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夏到成都办事,顺利。见距乘动车回渝的时间尚早,于是到不远处的锦里逛逛。</p> <p class="ql-block"> “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不过我自小在成都长大,武侯祠是儿时经常玩耍之地,并没有听说过其隔壁还有个锦里。直到2008年到成都出差,朋友陪着夜游锦里,才算是初到。</p> <p class="ql-block"> 不过那次夜游也许匆匆忙忙的原因,或许是事先没有做做攻略之类的缘故,夜色下只觉得民间小院和各种餐饮小吃众多,其它竟没有什么印象。但既然号称“西蜀第一街”,现在有了时间,在蓝天白云下去加深下印象也是应该的。</p> <p class="ql-block"> 位于武侯祠旁的锦里入口并不打眼,但里面颇具规模。踏入古街,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脚踩进了明清时期的巴蜀画卷。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两侧飞檐翘角的木质建筑鳞次栉比,灯笼在阳光下摇曳,将酒幡与匾额染上一层橘红,连空气都似乎浸透了历史的沉香。</p> <p class="ql-block"> 古街长约500余米,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林林总总,从这一点来看,与成都的宽窄巷子和重庆的磁器口颇有类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 不过,在街上溜溜达达就会发现,这里除了那些具有川西风格的店铺、茶楼外,还绿树浓荫、荷塘散布,竟有一分田园农家的韵味。在都市的喧嚣中,保持一份热闹与宁静、欢快与闲逸的并存,则是宽窄巷子和磁器口所难以比拟的了。所以锦里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也不是没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不是周末,锦里的游人不是很多,逛起来也轻松了许多。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的特点在于它完全是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p> <p class="ql-block"> 人来人往,却难掩市井的鲜活。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麻辣的辛香与甜糯的米香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能对我这个曾经的老成都产生吸引力的也只小吃。忍不住吃碗赖汤圆,那种玫瑰馅的,但感觉不如小时候的味道,不禁大失所望,好在黄醪糟的口感尚可,算是弥补。</p> <p class="ql-block"> 街上还有不少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p> <p class="ql-block"> 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粉子。她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p> <p class="ql-block"> 游人摩肩接踵,却自有一份闲适——有人倚栏听评书,有人举杯围炉煮茶,孩童举着竹筒奶茶嬉笑跑过。古戏台虽无表演,飞檐下的留白却让人遥想当年丝竹管弦的盛景。行至结义楼前,桃园三结义的雕塑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光泽,诸葛亮的“淡泊明志”题刻在扇面间低语,历史的厚重与市井的烟火在此奇妙交融。</p> <p class="ql-block"> 阳光下,慵懒地在锦里街上闲逛,于是想起了儿时在成都的时光,怀旧的感觉油然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