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窟撷芳:蟾宫折桂的精神守望

冷水成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清辉漫过雕花窗棂,当月中桂影在碧海青天间摇曳生姿,那个攀登月宫采摘桂枝的意象便如种子般深植于华夏儿女的心田。蟾宫折桂这四个字,不仅是金榜题名的诗意的写照,更是灵魂对至高境界的虔诚朝圣。它如云阶延伸向渺远苍穹,似玉斧雕琢着生命华章,若桂香浸润千年文脉,在每一个挑灯夜读的窗下,在每一双仰望星空的眼眸里,种下永不熄灭的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追溯典源,《晋书·郤诜传》记载着这段千古佳话。 郤诜面对武帝问策,从容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言既出,月宫桂树便与仕途功名结下不解之缘。这株神话中的桂树,在《淮南子》的月光里生根,在《酉阳杂俎》的传说中繁茂,终成寒门士子心中不灭的明灯。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梦,而是脚踏实地耕耘后的加冕。白居易二十七岁折桂,挥毫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让雁塔题名与月窟撷芳相映生辉;吕蒙正三度应试,终以《寒窑赋》见证破茧成蝶。这缕桂香告诉我们:所有攀登都需要云梯的铺垫,所有绽放都需经历暗夜的酝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眼历史长卷,折桂者的身影书写着不同的人生注脚。 张居正少年登科,以一条鞭法实现“愿以深心奉尘刹”的抱负;王维妙音解困,借《郁轮袍》奏响通往琼林宴的序曲。然月宫之外别有洞天:杜甫落第仍成诗圣,蒲松龄屡试不第反著《聊斋》。这些星辰以不同轨迹划破夜空,共同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折桂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它像远航者望见的灯塔,指引着更辽阔的海洋;如登山者抵达的峰顶,展现着更壮美的群山;若琴师抚出的强音,开启着更恢弘的乐章。当我们品味苏轼“明月几时有”的旷达,感受文天祥“丹心照汗青”的赤诚,便会懂得:生命的高度从不拘泥于一时荣辱,而在于灵魂始终向上的姿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这轮明月映照当下,我们自能觅得安顿心灵的良方。 在亲情画卷里,蟾宫折桂是欧母画荻时鬓边的银丝,是《颜氏家训》中代代相传的书香;在爱情诗篇中,它是霍小玉“君当仗剑明光里”的期盼,是李清照赵明诚归来堂共赏金石的情缘;在友情乐章里,它是管鲍之交的知音共鸣,是李白杜甫相逢时碰撞的诗魂。要采撷生命的桂冠,需明白每片星空都有属于自己的月亮。当科研工作者攻克难关,当工匠守护非遗技艺,当教师点亮懵懂心灵,他们都在各自的夜空中摘下最亮的星辰。真正的成功,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让平凡生命绽放不凡光彩。记住:农民在田垄间收获的稻浪,医者在无影灯下流淌的汗水,作家在青灯下写就的篇章——这些看似寻常的坚守,都是对“折桂”最动人的诠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文明传承的渡口回望,蟾宫折桂早已超越科举的藩篱,升华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图腾。它启示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触碰到月亮,而在于仰望星空时那份不变的赤诚;不在于桂冠是否戴在头顶,而在于攀登途中播种的每一缕芬芳。当千万个梦想在时代的春风里苏醒,当每种才华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当每次努力都能获得岁月的回响,便是神州大地最美的月明之夜。让这株月宫桂树永远扎根在我们心田,以夸父逐日的执着追随光明,以精卫填海的坚守护卫理想,在这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共同谱写属于奋斗者的永恒诗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