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故事(十一)

康乐谷

编者按:<br>  这是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联合推出的反映哈军工精神的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请您欣赏。 校舍经费开支实报实销 建筑校舍是筹建军事工程学院“三边并举”中一项重大任务。根据苏联专家设计组拟定的建院方案,校舍建筑总面积按照在院学员最高数量5000人计算,每个学员需要学习、生活、军训、课外活动用房30平方米,加上教师、干部、战士、工人的用房,共需校舍60万平方米。政务院通知松江省(1954年并入黑龙江省)给予支持,哈尔滨城市建设委员会将南岗区文庙街南北两侧、一曼街东北一带和马家沟南北两岸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划拨给学院,作为永久校舍建筑基地。<div>  1952年11月26日,陈赓向中央军委上报《呈请批示军事工程学院校舍建设初步计划》,按照“先教学,后生活”的原则,提出首先建成全部教学用房和必需的办公和生活用房。1953年建成学员、教职员工宿舍和食堂、仓库、变电所以及小学、幼儿园等约10万平方米;1954年建成5个系的教学大楼约15~20万平方米;1955年建成院办公楼、大礼堂、体育馆和田径场、射击场约10万平方米,完成全部建筑任务。</div><div> 12月15日,“哈军工”建筑委员会经中央军委批准正式成立。建委会研究提出“坚固耐久,经济适用,朴素庄严,节约经费”的建筑方针,随即开展拟定校舍建筑计划、地质勘察,组织设计、施工检查以及建筑材料供应等各项工作,为大规模校舍建筑做好准备。土木建筑专家殷之书根据军兵种分系,各系都有其独立性和特殊需要的情况,绘制了院区平面图。5个系各建一座教学大楼,各系教学大楼的面积以学员编制定额为依据。空军工程系学员数额最多,所以面积最大;装甲兵工程系和工兵工程系学员数额相同,所以面积一样。每座教学大楼后面都有实验室、学员宿舍和食堂等附属建筑物,自成一个体系。院办公楼和大礼堂、体育馆连成一个建筑群。</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在建设中的教学大楼</b></h5> 关于校舍建筑的经费开支,因为没有先例和经验,很难准确预算,按正常程序报批容易误事。陈赓打电话向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报告,黄克诚明确指出:经费开支,可以实报实销,节约与浪费,全由你负责。1953年3月15日,黄克诚在“哈军工”关于建筑工程费用的报告上批示:“对军工学院的建筑工程项目,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依赖他们去搞,已告陈赓对军委负责,反正我们也不懂,审核无依据,为避免误事,不如照他们的意见去办,不要过多干涉。只掌握今年2000亿(万)款和10万平方米任务就行。”<div>  陈赓对李懋之说,总部给我们的权很大,山西人会理财,你这个山西人一定要管好经费开支,精打细算,不能浪费。陈赓又对学院其他领导说,军委越是信任我们,我们越要兢兢业业。在建筑委员会扩大会议上,陈赓说,我们是农业国的基础,遭受战争破坏,现在仗还在打,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花钱的地方很多,钱从哪里来?要节约、节约、再节约。军委给我们的拨款越宽裕,越要注意节约。“浪费就是犯罪,我去坐牢,你们也得陪着——我怕寂寞。”</div><div> 1953年4月25日,第一期建筑工程破土动工,在“八一楼”举行营房建筑工程开工奠基典礼,陈赓铲第一锹土,校舍建筑委员会主任李懋之和建委会办公室主任张复明抡镐、挥锹,拉开了大规模校舍建筑的序幕。由于中央军委规定学院为绝密单位,经陈赓批准,学院施工工地对内对外一律称“103部队”。干部、工人三班倒,昼夜奋战,风雨无阻,基建办和施工质量检查人员一丝不苟地进行监督,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过返工现象。</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3年4月25日</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院举行校舍建筑工程开工典礼</b></h5> 1953年,军委派出建筑工程检查组对“哈军工”建筑校舍进行检查指导,在7月13日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肯定了建筑情况、财政制度执行和国家调拨材料、预算编造以及施工检查等方面的工作。“哈军工”党委1953年9月作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决议》,1954年12月1日作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决议》,号召全院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当成一个长期的光荣的政治任务,要分清先后缓急,该用则用,当省立省,当缓则缓、必花则花,可花可不花则坚决不花,“按制度办事,首长不批条子”的原则必须坚决贯彻。到1955年底,共新建成校舍167幢,共计41万余平方米,基本上解决了上课、实验和辅助教学所需的用房问题。生活住房本着“挤着住”和“勤俭建院”的原则,也得到了初步改善。<div>  1956年,全国开展基建浪费现象清查。7月,中央派出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世泰为组长,副总参谋长彭绍辉为副组长的调查组,检查“哈军工”的基建计划和资金使用情况。通过检查发现,学院的基建项目,每个环节都没有超过标准,资金使用一清二楚,不仅没有浪费,还有节约。</div> “哈军工”与文庙结缘 哈尔滨文庙在“哈军工”时期被作为图书馆使用,文庙后院是图书馆,崇圣祠和东西两侧殿为三座书库与借书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正殿大成殿为阅览室,室内铺设地毯,南北方向摆放一排排长条桌,每个座位上方有一盏日光灯,沿墙四周的桌面和书架上,放置报纸和杂志、期刊。阅览室宽敞明亮安静,设备条件非常好,是学员们常去的地方。<div>  1952年12月5日,陈赓院长和学院几位主要负责人实地查看初步勘定的“哈军工”院区范围时,对文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高兴地说:“文庙是应该保留的历史文物,是读书的好地方,可以使老师、学员常常想到孔夫子教导他的弟子们学习和自学的方法。”在大成殿前,陈赓指出:“文庙后街可以当作图书馆,大成殿高大、亮堂,可以作为阅览室。”走到紧靠东西围墙的配殿时,陈赓说:“两边厢房(配殿),可以作为苏联专家的办公室。”随后,又补充道:“咱们办的是亦文亦武的军事大学校,学员们在这里读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要学员上课时,好好学习理论,下课后抓紧复习、实习,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深、学好、学扎实。”</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事工程学院的图书馆——文庙大成殿</b></h5> 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落成于1929年,是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大型古建筑群,为三进院落,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由南端的影壁墙向北,经泮池、泮桥、大成门至第二进院落大成殿,最后收尾于第三进院落崇圣祠。左右建筑,包括牌楼、石碑、配殿,对称配列。从大成门进入第二院落,有正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文庙占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被称为哈尔滨的“故宫”。<div>  文庙南侧是一条贯穿东西的马路,被称作文庙街,西连一曼街、大直街,东端是哈尔滨橡胶厂。陈赓向松江省(后为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领导提出,文庙街要作为“哈军工”院内的道路,不能再作市区公共道路。教学区需要安静,要切断文庙街的公共交通,“这是个不得人心的事,但国防绝密院校,不得不如此,请向群众多做解释工作”。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文庙(包括文庙街)成为“哈军工”的一个组成部分,位居院区中央,成为“哈军工”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div><div> 从1952年12月陈赓察看哈尔滨文庙向前追溯5年,1948年春陈赓任校长的原豫陕鄂军政大学校址就设在河南省鲁山县的文庙;后来,在豫陕鄂军政大学基础上组建中原军政大学,校址设在河南省汝阳县(今汝州市)的文庙。鲁山、汝州的文庙与哈尔滨的文庙遥相呼应,中原文化与“哈军工”文化血脉相连,形成一个有意思的历史与文化现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