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lmx</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3678821</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致谢原创)</p> <p class="ql-block">“出人头地”成语基本含义,指高人一等,超出一般人,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成语直接源于北宋文坛领袖 欧阳修 对青年 苏轼 的激赏,最早记载于元代脱脱等人编撰的《宋史·苏轼传》。</p> <p class="ql-block">成语故事:公元1057年,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决心革除当时“太学体”的险怪文风,选拔真才实学之士。这就是被誉为“千年第一榜”的嘉祐二年科举。在第二场“春秋对义”的阅卷中,他在阅卷时读到《刑赏忠厚之论》一文,文章论点精辟,文风古朴,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惊为天人,惊喜万分,认为此文水平极高,理应评为第一名。但欧阳修却产生了一个“美丽的误会”。他细读文章风格,觉得如此老练深邃,普天之下恐怕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能写出来。为了避嫌(防止别人说他偏袒自己的门生),他忍痛将这篇文章判为第二名。发榜之后,欧阳修才知道那篇雄文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来自四川眉山的陌生青年苏轼。之后,苏轼依照惯例向主考官欧阳修呈递了《谢欧阳内翰书》。欧阳修读到苏轼的信函和以往的文章后,对苏轼的才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赞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后来,他又读了苏轼送来的几篇文章,就更觉得苏轼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好友、同样是文坛巨擘的梅尧臣,并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一头地”后来便演化为成语“出人头地”。</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在于它同时彰显了两位巨人的不朽人格:苏轼之“才”:展现了苏轼卓尔不群、惊艳世人的绝世才华,足以“出人头地”。欧阳修之“德”:这是典故的灵魂所在。作为当时稳坐文坛第一把交椅的盟主,欧阳修面对一个后生晚辈,没有嫉妒、没有压制,而是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并心甘情愿地为其铺路搭桥,助其超越自己。这种宽阔的胸襟、无私的伯乐精神和对真理、才华的绝对尊重,比才华本身更为珍贵。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最动人的佳话,而其核心,不仅在于苏轼的才华,更在于欧阳修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请赐教老师怎么看“出人头地”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成语,它更承载着一种“伯乐识骏马”和“薪火相传”的精神。 真正的伟大,既在于自身拥有光芒,也在于能真诚地为他人的光芒喝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