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工作室成员,藏有华老师已出版所有专著,学习过华老师,不敢说全部,至少是多节课例。学习的形式包括线下现场,还有线上视频。</p><p class="ql-block">即便这样,学到也只是皮毛。华老师犹如一本书,每读都有更多发现,知不足要奋发,获方法明方向。</p> 【课堂上:待学生】 <p class="ql-block">比如,从华老师的课堂,可以学到很多,其中,就包括如何待学生。</p> <p class="ql-block">学习之一:拉长—唤醒、激励的坚持。</p><p class="ql-block">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读华老师的课愈多,对这一点的体会也愈深。</p><p class="ql-block">华老师会上大课。何谓大课?时长超过40分钟的课。为什么要上大课?一方面,基于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呢?则是基于学生充分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深度学习的需要。华老师借班上课机会多,学生学情不同,达成课前预设可能遇到的问题千变万化。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个班的学生无论是学优者,还是整体,都能比较轻松达成,而换了一个班级,则难度升级或者降维都有可能。借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尝试分析,不同班级从学情出发抵达教学目标,距离长短不一。协调上述不平衡,减少、压缩内容或者环节,保证课堂学习时长不变,是一种应答;另外,还可以怎么做呢?选择课堂学习拉长,给唤醒、激励学生留时间和空间,也是一种做法。</p><p class="ql-block">为确保展示效果,公开课之前都要试教,因此,凡有公开课执教经验老师,都有借班上课经历,本人也不乏。无一例外,会直面—已在互动当中暴露出来的学生不理解,不明白,是就此放下,留给下节课?还是再等一等,帮一帮,冒不能准时下课的风险?二者必须择其一的两难。</p><p class="ql-block">怎么选?或许,标准不同,倾向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读华老师的课,再反观自身实践,纵横联系对比,看见华老师拉长时间的背后不放弃对学生唤醒、激励的身体力行。</p><p class="ql-block">在华老师那里,课堂学习达标与否,不仅包括预设内容的完成度,更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以及获得感。</p><p class="ql-block">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孰重孰轻?学生主体。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到华老师对学生爱的深沉以及生命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学习之二:蹲下—看着你的眼睛的邀请。</p><p class="ql-block">请华老师指导《数说抗日战争》的试上视频,华老师给予同学们同桌交流时我的蹲下参与,极大的肯定。深受鼓舞。于是,在学生独立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更频繁深入到学生当中,也切身体会到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之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以及课堂托举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以及积极效应。</p><p class="ql-block">带着这样的感受,再看华老师课堂上的蹲下,更能理解其中饱含着的平视学生认真倾听所传达出来对学生的尊重甚至是认可。</p><p class="ql-block">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着我的眼睛,说出你的想法。安全已然营造,信任已然传递,互动如水般流淌。牵着老师的手,一起来。所以,在华老师的课堂上,蹲下还是一种邀请。没有机会全班展示,小组交流也是契机。被看见,被听见。</p><p class="ql-block">书上说,蹲下倾听,很重要。如何重要?理论还需实践注脚与解读。在像华老师这般卓越老师的课堂上,从不鲜见。但是,从他人到自己,往往看上去简单,做起来不易。怎么突破?亲身实践,再从学生变化当中找到解释,树立信心。</p><p class="ql-block">让自己也在课堂上蹲下,在学生那里自发自觉蹲下,是向名师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知行合一。</p> <p class="ql-block">学习之三:评价—充满思辨的艺术。</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华老师推出《阅兵之美》升级版《数说九三阅兵》。在计算速度以及观看阅兵中仪仗队的定格动作之后,华老师问同学们,是,快美?还是,慢美。起初,有同学说,快美,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有同学说,慢美,像仪仗队每分走66步,看到齐刷刷定住,膀臂、抬腿高度一致。后来,有同学说,快、慢都美。像极了,小时候,被大人问,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的回答。</p><p class="ql-block">华老师怎么说呢?华老师告诉同学们,该快的时候,越快越美。该慢的时候,越慢越美。想到常常跟同学们说,跑步比赛的时候,能跑多快要跑多快,只要不违反比赛规则,越快越好!因为比赛看的是跑完全程用的时长。但是,课间活动,在教室里、在走廊上,以及在校园其他地方,都不能奔跑,而只能是正常行走,并且,慢一点比快一点更好,因为课间活动安全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在华老师的课堂上,评价里面充满思辨,恰如其分,有理有据给予学生理性思考的示范以及判断取舍的借鉴。</p><p class="ql-block">评价学生是教育教学赋予老师的权利,不讽刺打击是底线。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让评价更有意义,更有效益。比如,在揭示对错的同时,更有思辨的引领。充分赋能评价,提升课堂学习效益,推动学生健康成长。</p> 【讲座中:待老师】 <p class="ql-block">华老师上完课,通常会结合课例展开讲座。同样,从华老师的讲座中,也能学到很多。比如,学到如何待老师。</p> <p class="ql-block">学习之一:记录—新老朋友的尊重。</p><p class="ql-block">华老师讲座有个习惯,开讲之前,先邀请参会老师提问。在老师们发言的时候,华老师一定会记录下每一位提问老师的姓名以及省份。</p><p class="ql-block">再一想,华老师上课,虽是借班上课,也都报出同学姓名。</p><p class="ql-block">唤出名字重要吗?关于这一点可以换位思考。在单位里,什么样的称呼更能亲近彼此关系?某某老师吗?经验告诉我们,显然不是。反倒是以名字称呼老师更能凝聚甚至是更具黏合性。大人如此,孩子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分享班级管理经验的时候,工作卓有成效的班主任常说,接手新班,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记住班级里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并且做到对号入座,名字与人一一精准匹配。然后,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都要唤其姓名,迅速建立起关系,为班级管理赢得一个良好开端。</p><p class="ql-block">由此及彼,将自身感受,带到情境当中去,便不难理解华老师为什么要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报同学姓名畅通师生互动,为什么要在讲座环节,逐个记录每一位参与互动老师姓名。</p><p class="ql-block">因为尊重新、老朋友,从知道你的名字开始。</p> <p class="ql-block">学习之二:肯定—他人感受的回应。</p><p class="ql-block">每位提问老师的发言内容,都是讲座中宝贵的资源。讲座同上课一样,需有预设,更有生成。这一点,在华老师的讲座中,充分彰显。</p><p class="ql-block">老师们提问之后,华老师会逐个回答。有老师问,怎么才能把课上得如此大气?正面回答吗?</p><p class="ql-block">华老师说,这个问题,回答不了。但要真诚感谢您对我的鼓励!</p><p class="ql-block">再回看华老师对该问题的上述回应。</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回答不了”看出什么?华老师的谦虚。把真课上得像假课,把课上得大气,是不断精进的行动目标。也可见华老师的底气。探索还未停止,还能做得更好,不可把过程当做结果。</p><p class="ql-block">“但要真诚感谢您对我的鼓励!”看似问题,实则肯定。受之无过,自己几十年深耕,总有回报。华老师不妄自菲薄,言传身教,做人要懂得感恩。哪怕互动当中,一个问题的回应,也及时付诸行动,让尊重成为双向。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看出做学问之外,做人的足以引领。</p> <p class="ql-block">学习之三:点拨—积极参与的奖励。</p><p class="ql-block">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老师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华老师都给予回应,更借此给予老师专业成长的点拨。</p><p class="ql-block">有老师问,请学生发言,学生回答不上来或者干脆不张嘴,怎么办?</p><p class="ql-block">华老师用自己发表的文章回复—《等着就好》并举例曾在某地上课与这般特点一位同学的互动。华老师请到一位平时上课几乎从不发言的同学,结果可以预料。华老师耐心等待,直到其他同学都觉得时间太长,想要放弃……</p><p class="ql-block">这一“等”,打开了这位同学与课堂之间的通道。到节课下课前,该同学已然融入课堂。当晚,该同学的数学老师还专门给华老师发来感谢信息,感谢华老师用耐心改变了这位同学,给自己的日常学科教学提供了巨大助力。</p><p class="ql-block">给予提问老师的回应,也被悄悄学着用起来。</p><p class="ql-block">执教公开课,同学们已在会场坐定,是立刻现身相互认识?还是等着就好?决定像华老师所说—等着。按捺住急于起身的迫切,默默期待未知的精彩。同学们虽没有见到上课老师,但是短暂环顾会场以后,便开始安静等待。</p><p class="ql-block">于是,上课前的师生互动,便从反馈候课表现切入,表扬之余对即将开启共同的学习之旅提出期待,自然而然。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真正就是—等着,就好!退一步海阔天空,等一等也是美好呈现。</p> <p class="ql-block">在课堂上,华老师如何待学生,讲座中,华老师如何待老师,貌似并行话题,其实,有不同更有相同。比如,都能看到华老师对他人的尊重,包括学生,包括老师;还能看到华老师对他人的引领,拉长时间唤醒、激励学生;逐个回答,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专业引领老师。</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也像一本书,常读常新。结合实践,再学以致用,则更能感同身受各种观点的高度以及各种做法的效度。</p><p class="ql-block">与名师同行,犹如读一本好书,幸哉。</p> <p class="ql-block">(培训现场,参培老师送给华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