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月15日上午,新疆本土新生代青年作家李晓散文集《明月天山下》在友好南路287号新华书店三楼书咖空间举办新书首发式,来自各行各业和朋友们欢聚一堂,有嘉宾感言祝贺,有朋友倾情献花,有朗诵艺术家诵读作品,有李晓老师介绍成书过程和回答嘉宾提问,有朋友赠送书法作品,有现场签名售书……整个活动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取得了圆满成功。</p> 新疆著名作家,原新疆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赵光鸣老师致辞祝贺感言 <p class="ql-block">主持人现场采访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散文家,原《新疆文艺界》主编孤岛老师,请他谈谈对李晓《明月天山下》一书的评价与感言。</p> <p class="ql-block">军旅摄影家韩栓柱和李晓老师都具有共同的爱好,他们在摄影创作和文学写作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了解了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韩栓柱感言说李晓老师用摄影家的审美捕捉画面,用散文家的思维著书立说,为新疆的广大读者奉献出了优美正能量的精神食粮。</p> 朋友向李晓老师献花 <p class="ql-block">主持人现场采访李晓老师,请她谈谈其成书的过程和写作体会及观众的提问。</p> <p class="ql-block">李晓,笔名李东澍,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散文作品曾被《西部》《新疆艺术》《新疆人文地理》《中国西部散文》和《新疆日报》等刊发。代表作品:散文《秋水长天胡杨恋》,诗歌《乌鲁木齐,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盛世中华天山月》《乌鲁木齐,你是一座英雄之城》以及报告文学《馨语读书,一路清芬》。</p> <p class="ql-block">本书以“风华”“风景”“风情”“风物”“风雅”“风貌”为脉络,精心收录《春暖天山》《那拉提物语》《帕米尔春天的故事》等三十余篇散文佳作。作者不仅描绘新疆壮美的山川地理与多彩的城乡风貌,更深情书写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作品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的书写中,真切映照出新疆独特的人文地理与生活图景。字里行间既流淌着灵动飘逸的文学意蕴,又蕴含着厚重深邃的思想情感。</p> <p class="ql-block">新疆文化出版社责任编辑张炜炜老师倾力推荐:她说介绍新疆的散文很多,《明月天山下》胜在语言文字优美,表达情感细腻,每一篇散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短小精美,读之清新淡雅,犹如品一杯香茗。值得一提是,李晓还是一位摄影家,她不仅从文学视角解读新疆,还以摄影的角度用文字描述新疆:从花香弥漫的春天到绿海无涯的夏天,从色彩斑斓的秋天到素雅纯净的冬天,从城市绿洲到草原花海,从山野乡村到戈壁大漠,大美新疆扑面而来。阅读本书,从一篇篇洋溢着激情与热爱的文章中,作者捕捉新疆大地的气象,我们可以感知一个才思敏锐、情感细腻温润、文风灵动清新、蕴含人文哲思观的女作家,以及她的内心新疆特有的爱恋与执着。</p> 富华老师诵读 陈江红老师诵读 李吉菪老师诵读 <p class="ql-block">三位朗诵艺术家现场诵读李晓老师散文集《明月天山下》书中有关章节,细腻的文笔和融情的画面走进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安润老师发表感言</p> <p class="ql-block">原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团校常务副校(院)长赵建东先生发表感言。</p> 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文联副主席、水区作协主席钟继光致辞祝贺。 <p class="ql-block">原新疆国学研究所长,上海虹桥画院副院长李举伟先生专程来乌鲁木齐参加李晓《明月天山下》新书首发式并赠送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后全体嘉宾一起合影留念,把这个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p> <p class="ql-block"> <b>在文字的褶皱中寻觅灵感</b></p><p class="ql-block"> 韩栓柱</p><p class="ql-block">我和李晓认识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那时新疆有个天山网,我们都喜欢在这个平台上发自己的作品,并且也都喜欢对方的文图风格,于是人未见,名先知,直到有一次,李晓打电话,说韩老师,我特别喜欢您的冰花,能不能发给我几张我配些文字,我说太好了,于是选了几幅冰花作品发给她,她很快就在微信上发表了摄影欣赏《岁月温情冰凌花》,文中有儿时的记忆,有对冰花的感言,也有对岁月的回眸,从哪以后我们就交流的比较多了。经常在一个协会参加活动,在一个时间段一同出去采风创作,尤其是2018年我们一起到塔什库尔干帕米尔高原和喀什采风创作13天,她《明月天山下》散文集中有好几篇都是写的这次采风创作的片段,读来十分亲切。因此,借今天新书发布会的机会首先对李晓《明月天山下》散文集发表表示祝贺!也对李晓老师给予广大读者奉献出的精神食粮和精品佳作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翻开李晓的《明月天山下》,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疆的窗。这不是旅游手册中经过精心剪辑的新疆,也不是新闻报道中被简化为符号的新疆,而是一个有温度、有呼吸、有脉搏跳动的生命体。李晓用她那支饱含深情的笔,带领我们穿越戈壁沙漠、高山雪岭,走过绿洲草原、丹霞湖泊,在看似平凡的日常褶皱中,挖掘出新疆最为动人的灵魂图景。</p><p class="ql-block">散文最打动我的,是那些我们一起出行采风创作“相遇”的文字和故事。在塔什库尔干帕米尔高原,她不但写到昆仑深处的杏花村,还记录了塔吉克民族的人文风情,高原变迁,譬如高原上生活的孩子们、小美丽玛的故事、马背上的英姿传奇等;还有喀什老城和百年老茶馆的所见所闻以及冰雪盛景天山天池,文字里既提到了我的名字又打开了当时一起采风创作的美好回忆,还原了这片土地上最为珍贵的人情温度。</p><p class="ql-block">李晓笔下的新疆,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混杂性”。他写乌鲁木齐的夜晚:“汉族的茶楼与维吾尔族的烤肉摊比邻而居,飘出的香气在夜空中交织;听到的言语,一会儿是婉转的维吾尔语,一会儿是粗犷的甘肃方言,一会儿又是标准的普通话。”这种混杂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经过时间发酵后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新疆独有的文化生态。在这种生态中,差异不再意味着隔阂,而成为互相滋养的源泉。</p><p class="ql-block">作为生长于斯的本土青年作家,李晓对新疆的书写带有一种内在的视角。她不满足于描绘表面的异域风情,而是深入挖掘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当她写天山的明月,不只是写它的皎洁明亮,更写这轮明月如何照耀过丝绸之路的商队,如何陪伴过戍边将士的不眠之夜,如今又如何温柔地俯瞰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在她的笔下,自然景观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尤为珍贵的是,李晓在散文中展现了一种难得的“边缘的自觉”。她清醒地意识到,新疆在主流话语中常被置于边缘位置,成为被言说的“他者”。而她的写作,恰恰是要让新疆发出自己的声音。她写新疆人的自豪与忧虑,写他们对传统的坚守与对现代的渴望,写他们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这种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表述与身份的重构。</p><p class="ql-block">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地域文化认同变得既珍贵又脆弱。《明月天山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如何在拥抱现代性的同时,不丢失文化的根脉;如何在多元交融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李晓的散文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封闭的排外,而是在开放中确认自我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合上书本,那轮天山明月已深深印在心底。它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明月,而是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在广袤时空中,那些坚韧而温柔的生命力量,那些在交流中不断丰富的文化,那些在差异中寻求共生的智慧。李晓用她的文字告诉我们:新疆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壮美风光,更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活出生命的广度与深度。</p><p class="ql-block">《明月天山下》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它不提供关于新疆的简单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安放自己的文化乡愁,又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人类共同体?这或许正是这部散文集最为深远的意义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