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5年的新疆之行,本是一场寻常的寻访,却意外踏入了一段被风沙掩埋的壮阔史诗。在奇台杨柳村的炊烟里,在霍城惠远古城的老院间,我遇见了天津杨柳青“赶大营”的后裔们,用镜头定格下那些承载着150年岁月的痕迹——住所的青砖黛瓦、墓地的静默碑刻、原会馆的残垣断壁,还有老宅中珍藏的账本、老照片与契约借条,每一件都在诉说着跨越万里的坚守与共生。其中,杨柳青人安文忠在伊犁缔造的“文丰泰”商号总店,自创立至今已逾130年,成为这段商贸传奇最鲜活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赶大营”历史开篇150周年。回溯清光绪元年,左宗棠挥师西进收复新疆,天津杨柳青的货郎们肩挑货担,踏上了“背井离乡赴西域”的征途。他们追随大军穿越戈壁沙漠,用双肩挑起军需物资与民生货品,从“行商”到“坐商”,渐渐形成“三千货郎满天山”的盛景,构筑起连接天津与新疆的商贸大道。这些被称为“大营客”的开拓者,不仅带来了纱布、五金、茶叶、中成药等三百多种内地货物,更将天津的技艺、文化与习俗带入新疆,同时把新疆的棉花、羊毛、药材等特产运回内地,书写了“百艺进疆”的传奇,也为乌鲁木齐、奇台、惠远等城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奇台杨柳村,我站在后裔们世代居住的院落前,墙体上的斑驳痕迹仿佛还印着当年大营客们忙碌的身影。不远处的原商会地址,虽已不复当年繁华,但脚下的土地曾见证过津商与各族同胞互通有无的热闹场景;村中的墓地肃穆宁静,墓碑上的籍贯落款“天津杨柳青”,无声诉说着先辈们“抛尸大漠亦无悔”的开拓之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爱国、创新、拼搏、坚韧”的赶大营精神,也见证着汉回各族人民相依相伴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霍城惠远古城的老宅里,后裔们小心翼翼拿出的老物件,让时光有了可触的温度。泛黄的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年的进货清单与往来账目,“阴丹士林布”“正兴德茶叶”等字样,印证着津货在新疆的畅销;褪色的老照片里,祖辈们身着传统服饰,眉眼间既有杨柳青人的爽朗,又透着边疆生活的坚韧;几张泛黄的契约借条,纸张早已脆薄,却清晰留存着当年商贸往来的诚信印记。主人笑着说,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宝贝,提醒着后代不忘“从杨柳青到新疆”的万里来路。</p> <p class="ql-block">如今,“赶大营”的故事已跨越六代人,新疆60余万后裔遍布天山南北,他们中有教师、企业家、艺术家,早已把新疆视作第二故乡,却始终珍藏着“祖籍天津杨柳青”的身份认同。当年的货郎担早已远去,但大营客们带来的民族团结基因与开拓精神,却在岁月中代代相传。他们与各族同胞共居共建,将两地文化交融共生,在“一带一路”的今天,更成为连接东西、续写丝路情缘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150年风雨兼程,150年薪火相传。镜头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件,还有“文丰泰”商号跨越百年的坚守,都是这段历史最鲜活的注脚。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移民史、商业史上的壮丽篇章,更是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先辈们的勇气与坚守,更是为了传承那份跨越万里的家国情怀与共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愿这些定格在2015年的影像,能让更多人读懂“赶大营”的传奇,读懂天津与新疆之间那份跨越世纪、历久弥坚的深厚情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