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字,浅色纸面衬着浓墨写就的笔画,卷轴顶端系着红绳,底下是沉实的木轴。每每抬头看见它,总觉得那字里藏着一种静气——不是冷冰冰的规矩,而是一种温润的坚持,像极了当初我提笔时心里那份笨拙的认真。习字之初,哪懂什么风骨?不过是照着帖一笔一划地描,横要平,竖要直,连转折都得掐着角度来。可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临摹中,手渐渐有了记忆,心也慢慢沉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后来换了一幅装在黑框里的字,墨色浓烈,笔势奔放,像是把情绪都揉进了撇捺之间。右上角一方红印,像是一句盖棺定论的注脚。那时我已经不满足于规整的楷书,开始尝试行草,总觉得字要“有劲”才好。可写出来的字要么僵硬如柴,要么散乱如草,总差那么一口气。老师说:“你急什么?字是手写的,更是心养的。”我愣住。原来习字不是为了写得多像,而是要在一遍遍的书写里,学会克制与释放的分寸。</p> <p class="ql-block">如今挂在厅中的那幅字,装在红棕木框里,纸面平整,字迹端方。它不再追求凌厉的锋芒,也不刻意模仿古人的姿态,只是安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个走过喧嚣后仍能站定的人。我终于明白,习字习的从来不是“形”,而是“恒”。是清晨砚台边呵出的一口气,是夜深时灯下未写完的那一行,是写废了几十张纸后,还能平静铺开下一张的耐心。</p>
<p class="ql-block">习字如习步,一开始踉跄,后来才知落脚要稳。每一个笔画,都是对心性的磨。横是坚持,竖是挺立,点是顿悟,折是转折。写错的字可以重来,走偏的路却未必有回头的机会。所以,我仍每天提笔,不为成家,只为在墨香里,找回那个能静下来、肯坚持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