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了保存这些书,我选择节俭生活》吴伟栗</p><p class="ql-block">吴先生在文章写下:“收藏不是占有,而是承担。每当我收到一本古籍,我都觉得自己像是接过了一个几百年的托付。我知道,这些书不会永远属于我。它们会比我活得更久。我只是暂时照看它们的人,是时代的一个看守者”。</p><p class="ql-block">一位自称平凡,却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和翻译家。一位怀有伟大胸怀的华夏儿女!联想到宁波天一阁的藏书。建造天一阁的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建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早已成为历史人物,在历史的云烟中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他留下的藏书依然灿若明珠,成为无价的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人生不过百。现在对地球的认知,虽说是地球村,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地球还是辽阔多变,千姿百态。宏观与微观的知识,对于每个个体的认知来说,都是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累积,都是辛勤的智者“搬运工”的集合。看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了解或亲身经历的一切都是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吧!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读自然之书,读思想之书。</p> <p class="ql-block">《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是17-18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观察文献之一,由法国学者杜赫德整理编纂,收录了明清时期入华耶稣会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发自中国的152封书信。</p><p class="ql-block"> 它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城市古迹、社会生活、政治制度、风俗文化、科技工艺等,比如详细描述了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建筑(如大报恩寺塔)、科举制度、市井生活、农业技术等,是欧洲人早期了解中国的“一手资料”,也是西方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些书信既客观呈现了中国文明的细节,也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如启蒙思想家对中国制度的讨论),如今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p> <p class="ql-block">范钦塑像(天一阁的创建者)。</p><p class="ql-block">范钦是明代官员,官至兵部右侍郎,辞官后专心建藏书楼、收书,一生嗜书如命,足迹遍及多地搜集古籍,最终建成天一阁并定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规,是中国藏书史上的关键人物。雕像位于天一阁景区内,体现对他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p><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之一,位于浙江宁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天一阁由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取名源于《易经》“天一生水”(借水防火),建筑为“天一(楼上一通间)地六(楼下六开间)”格局,还设天一池蓄水防火。它以藏明代地方志、科举录等珍本闻名,现藏古籍30余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清代因进献《四库全书》所需典籍而声名远扬,如今是集藏书、园林、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最是书香能致远:</p><p class="ql-block">既点明天一阁的“藏书文化”核心,也传递出书籍、文化的深远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清代:《天一阁》因进献《四库全书》所需典籍而声名远扬,如今是集藏书、园林、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浙江宁波)</p><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p><p class="ql-block">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由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取名自《易经》“天一生水”(借水防火),建筑为“天一(楼上一通间)地六(楼下六开间)”格局,还设天一池连通月湖蓄水。</p><p class="ql-block"> 藏书:巅峰时藏7万余卷,现藏古籍30余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以明代地方志、科举录、珍本孤本为特色(如《古今图书集成》)。</p><p class="ql-block">清代《四库全书》七阁均仿其形制建造,是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藏书:巅峰时藏7万余卷,现藏古籍30余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以明代地方志、科举录、珍本孤本为特色(如《古今图书集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清代:《四库全书》七阁均仿其形制建造,是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取名源于《易经》“天一生水”(借水防火),建筑为“天一(楼上一通间)地六(楼下六开间)”格局,还设天一池蓄水防火。</p> <p class="ql-block">有幸拜访《天一阁》,留个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