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伴侣

万新平

<p class="ql-block">  灵魂伴侣会否“一见钟情”?那很可能只是体内荷尔蒙的骚动,也可能是人类集体记忆中理想异性的苏醒。</p><p class="ql-block"> 灵魂伴侣会否“一见如故”?那很可能只是类似原生家庭的熟悉感,也可能是前世交好的某位朋友。</p><p class="ql-block"> 灵魂伴侣会否“一往情深”?那很可能只是自己的恐惧和匮乏投射给外界的依恋,也可能是灵魂对于完整自我的深层渴求。</p><p class="ql-block"> 关于灵魂伴侣,长久以来累积了太多的分歧和误解。有人觉得灵魂伴侣触手可及,有人则认为灵魂伴侣是虚幻的神话;有些人冒着孤老终生的风险等待灵魂伴侣,有的人则认为灵魂伴侣只能存在于婚姻之外。分歧与误解的根源或许在于各自灵魂层次的差异、对伴侣作用的多种期待以及对相处方式的不同设想。</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常觉得灵魂伴侣之间一定是心有灵犀的,但需要澄清的是,灵魂的契合,并非长期磨合所培养的默契。你手指一动,对方就知道你要干什么;你一个眼神,对方就知道你在想什么;那只能说明你们足够了解和熟悉,或者对方有很强的察言观色的能力,根本上升不到灵魂层面。</p><p class="ql-block"> 灵魂的契合,也不是简单的好恶一致。你喜欢某个作家,恰好他也很喜欢;你不喜欢某种行为,恰好他也很讨厌……你们的好恶惊人地一致,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癖好小习惯都出奇地相似——但很可能只是停留在浅表的同气相投,并没能触摸到彼此灵魂的质地。这样的另一半只是巩固自己既有的习气和成见,让自己从肤浅的共鸣中汲取一份虚假的认同,从而更安心地困束在自己的认知牢笼中罢了。</p><p class="ql-block"> 说到灵魂伴侣的模板,相信很多人会想到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会为如此契合的灵魂伴侣的分开而遗憾叹惋,但我却认为他们的分手几乎是注定的。男女主最初是因彼此的高度相似而心动的,他们有很多共同的习惯和爱好:都会把电影票当书签,都会把耳机线弄得一团糟,都有过关于剪刀石头布的疑惑,他们看的书、喜欢的作家几乎重合,甚至连穿的鞋子都一样。</p><p class="ql-block"> 不过,无需为结局怅惘,人生中有过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已是莫大的福分了。人们习惯于为灵魂伴侣增饰太多神圣光环,但灵魂伴侣并非命中注定的唯一,他(她)只是你某个人生阶段的同路人。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课题,就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亲密关系。年轻的时候可能更看重能不能玩到一起、聊到一起,面对婚姻的时候可能更看重有没有共同的生活愿景和奋斗目标,年纪再长的时候可能更看重思想的共鸣与灵魂的契合。两个人在某个阶段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课题需要完成,身上便会有近似的频率相互吸引。但是人在一直成长、变化,关系也会随之流动、转向。可能走着走着,两个人的成长方向就产生了分歧,或者成长速度拉开了距离。分歧和距离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就算两个人曾经再怎么心有灵犀,也可能有一天会非常惊恐地发现竟然不认识彼此。“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管曾经许下过多少地老天荒的誓言,都不得不接受无常流转中的种种变化,既然已经不在一个轨道上,那不如给彼此解放和自由。</p><p class="ql-block">我们通常说的伴侣是指夫妻或者恋人,其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但抛离这种社会性的定义,生命本质上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所有他人不论缘深缘浅都只是暂时的陪伴。如果我们把“伴侣”的概念泛化,释之为人生路上的友伴,便并不拘束于任何特定的身份。他们可以是你的家人、亲戚、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甚至也可以是萍水相逢的路人。譬如有一次我在公园闲逛,偶然结识一位大姐,我们一起穿花度柳、散步聊天,交换彼此的人生故事,倾诉心底隐秘的伤痛。虽然之后再无音信,但那个下午,我们不啻为彼此的灵魂伴侣。从这个意义上说,灵魂伴侣可以是任何他者,甚至可以是过世的人,可以是虚构的人,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自己,而这种关系仅于深度灵魂交流的当下才存在着。</p><p class="ql-block"> 不同客体可以满足我们灵魂不同层面的需要,对灵魂伴侣的需求也是因主体层次而异的。一个从未叩问过灵魂的人,自然也是不需要灵魂伴侣的。当一个人灵魂越是独特、越是丰富,他就越是感到曲高和寡的孤独,对灵魂交流的需求也就越强,对灵魂伴侣的要求也就越高。而当一个人达到“民胞物与”的天地境界时,有了“他心通”的敏锐感知时,他对世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怀有好奇和同情,他可以从每个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中透达其灵魂底色,他将是世上最孤独的存在,而任何人也都可以做他的灵魂伴侣了。</p><p class="ql-block">灵魂伴侣:相爱容易相处难?</p><p class="ql-block">比起寻找灵魂伴侣,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爱的能力,也即建构关系、维护关系的能力,否则即便遇到那个“对”的人,也会因为相处不当而错失良缘。如何在磨合的痛楚中处理双方的分歧?如何在差异的碰撞中打开对他者的好奇?如何在漫长的日子中保持分享与反馈的热情?这些都关乎彼此的链接能够触及到怎样的深度,以及这段关系将如何重新塑造自己。</p><p class="ql-block">一、甄别与磨合</p><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需要放下对完美无缺的另一半的幻想,过高的期待是和谐相处最大的阻碍。这世上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完美”,完美只是特定认知条件下的产物。万物有成则有毁,有得便有失:同样一个特点,在此面看是优点,翻过来看便是缺点。所谓优点缺点,只是在特定场景中、特定标准下的适应度罢了,归根到底也只是他的特点而已。真实的人总是鲜活而独特的,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多重的面向,当两个同样复杂又各有特点的人遭遇各种纷杂多变的生活场景,无论最初怎样契合的伴侣都难免会产生摩擦、龃龉。我们跟自己尚且每天都在战斗,遑论与其他人。</p><p class="ql-block">因此,只要与他者相处都需要磨合,磨合的过程本质上是两个灵魂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过程,也是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契机。看似只是生活习惯的不同、行为模式的差异,背后都潜藏着一个人根本习性和底层价值观的密码。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行为背后的动机,这些矛盾冲突会帮我们拨云见日,逐渐看清一个人的内在。</p><p class="ql-block">你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这样的分歧,如果觉得被对方影响是让自己堕落,可以抽身退步;如果觉得异质的因素可以补足自身,不妨大胆向前。经过长期的磨合,有某些无关紧要的不同习惯各自保留,有些无伤大雅的观念差异可以共存,但只要在一起长期生活,双方便会有意无意地相互靠拢,久而久之,各自的人格结构里都会融合进对方的特质,你们都会收获一枚不同以往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因此磨合的过程不仅是构建“我们”的共在关系的过程,更是一个人借他山之石改造自己的过程。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就要谨慎选择进入你生活的他者,最重要的并不是看他(她)条件有多好、对你有多好,而是要看清楚那个人的灵魂你是否欣赏,这决定了你是否会变成自己越来越喜欢的样子。可以说,选择一个人,就是选择一种成长方向。</p><p class="ql-block">二、相似与差异</p><p class="ql-block">相似性与差异性是我们选择伴侣时总在有意无意反复掂量的因素。有人喜欢与自己几乎差不多的人,因为可以从两个人的相似性中获得自身存在的合理印证——我不是一个人;有人则喜欢与自己风格迥异的人,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己求而不得的品质和能力——我变得完整了。</p><p class="ql-block">当然,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况且,找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有什么意思呢?能够接纳差异,善于处理差异,甚至乐于见到差异,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表现。一个价值多元、心胸开阔的人会知道,差异并不是对自我认同的挑衅,而是自然而然的普遍存在。差异性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优势互补从而使整体的力量更完善和强大,更重要的是有差异才能相互激发碰撞从而产生新的创造性可能。探究差异既能满足对他者的好奇,丰富和深化对人性的认识,也能逐渐融合相异的特质以完善自身。有一个与我不同又能够对话的人在身边,从此你便多了一双以不同视角向外观察的眼睛,多了一个以不同方式运作的大脑,带我们超越自己的视野盲区,走出单一的思考模式,拥抱更广阔多彩的世界。</p><p class="ql-block">相似性使得彼此间有更多可共享的兴趣点,甚至在很多问题上有一致的见解,可以产生更多的共鸣。共鸣是联通两个人灵魂深处的链条,它能给予渺小个体对于自身存在的确认,超越茕茕孑立、无人理解的孤独感。灵魂深处的同频共振会产生神奇的能量,支持和鼓励彼此去追寻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但是单纯的相似性只是相同质素的简单叠加,很难产生新的东西——纵使有很多共同爱好,却无法生发出超越单独行动的感触与乐趣。而过大的差异性则会导致两者难以关联,不可协调,甚至相互干犯——各忙各事,自说自话,对彼此漠不关心。因此,相似性与差异性必须协同运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如五色互补方能成文,五音相谐方能成声,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平衡才能达到“和”,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只有求同存异的“和”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三、分享与反馈</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可以分享生活趣事和内心波澜的人是幸运的,寻常事物一经分享会变得更加有趣,偶然心得一经分享会变得更加明晰。那个你总是怀着激动心情去分享的人,就像一束光照亮你整个世界,让你的五感都仿佛更加敏锐,让万物在你眼中愈发活色生香。</p><p class="ql-block">分享的热情往往取决于反馈的质量,如果投石入河总是激不起期待中的水花,便很快会灰溜溜地走开。鸡同鸭讲或者对牛弹琴都是令人不快的,那不仅会加重自身的孤独感,还会令自尊受挫,说了不如不说,那就保持沉默。</p><p class="ql-block">所以,良好反馈必须与分享形影不离,才能保持分享欲的长久。而对方是否能给到优秀的反馈,则取决于他与你的兴趣范围与认知水平的匹配度——并不要求你们就某一领域有完全同等的修养和积累。什么意思呢?首先,他必须是对你所言之事、所发之论是抱有兴趣的。这种兴趣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就对此感兴趣,也有可能是因为爱屋及乌——真爱就是会让人对那个人的一切抱有好奇和关注。只要有兴趣,一切都不是问题,哪怕他对此一无所知,也可以睁大好奇的眸子做个捧哏。积极的回应和追问会让分享的一方兴致勃勃地讲下去,当然最好是对方有足够的认知水平,能够听懂你讲的内容,才能够给出更多更好的反馈,推动分享向更深处发展。这样的分享让一方做了充分的输出,让另一方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双方完成知识的共享互换,这也是亲密关系的附加好处。</p><p class="ql-block">前面所说是一种对方完全不懂的极端情况,现在我们切换到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双方在同一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对同一问题都有很深的见解。那么你们便可以时常展开深刻的探讨,甚至是激烈的争论,但是具体的观点并不需要完全一致,甚至可以大相径庭。只要思维品质是相近的,就可以展开生动的交流,碰撞出凶猛的思想火花。这样的对话是精彩纷呈、出人意料的,它并不是简单的既有观点的表达,而是在彼此相似点的激发下向更深层次去挖掘,或者在彼此差异点的挑战下朝不同方向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专注的倾听,要有积极的回应,而不是只顾着输出自己,而对对方敷衍应承,也不是为了争个见解高下、论辩输赢而一味维护自身的立场和颜面。我们的诉求应该是一起探索真理、一起收获成长。</p><p class="ql-block">真正的灵魂伴侣不是表面的相似,而是灵魂的同频。你们能看到彼此灵魂中最闪光最宝贵的部分,也许是连自己都不曾发觉的。你们能懂得彼此的柔软和脆弱,小心呵护;也能接纳各自灵魂暗角处的芜杂与荆棘,并不苛责。在两颗同中有异的灵魂的剧烈激荡中,遮蔽心灵的尘埃被知己的清风慢慢吹散,逐渐呈露出通明完整的本来面目——你们帮助对方发现了自己并重塑了自己。</p><p class="ql-block">相反,如果你感到在一段关系中变成自己越来越不喜欢的样子,越来越感到生活没有乐趣、人生没有意义,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封闭,那么你可以果断地撤离了。不管那个人怎么信誓旦旦地要给你幸福,不管理性的声音告诉你们有多么匹配。尊重身体的感觉,听从内心的呼喊,别受任何诱惑和威胁。好的关系,不是牺牲一方补给另一方,而是共同成长、相互成全。</p><p class="ql-block">灵魂伴侣会让彼此的灵魂都得到深层的滋养,不仅抚慰伤痕、照亮阴影,更可以在相互的注视和鼓舞中携手攀登更高层次的生命境界,彼此都成为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