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人。读小学中学,正赶上全国闹革命,没多少心思去好好学习,直到大学毕业,满脑子也没攒下几滴墨水儿。要谈对中医的认识和感受,有点儿战战兢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有位长者邻居,晚辈们都尊称她为大大。大大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但又是一个高度过敏体质,甚至对许多气味都过敏,对各类药物都不能接受。印象中,她生病,就是自己给自己医,办法无外乎扎针放血、拔火罐、针灸,老人家活了九十多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和我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经常见他额头上拔火罐后留下的深褐色圆形印记,还有脖子上被拧成紫红色的斑痕,很长时间才能消失。有时我取笑他,他很不屑:你懂什么!接着就耐心解释那么做的原因,阴阳邪正地给我一通教育和教训。他岳父是医院的内科主任,可他从未找他看过病。这老弟还是位大孝子,每年都要花费不菲,给母亲购置天然安宫牛黄丸,以调理身体,七十多岁的母亲精神矍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生前一直有胃病。一天觉着腹痛,经同事推荐,找到一位我们当地知名的老中医给看看,那位慈善的老先生给父亲号过脉,问了一些情况,开了药方,并建议做做针灸。一根根银针扎在父亲腹部,还有其他几个部位(已记不清哪几个穴位)不大会儿,父亲额头渗出虚汗,脸色苍白,他说他很难受,能不能请老先生把针给拔了,老先生笑了笑:治病过程哪儿能不难受呀!就这样,连续几天喝药、针灸,父亲感觉腹痛好了很多。但一个疗程没完,症状再次加剧,还开始便血,呈鲜红色。老先生说,你们还是到大医院看看吧。陪着父亲去了晋东南地区最大的医院,先化验大便,发现他患了一种比较罕见的阿米巴痢疾,显微镜下还能看见阿米巴原虫在蠕动。这种虫子能侵入人体多个器官,导致浓肿溃疡,还蛮凶险的,我很害怕,急得哭了。医生开了一种叫卡巴森的药,服用了两三天,父亲大便血色变浅,腹痛减轻,一个星期后,再做化验,阿米巴原虫消失,肚子也不疼了,他逃过一劫。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的事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医和西医的显著不同在于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句成语“君臣佐使”涵义特别丰富。它原指君主、臣僚、佐僚、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功效。君臣佐使,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高度概括了中医谴药组方的原则,对研究中药成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或缺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症的药物;佐药,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谦证。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使药,一是行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经常做为使药入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成语还有更详尽的解释,此不赘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患者经老先生一番望闻问切,便拿着一剂处方到中药房抓药。我喜欢中药房的味道和那装滿一排排药匣子的柜橱。看着药剂师按方子计量要求,安静、从容地打开一个个药匣子,一味药一味药地抓拿、称量(那杆小秤象件工艺品,特别精美),把每种药都平均地放入几张大小一样的方块纸里,分别包成一包,这一副药就齐了。一次抓药有几包,就意味着这张处方有几包完全相同的药,也是一个疗程或半个疗程的药。接着,药剂师还要叮嘱患者或其家属熬制中药的方法等事项。儿时无知,中药,不就是凉晒干的各种叶、茎、根、皮的集合吗?而中药汤剂给我的体验就一个字,苦!后来才明白,在那一包包,一副副药里竟包涵有那么丰富的中华文化,深刻的中国式的辩证思维和世代传承的中国智慧。虽然我对中医中药知之寥寥,但充滿虔诚的敬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代一百多年,中国史无前例地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工业文明,西医也随着这股现代化潮流涌入中国。这几十年,各种新的西医理念、方法、器械、仪器和药物更是加速被引进、接受和普及,我们传统的中医中药面临比较大的冲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医要在对患者综合辩证施治的基础上向更加精准施治寻求突破,中医的传承也从未象今天这样如此紧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统中药中,我们熟悉的虎骨、犀牛角等,随着这些珍稀动物数量锐减和保护力度的加强,其来源日益稀缺,导致偷猎、走私猖獗。蛇胆、牛黄、穿山甲片等等,做为中药原料药,都是以这些动物的健康乃至生命为前提和代价,这与现代文明理念相悖。古代,人们为获得熊胆,必将其杀死方能提取,熊的数量骤减。现在,人类发明了活体提取熊胆汁的技术。这个过程令人毛骨悚然,无辜的熊生不如死,发出一声声无助、绝望的哀嚎,其状惨不忍闻,惨不忍睹。我想,生了病,还忍心用这些药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虫夏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等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腰膝酸软等病症,它生长于青海的有限地带。有关资料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收购价在每千克三十元左右,如今已炒到了几万元,其价格和价值恐怕早已背离了吧。它的大面积私挖滥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提起燕窝,自然想到著名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实燕窝时至今日,离寻常百姓依然遥远。它早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中药,成了高档商场里的宠儿。经过精美的包装,带着几分娇嗔,傲慢地陈列在商场的柜台和橱窗里,其价格之高,令人咋舌。央视和央广不惜大时段播放一个叫“燕之屋"品牌的燕窝广告,燕之屋,不就是金丝燕的家吗?当人们残忍地摘取一盏盏燕窝后,小小金丝燕的家没了,它们栖息何处?看着娱乐明星刘嘉玲做推销“燕之屋”的燕窝广告,其姿态闲适,淑雅,但这背后是令人不齿的粗鄙和野蛮,我只有恶心与愤怒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虫夏草和燕窝,其中的成份用现代技术分析化验后,没啥惊人之处,完全可以用其它药物甚至食物代替。如今,很多人或许早已忘记其药用价值,不过是炫耀财富、身份和地位的两件道具罢了。那么畸高价格的商品(已不能称其为药)也为当下的一些社会腐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这难道不是对中药的伤害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突如其来的口罩事件曾肆虐湖北、武汉。对确诊患者最初的治疗还是以西医为主。在各方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中医介入到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中,而疗效远远超出了预期,这给多少人带来欣喜和欣慰。我想,中医在疫情中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次中医的积极介入,不仅是医治个别病例成功,更在大面积推广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极大提振了国人对中医的信心,也给许多心存疑惑甚至抱有偏见的人一次冷静、客观、全面审视中医的机会。多少个援外抗击新冠疫情团队也把中医的理念和方案带到各国,也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医,这又给我们带来另一种憧憬和希望。更多的,是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新的思考。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说要文化自信,而中医振兴,能极大丰富这种自信的内涵,也是这种自信的应有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医,是东方人对人与自然关系从医学角度的哲学思想体系;西医,则是西方人对人与自然关系从医学角度的科学思想体系。二者并行不悖,为的是同一个宗旨——治病救人。二者也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那样的话,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医学角度的认识就更加完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翻唱《中国的月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