谷。两侧的岩壁像是被巨斧劈开,高大粗粝,色泽从浅黄到赭红,仿佛沙漠本身被压缩成了一整面山。</p> <p class="ql-block">脚下是干涸的河道,布满巨大的石块。偶有积水和水流从岩缝中渗出,滋养着顽强生长的草和藤。</p> <p class="ql-block">塔梅尔扎的峡谷(Tamerza Canyon)是突尼斯山地绿洲中最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视觉和感官都极具震撼力。</p> <p class="ql-block">峡谷中的小溪,沿着谷底流淌。水清澈得近乎透明,在阳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小溪不大,却倔强地在干燥的岩谷中延续着生命,也滋润着周边的青草和野花。</p> <p class="ql-block">196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毁掉了塔梅尔扎的村落,村民早已迁往山下的新城。偶尔看见一些村民开的小商铺,做游客的生意。五颜六色的柏柏尔头巾,为壮观的峡谷增添了几分色彩。</p> <p class="ql-block">从塔梅尔扎开车约10分钟左右,就到了切比卡(Chebika)。这也是突尼斯南部著名的“三大山地绿洲“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古老的柏柏尔村庄,依山而建。1969年春季,突尼斯西南部,包括著名的三大山地绿洲塔梅尔扎,切比卡和米德斯(Tamerza,Chebika,Mides)经历了连续20多天的大暴雨,引发严重山洪。突如其来的洪流摧毁了多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现在,古老的村庄已不复存在。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原居民被政府安置在更安全的地方,多数重建的新村落建在远离谷底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悬崖上,有一个山羊雕塑,如真的一般。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巴巴里羊(Barbary sheep)。巴巴里羊是北非特有的山地羊种,以适应干旱山地环境的能力而闻名。在切比卡,这座雕塑不仅是对当地生态的致敬,也反映了突尼斯人对自然与文化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山顶上秃秃的,没有树,没有草。山体由浅褐色到赤红色的岩石构成,层层堆叠,如同时光雕刻出的化石年轮,呈现出一种粗犷、原始、近乎超现实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一级级石阶将我们带到山谷中的绿洲,那石阶蜿蜒曲折,仿佛岁月在山体上镌刻的痕迹,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静谧。当我们沿着石阶缓缓而下,周围是葱郁的林木与清脆的鸟鸣,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芬芳和泥土的清新。</p> <p class="ql-block">绿洲中聚集着一潭清水,滋养着谷底的草丛,灌木和棕榈树。这潭清水,是绿洲跳动的心脏,是生命之源,它默默滋养着谷底丰茂的草丛,那草丛如绿色的绒毯般铺展开来,细密而柔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对水源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荒凉而灼热的山谷之间,一条细小而灵动的瀑布沿着石壁跌入一个翠绿的小水潭。水流轻柔,仿佛从岩壁上悄悄滑落。这个“沙漠中的泉源”,是大自然的馈赠。荒芜的沙漠中,正是因为这股清泉,才有了绿洲和村落。</p> <p class="ql-block">瀑布下的小溪,如同从时光中流出的一条透明丝带,轻柔地蜿蜒在岩石之间,缓缓穿过切比卡绿洲的腹地。在那干燥、裸露、满是岩石与尘土的山中世界,这条小溪显得尤为珍贵。它不喧哗、不炫耀,只是静静地流着,却孕育着一整个绿洲。</p> <p class="ql-block">在小溪边的岩壁上,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在摩洛哥看到过的海洋生物化石。导游曾讲过,数百万年前,北非大部分地区其实是浅海或热带潟湖,沉积了厚厚的石灰岩和海洋生物残骸。后来由于非洲板块北移、地壳抬升,这些海底地层才被“抬出水面”,逐渐风化成今天的岩壁与山谷。所以突尼斯也是化石资源丰富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在谷底,酷热的岩石世界被一抹浓绿打断。一片椰枣林高高低低的树影在山谷间起伏,仿佛是沙漠绿洲的心跳。阳光从巨大的羽状叶片间洒落,地面上投下斑驳光斑。椰枣是这个干旱地带几千年来最重要的食物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