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消失之后__作者:下关风

下关风

<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堡消失之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__域外漫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下关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1453年5月29日,一座伟大的城市在战火中彻底沦陷,君士坦丁堡这个名字,从此成为了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他把帝国的首都从埃迪尔内(Edirne,土耳其西北部城市,古称阿德里安堡)东迁于此,并将该城市更名为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斯坦布尔,其名很好听,念起来顺口,流畅,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感,但是莫得啥子意思。世界上的主流观点认为,它源自一句希腊话“εις την Πόλιν”(意思是“进城去”),后演变为奥斯曼土耳其语“İstanbul”。</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耳其国土绝大部分在亚洲,只极少位于欧洲,原君士坦丁堡即筑城于欧洲部位,统治者建城伊始,便视当地原居民为“土人”,东方西方隔阂,城内城外壁垒,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有希腊传教士到此,城外的突厥和阿拉伯农人搭讪,问他们从哪里来?传教士们听不懂,以为问到哪里去,于是说进城去。农人们也误会,把“进城去”这句希腊话的语音当成了去的地名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它最终成为了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也有部分历史学者认为,伊斯坦布尔,确实没有什么含义,就是象征“伊斯兰之城”的宗教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君士坦丁堡,原名叫拜占庭,公元前660年为古希腊移民所建立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拜占廷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这条狭窄的海峡将东南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为两洲交通要冲。城市坐落在一片山丘之上,南边是马尔马拉海,北边是金角湾,东边扼守赫勒斯滂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的入口,西边俯瞰色雷斯平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拜占庭城宛如一座天造地设的要塞,易守难攻。不仅如此,它还是罗马帝国重要的军事大道埃格南地亚大道与小亚细亚地区军事公路的交汇点,是通往亚洲的必经之地,也是从黑海前往爱琴海的唯一通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城北的金角湾是一处条件极佳的自然港湾,全长约10公里,主航道宽约460米,并有多处分支水道,可供船只停泊。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给当地居民带来财富,因此被称为“金角”(希腊神话中,羊角是丰收和财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拜占庭一面临山两面靠水,可防御来自各方面的进攻,亦可利用两洲通衢,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发展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地理位置绝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拜占庭为城市之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还有一个名词,叫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1453年),赫赫有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和该帝国虽相距遥远,却并不陌生,史籍中称之为“拂菻”,亦叫大秦或海西国,苫国,也有记做“普岚”,“伏卢尼”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记,“拂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拜占庭帝国准确的名字叫东罗马帝国,因其都城就建在原来的拜占庭城基础上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时,作为城市的名字,拜占庭已不复存在,当时它叫君士坦丁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城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共历经了12个朝代,93位皇帝,历时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罗马,源出于古罗马帝国(英语,Roman Empire,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罗马是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其先后经历了罗马王政时代(前753_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_前27年),罗马帝国(西罗马,前27_476年,东罗马至1453年)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马共和国后期的公元前27年1月16日,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以奥古斯都”称号(意为神圣伟大),古罗马由此进入了帝国时代,并持续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2世纪安敦尼王朝时期(公元96年_公元192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395年1月17日,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年_395年)逝世。生前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实行东西各治,从此罗马帝国再未统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罗马帝国的初始帝王,为军人出身的君士坦丁一世,先皇的长子。他于306年在不列颠被拥立为王之后,为了保卫受到哥特人和波斯人威胁的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边界,决定在帝国的东部建造一座新都城。他先后考察了特洛伊,耶路撒冷,萨尔底卡(索非亚),帖撒罗尼迦(塞萨洛尼基)和尼科米底亚,但最终选择了当时不甚有名的拜占庭作为新都的城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发布命令兴建新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五年的精心施工,一座规模宏大,豪华壮丽的新都城出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大帝宣告正式定都于新首都,将其命名为“第二罗马”(拉丁语,Secunda Roma)。后又改称“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狄奥多西二世皇帝(408年-450年)时起,世人逐渐称新罗马为“君士坦丁堡”或“君士坦丁波利斯”(Kōnstantinoupolis),意思是“君士坦丁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公元4世纪中期到公元13世纪初期时,君士坦丁堡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君士坦丁堡以其宏伟建筑而闻名,据《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爱德华·吉本的统计,君士坦丁堡城里有2座剧场,4座巴西利卡(公众集会大厅),8个豪华的公众浴池,153个私人浴池,52道沿街柱廊,5座粮仓,8条高架水渠,14座教堂,14座宫殿和4388座贵族宅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著名的建筑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竞技场和黄金城门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罗马帝国在君士但丁一世的领导基础之上,其疆域扩展到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查士丁尼皇帝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公元554年,东罗马帝国击败法兰克王国,其疆域与国力达到空前顶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1204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他们本欲夺取耶路撒冷,但不知何故却转而攻占了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将该城洗劫一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罗马帝国虽1261年收复了该城,但从此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东罗马帝国衰落之际,其身旁遽然崛起了一个新兴的帝国,奥斯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突厥人,后发展壮大。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其子奥斯曼(1281~1324年)继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300年,奥斯曼自称苏丹,宣布成立奥斯曼苏丹国。1301年,奥斯曼占领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后又夺取了西亚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君士坦丁堡战役发生在公元1453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的攻城战,亦是典型的要塞攻防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步骑兵17万、舰船320艘,从陆海两面包围了君士坦丁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只剩下此一隅之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耳其人从西面猛攻,每发炮弹重达500公斤,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重炮轰击,狂轰滥炸让坚厚的城墙不断崩裂垮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29日拂晓,穆罕默德二世再次发动全面攻击,从贝拉克奈城墙的科克波塔门攻入城内,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天的围城战斗,让君士坦丁堡陷落,标志着延续2000多年的罗马帝国灭亡,也标志中世纪时代欧洲旧有宗教秩序的结束,以及文艺复兴时代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意思的是,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宣布成为东正教的保护人。他的孙子伊凡四世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因此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法继承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设想以君士坦丁堡为俄国的新首都,以圣索非亚大教堂为皇宫,并把自己的一个孙子命名为君士坦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因此发起了一系列针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试图光复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些企图被英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1878年柏林会议)等国挫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穆罕默德二世则认为,他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于是自封为Kayzer-i Rum,意思是罗马凯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政权更迭,改朝换代之时,社会是最混乱的。胜利者总是习惯于毁灭一切带有旧时代痕迹的东西,希望它们的消失会带走战争的痛苦,记忆和某种羁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疏不知偏见的利刃,割断的往往是历史以及社会规律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战争不仅仅只是冲突,还带来许许多多的融合和交集,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把握,它直接关乎其后的走向与兴衰成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穆罕默德二世虽以征战雄霸“天下”,但他头脑敏锐,且眼光独到,不失为一位清醒的占领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君士坦丁堡消失之后的一系列政策,使这座城市不但没有衰败,反而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严令禁止抢掠,杀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凡经历过剧烈抵抗的地方,陷落后往往遭到大肆抢掠,杀戮,甚至屠城,如扬州,嘉定,南京……,古今中外,几尽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君士坦丁堡攻防战异常激烈,时长53天,几经反复,双方死伤无数,致穆罕默德二世数次打算放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夺城后的第二天,他就严令禁止抢掠,防止混乱,迅速恢复稳定社会生活,使之正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安定人心,他还释放俘虏,邀请逃难的东正教居民回城居住。同时命令鲁米利亚和安那托利亚地区的行政长官运送四千个家庭入城定居,包括穆斯林,基督徒,犹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运用经济手段,治愈战争创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为了迅速恢复经济,严令商铺营业并予以保护,还疏通运输,交流物资,并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商业中心卡帕·卡斯大巴扎(集市),就是在他的旨意下建设起来的,时至今日,其规模面积,琳琅货物,仍为世界之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实行包容,融合的民族宗教措施和政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世纪前后,宗教一直是一种象征,其内施的政策和外露的表象,成为执政者鲜明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奥斯曼帝国允许犹太教,东正教,亚美尼亚教会等群体自治司法与税收,仅要求缴纳人头税与政治效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世纪,伊斯坦布尔成为全球最具国际化的都市,穆斯林占44%,希腊正教徒占20%,亚美尼亚人占10%,犹太人占5%。</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一个极具典型的事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建于532至537年,原名Hagia Sophia,意为神圣的真理。它是拜占庭建筑的顶峰,在塞维利亚主教座堂落成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它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东正教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方形石头建筑的教堂,气势宏伟,巨大的穹顶直径31米,离地面55米。底部四周有40个大玻璃窗,4座雄伟的拱门,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53年后,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在教堂加盖寺顶,外建4座宣礼塔,将其改为清真寺,但保留了许多基督教原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显目的是寺内的基督像及后殿穹顶上的《圣母与圣婴》镶嵌画,圣母,圣婴,六翼天使,惟妙惟俏,十分精致,且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斯兰教的普世外表,基督教的典型精髓,两者共存于一座建筑物,其标榜的谕意,昭然若揭,对世界的启迪,拳拳于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索菲亚大教堂,俗称红色清真寺,与俗称蓝色清真寺的苏丹艾哈迈德相得益彰,互为情趣,成为城市的典型地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的伊斯坦布尔清真寺众多,计有450多座,珍藏不少宗教文物。伊斯兰教的谚语说,“《古兰经》诞生在麦加,读者在埃及,珍藏在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几千年生存生活的历史,造就了大大小小无数闻名于世的都市,伊斯坦布尔只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座城市,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历史过往,规模范围,显赫豪华等等,都算不上最古老,最宏大和最曲折,和伦敦巴黎莫斯科以及中国的西安南京北京比,只能算是小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便是托普卡帕和多尔玛巴赫切(建于15世纪和19世纪中叶的奥斯曼帝国新老皇宫),与凡尔赛,白金汉,克宫,故宫比起来,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相形见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斯坦布尔的伟大,得益于一种融合的思维和包容的政策,它加速了突厥文化与东罗马遗产的交融,使之逐渐从基督教的堡垒转化为伊斯兰文明的象征,一度被世界誉为“东方的巴黎”和“东方乐土”。尤其是对欧洲人来说,东方世界的异国魅力,在18世纪时掀起了一阵崇尚奥斯曼文化与时尚的风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耳其民族亦继承了这种思维和政策,它不但化解了民族宗教战争带来的仇恨,而且走向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溶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就把入侵他的国家而阵亡的外国士兵,当作自己的儿子来祭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心境,对昔日的入侵者表现的宽大和包容,是消弥仇恨的一剂良药,亦是一种气度和文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三世纪一位伟大的波斯诗人在他的诗中吟唱,“所有的人类都来自同一躯体,最初都来自于共同的精髓,如果时光用痛苦折磨一条手臂,那么另一条手臂也无法安然休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东方文明的一种基础性思维,它理应成为全世界的精神准则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宗教自成体系,且带有许多狭隘固执的东西,其内在的信仰教义规矩要求,外在的场所形制颜色风格都各不相同,甚至冲突,对立,排斥,抵触。门户之规,格格不入,宗派之矩,如沟似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也有许多包容和融合的典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斯坦布尔是其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例子在宁夏银川亦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银川地处西北,那一片地域曾经是佛教及其它宗教盛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在银川的一座公园里仰视一座佛塔,甚是不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塔极普通,是八角形的密檐式塔,高十三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常的是佛塔尖却是圆型穹顶,贴蓝色琉璃,在阳光下十分醒目,分明是清真寺的典型式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者共为一体,显得怪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当地陪同何以至此,没有解答,后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某种角度来看,在云南的大理,这种包容和融合的情况更甚,比伊斯坦布尔有过之而无不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小的一块滇西地域,不但同时存在着佛教的汉传,南传,藏传三大体系,还有伊斯兰教(大理永平的曲硐清真寺,为滇西一景),道教(大理保山丽江的洞经音乐,保留极完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方互不相扰,和平共存一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地的本主崇拜,更是一种大度的包容和融合,极为特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主崇拜源于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图腾是祖先神崇拜,古人心中的神,是自己祖先源于的某种动物或植物。本主是保护神崇拜,是图腾崇拜的发展和升华,已经具备人为宗教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宗教组织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主,意为本境福主,是大理白族全民信奉的村社保护神,白语称武真(当地汉人叫老爷),男性本主喊老谷尼,女性本主叫阿太尼,掌管生死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的本主崇拜,以村落为单位,泛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信仰体系以祖先,英雄为核心,兼具自然崇拜和宗教神祇崇拜特征,真实人物,历史人物,传说人物,宗教人物以及神仙,灵虫,猛兽,山川,水泊,等等等等均可入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敌人,也可“包容”为本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51年与754年,唐朝先后派遣鲜于仲通,李宓率军征讨大理南诏,史称"天宝战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诏王阁逻凤在洱海边两次大败唐军,使之"流血成川,积尸壅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后阁逻凤报"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见大理《南诏德化碑》)之心,下令收敛唐军遗骸,在龙尾关(今下关)等地修筑墓冢集中安葬,其中现存天宝公园内的合葬墓被民间称为"万人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西洱河沉水而死的“侵略者”李宓,不但被大理人一笑抿了恩仇,还因勇猛将其奉为本主,成了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以后,大理的上村,下村,将军洞等地视李宓为“本主”,建庙供奉,并成为当地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举展示了白族人善良淳朴的品质和包容宽厚的胸襟,亦呈现了一种大度融合的民族精神,可谓典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是转到主题,说说君士坦丁堡之后的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其地理位置横跨欧亚,尤在初始政策的奠基之下,东西方文明高度融合,各民族大度包容,才成就了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一座丰碑式的城市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学者指出,城市史的研究,奠基在一种历史写作的全球语境之中,突出历史上不同城市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构建起全球城市史叙事模式。伊斯坦布尔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既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交通枢纽,也是多元城市文明交流碰撞的重要窗口,构成全球城市史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它在地中海区域的文明变迁以及欧亚历史演进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文明的交织为这座城市留下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了独特的城市精神与文化内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还喻示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妨抬起头来,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对共同的前途和命运,作一点历史性的哲学思考。两种文明,决非只能产生冲突,这座城市就是一个证明,东方和西方,是可以共存的,在现代社会,一方决不可能永远战胜另一方,共存才会双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文明是有差别的,水没有落差就不会产生流动,死水一潭,能让任何伟大的文明都趋于灭亡。兼容并蓄, 渐臻和谐,君士坦丁堡之后的伊斯坦布尔,为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在地中海世界的交往互动提供舞台,见证了不同文明多元文化共处共存的更替与演进,成为城市更新的一种象征,代表和典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可忽视的是,东方中国在君士坦丁堡前后的文化,经济,技术,工艺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在伊斯坦布尔的崛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君士坦丁堡扼守东西交通陆桥和南北航道要冲,既是东罗马帝国最繁荣的工商业中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运中心,还是东方丝绸,香料等货物运往西方的重要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虽学会了养蚕,但不掌握缫丝技术,上乘的丝绸仍需从中国进口。此时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竹器,铜器,茶叶,纸张,药材,物种以及冶炼钢铁,水利灌溉,先进的农耕经验和技术发明等,均经由丝绸之路传到西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可·波罗在从中国回意大利的途中经过君士坦丁堡,看到许多中国丝绸和瓷器,也看到当地工匠学习运用中国技术制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奥斯曼帝国积极保护丝绸之路的交通,致力于与中国的友好交往,苏莱曼大帝曾多次派使节来华访问。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运抵该城,再转运至欧洲,纸和火药也经此传到西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作为伊斯坦布尔历史博物馆的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着中国宋、元、明、清时代上万件珍贵瓷器,还陈列着拜占庭皇帝穿过的用中国绸缎制作的袍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恩格斯曾指出,“君士坦丁堡,特别是在亚洲土耳其的特拉比曾德,是同亚洲内地,同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同波斯和土尔克斯坦进行商队贸易的主要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奥斯曼帝国的衰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君士坦丁堡消失之后的现实,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值得当今世界深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西方哲学存在差异,差异的核心在于,统一对立与物心权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方哲学把对立的问题统一起来解决,在包容中求和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方哲学把统一的问题对立起来解决,在分散中求突破。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方哲学反对将事物简单地分为对立的二元,强调事物的包容和并存,这是一种智慧,体现在对差异的接纳与转化,核心在于承认“和而不同”,主张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同时寻求整体和谐,通过“海纳百川”的胸怀实现多元共存,和平发展。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窃以为当今世界的乱象,就是缺乏这种共识,人为的把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复杂的问题对立起来,以为仅靠加税就能够解决一切矛盾,这无疑是痴人说梦,愚不可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君士坦丁堡之后的伊斯坦布尔,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它于世的价值,就在于昭示了一个真理:当今世界,无论东西南北,也无论大小贫富,彼此之间的融合和包容,才是共同的存世之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否则,它早就是耶路撒冷,加沙,海地,法西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者,一片废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立的世界异常脆弱,这脆弱是一柄巨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始作俑者的头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今一些国家和愚蠢的政客,头脑不但进了污水,还塞满了粪便,仍报近百年前的陈旧思维,人为制造对立,以为仅靠对立甚至战争就能解决自己的囧境。疏不知世界进化发展到今日,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远非一战二战时的落后状况,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无论什么民族国家个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用一句四川俗话来说,最终它会把摇裤儿都输得精打光。)</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红色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穹顶内视。</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里保留的圣母,圣子,基督像。</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穹顶内视。</p> <p class="ql-block">高耸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大帝。</p> <p class="ql-block">海峡边的垂钓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