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漫步紫禁城(下)

踏遍青山

<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p> <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  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可以理解为明清皇帝,及其亲属的住宅小区和办公室,整体建筑的布局大体概括为“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一道乾清门分界了前朝与后寝。有很长一段时间,明清两朝的皇帝是在乾清门这里上大朝的,平时一般不上大朝,见见领导班子、军机大臣一类的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三宫六院是后寝的主要建筑。其中三宫由南到北指的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如果说太和殿是前朝和整个紫禁城的门面,那么乾清宫就是内廷的门面。明朝时为皇帝的寝宫,当然皇帝守丧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分布于后寝三宫两边的,则是东西六院,包括承乾宫、景仁宫、钟粹宫等一共十二宫,之前因为《延禧攻略》大火的延禧宫(如上图)也是其中之一。这十二宫主要是后妃们的居所后寝不同于前朝,是住人的地方,所以后寝的分布更像是一个个独门小院,住着皇帝比较重要的妃子们。</p> <p class="ql-block">  后寝还有两套建筑群比较重要:慈宁宫建筑群(下图左红框)和皇极殿建筑群(下图右红框)。慈宁宫位于养心殿的西侧,多住皇太后。</p><p class="ql-block"> 皇极殿出名主要是因为乾隆帝,乾隆帝非常崇拜自己的爷爷康熙帝,认为自己的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帝,便提前给嘉庆帝扶正了名份,自己当起了太上皇。</p> <p class="ql-block">  前朝不仅仅有三大殿,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建筑:文华殿和武英殿。武英殿位于三大殿的西侧,明朝曾用于皇帝接见大臣,不过后来改成文华殿干这件事了。清朝康熙则在这里首开皇家书局,类似于出版社。因为印书的质量极好,在这里刊印的书籍被称为“殿本”。</p> <p class="ql-block">  也是因为这里书多,怕火,所以清朝在这里的南面设置了“消防队”(激桶处),用于整个紫禁城的防火。</p> 故宫西六宫 <p class="ql-block">  西六宫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太极殿,其布局因历史改动与东六宫不完全对称‌。</p> <p class="ql-block">  广生右门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外侧通往西六宫区域的重要通道之一,具体指向翊坤宫和长春宫的位置‌。位于后三宫外侧的西侧,从北向南依次分布。从长康右门向南,经过大成右门后,即可到达广生右门‌。</p><p class="ql-block">‌ 作为连接后三宫与西六宫的通道,广生右门主要服务于翊坤宫和长春宫的出入。</p> <p class="ql-block">  故宫成和右门是紫禁城西六宫区域的重要门禁,位于御花园附近,主要连接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太极殿,是西六宫通往御花园的最近通道‌。该门与大成右门、广生右门等共同构成西六宫交通网络,便于后宫人员日常通行‌。</p><p class="ql-block">‌ 西六宫区域为明清后妃居所,成和右门作为门禁之一,见证了宫廷生活与礼仪制度。其名称与建筑风格延续了紫禁城“九梁十八柱”的营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  永寿门是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永寿宫的正门,主要功能是作为该宫院的出入口,其建筑形制与历史功能反映了明清皇宫的礼仪规范与实用需求,体现等级制度。</p><p class="ql-block"> 永寿宫,紧邻养心殿的神秘宫殿,见证明清宫廷风云。从明孝宗生母离奇身亡到乾隆御笔"仪淑德"匾额,再到《甄嬛传》原型居所,这里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惊心动魄的宫闱秘史。石影壁与断虹桥的千年呼应,更添其独特韵味。永寿门巧妙地斜对着养心殿东北角的吉祥门,这样的设计无疑增添了这座宫殿的神秘色彩。遗憾近日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嘉祉门是故宫西六宫区的一座宫门,位于永寿宫与延禧宫之间,连接西六宫区与东六宫区,是妃嫔日常活动的通行节点。其建筑风格与故宫其他宫门一致,为黄琉璃瓦歇山顶,红墙朱门,体现明清宫廷建筑规制。 ‌乾隆年间曾多次修缮,但主体结构保留明代特征。 ‌</p> <p class="ql-block">  螽斯门位于六宫区域的西二长街南端,为西二长街南门,与北门百子门相对,始建于明代,属明清古建筑。其名源自《诗经·周南》,取螽斯昆虫繁衍兴盛之意,与东六宫麟趾门形成吉祥对应,主体为1开间琉璃门,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饰绿琉璃仿木构件。</p><p class="ql-block"> 清末宣统帝溥仪为骑行便利曾锯除门槛,夜间封门时需将榫卯结构的门槛复原以维持门禁。</p> <p class="ql-block">  走过重重宫门,来到太极殿。(故宫内皇亲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宫,皇帝理政和礼仪的地方称为殿。)</p> <p class="ql-block">  太极殿的大门口万福捧寿的屏风,影壁上的“五蝠捧寿”寓意长寿与富贵,强调清廷的风水与文化内涵。其基座为抱鼓石,上身影壁芯上四角各雕一只蝙蝠,中心则环绕着圆形“寿”字飞舞着五只蝙蝠,这种祥瑞的图案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太极殿见一巨大影壁称其六龙壁,坐落于太极殿南院墙的中央,这里也是太极殿的独特之处。不同于其他宫殿,太极殿并未开设正门,这主要是由于外西路的慈宁宫建筑群规模宏大,使得西筒子南段向东延伸,进而压住了太极殿的南侧。因此,太极殿的南部实际上被宫墙所占据,院子的入口只能开设在东南角上。为了弥补这一设计上的不足,便在院子的正中央加建了这座六龙壁,作为一道影壁,巧妙地引导了人们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  启祥宫是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初名未央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因嘉靖皇帝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出生于此更名启祥宫,清代改称太极殿。</p> <p class="ql-block">  启祥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二进院落。清后期与长春宫改建为四进院,形成迴廊贯通格局,现存建筑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饰苏式彩画,内设地屏宝座、万字纹饰等宫廷陈设。</p> <p class="ql-block">  明神宗‌曾暂居启祥宫;同治帝瑜太妃‌晚年居太极殿;咸丰年间‌改建后成为两宫连通的居住区。现为故宫博物院宫廷生活原状陈列场所,展示清代宫廷原状及《宫训图》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  此风扇属清代宫廷机械装置代表作,主体采用铜胎珐琅工艺,分四部分构建吉祥体系:顶部以戟、磬造型组合象征“吉庆”,中部四片蝙蝠形扇叶寓意“幸福”,下部宝葫芦造型象征“福禄”,底座饰蝙蝠与寿桃纹样寓意“福寿”。该器物通过谐音象征手法将实用机械结构与传统吉祥纹样结合,展现了清代中西工艺融合特征。</p> <p class="ql-block">  太极殿位于西六宫,原名未央宫,后改称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曾为嘉靖帝生父出生地。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苏式彩画,万字锦底团寿纹门窗。明间设地屏宝座,后殿体元殿与长春宫相连。</p> <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五间,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建后与长春宫通过体元殿(穿堂建筑)相连,形成南北贯通的四进院。后檐抱厦曾作长春宫戏台,光绪十年(1884年)为慈禧寿辰在此演戏半月。</p> <p class="ql-block">  装饰结构‌为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殿前有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及六龙壁(宫中罕见),室内以花梨木透雕栏杆罩分隔,设地屏宝座。‌‌</p> <p class="ql-block">  太极殿东配殿叫“怡性轩”,为供奉或临时歇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太极殿西配殿叫“乐道堂”,为供奉或临时歇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体元殿在西六宫区域,是清晚期拆去太极殿后殿和长春宫门后改建而成的,作为太极殿和长春宫之间的穿堂。“体元”意为人君要以天地元气为本。</p> <p class="ql-block">  体元殿原为启祥宫后殿,清咸丰九年(1859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咸丰御笔匾题曰“体元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明间前后开门,次间、梢间为槛墙、支窗。</p> <p class="ql-block">  清晚期加建三间卷棚顶抱厦,黄琉璃瓦卷棚顶,面北,与长春宫相对,为清晚期宫中唱戏之小戏台,亦称长春宫戏台,慈禧五十寿辰时成为重要演出场所。‌‌</p> <p class="ql-block">  室内各间安花罩虚隔,惟西梢间自成一室,有门与次间相通。东西各有耳房3间,中1间辟为通道,连通长春宫。该殿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  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p> <p class="ql-block">  长春宫为明清两代后妃居所。明朝嘉靖皇帝的尚寿妃、天启皇帝的李成妃,曾先后居住在此宫。乾隆皇帝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禧妃察哈喇氏曾先后在此宫住过。民国时期宣统帝淑妃文绣也居住过此宫。</p> <p class="ql-block">  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明间开门,隔扇风门,竹纹裙板,次、梢间均为槛窗,步步锦支窗。明间设地屏宝座,上悬“敬修内则”匾。左右有帘帐与次间相隔,梢间靠北设落地罩炕,为寝室。</p> <p class="ql-block">  长春宫‌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三间配殿,明间开门。东配殿悬挂的匾额上写着“膺天庆”,而西配殿的匾额则题为“绥万邦”,这两块匾额均出自慈禧太后之手,寓意安抚万邦。</p> <p class="ql-block">  长春宫前殿,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日:敬修内则,东壁悬梁诗正敬书《圣制太姒诲子赞》,西壁悬《太姒诲子图》,后殿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德协坤元,西室匾曰:德洽六宫。</p> <p class="ql-block">  益寿斋,作为长春宫的配殿,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曾是皇后们频繁造访之地,与荧屏上展现的华丽宫殿形象相比,这里更显得古朴而真实,让人领略到故宫的真正韵味。</p> <p class="ql-block">  殿前左右设铜龟、铜鹤各1对。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p> <p class="ql-block">  廊内壁上绘有18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巨幅壁画,属清晚期作品。长春宫南面,即体元殿的后抱厦,为长春宫院内的戏台。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门一道,与后殿相通。</p> <p class="ql-block">  后殿曰怡情书史,与长春宫同期建成,面阔5间,东西各有耳房3间。东配殿曰益寿斋,西配殿曰乐志轩,各3间。后院东南有井亭1座。</p> <p class="ql-block">  此宫明代为妃嫔所居,天启年间李成妃曾居此宫。清代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居住长春宫,死后在此停放灵棺。同治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宫居住。</p> <p class="ql-block">  雨花阁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阁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p><p class="ql-block">  雨花阁为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一、二层之间靠北部设有暗层,为“明三暗四”的格局。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四周出廊,建筑形制独特,具有浓郁的藏式佛教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雨花阁严格按照藏密的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设计,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翊坤门是故宫内廷西六宫区南北纵向的宫门,位于储秀宫和太极殿之间。是故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为“万安门”,后在嘉靖十四年改为翊坤门。其名称寓意着辅佐皇后管理六宫之意,体现了在后宫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走入翊坤门设有“光明盛昌”屏门,翊坤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宫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顶,门扉设在中间,左右各有掖门。门前有宽阔的月台,与对面宫殿的月台相连,方便宫女和太监们通行。如今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是了解中国古代宫廷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故宫翊坤门是翊坤宫的宫门,位于故宫西路开放区,毗邻储秀宫和长春宫。</p> <p class="ql-block">  翊坤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万安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现名。明清两代均为妃嫔居所,清代多次修缮,光绪年间将后殿改为体和殿并连通储秀宫,形成四进院落格局。正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斗拱,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p> <p class="ql-block">  翊坤宫位于永寿宫之北,储秀宫之南,长春宫之东。东西十二宫以东为尊,以靠近中轴线为尊,以靠近乾清宫为尊。翊解释为辅佐,皇后的寝宫为坤宁宫,翊坤即辅佐皇后管理六宫之意。因翊坤宫是2012年热播宫斗大剧《后宫·甄嬛传》中华妃年世兰的寝宫而被人们熟知。</p> <p class="ql-block">  1885年慈禧五十大寿,光绪帝为慈禧太后庆祝寿辰,以储秀门体和殿为旧址改为穿堂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关上殿门,南北即不能通行,两宫依然可以成为独自院落。慈禧也在体和殿用膳。</p> <p class="ql-block">  翊坤宫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p> <p class="ql-block">  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为东西六宫最大的一座,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后殿体和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p> <p class="ql-block">  正殿“有容德大”“履禄绥厚”匾,东配殿“庆云斋” 西配殿“道德堂”皆慈禧太后御笔。</p> <p class="ql-block">  "翔凤为林"是故宫里唯一有"林"字的题匾,是同治的御笔。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额枋上挂着慈禧题的“翔凤为林”匾,为庆祝慈禧50寿辰所挂。说这里是“林”,会有凤飞来。</p> <p class="ql-block">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开门。东2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中间为过道,可出入。西2间亦连通,为饭后饮茶休息室。</p> <p class="ql-block">  殿之东西耳房各有1间辟为通道,可连通翊坤、储秀两宫。殿前有东西配殿,东南有井亭1座。后檐出廊,东西两侧接游廊,北转与储秀宫东西配殿相连。该殿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  “和神茂豫”匾额由慈禧太后于光绪年间题写,其中“茂豫”出自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意为昌盛安乐或繁荣滋长。匾额现存于故宫储秀宫明间外檐正中,书法风格庄重端庄,体现慈禧太后对书法的造诣 。</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位于咸福宫之东、翊坤宫之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前出廊,檐下斗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东、西配殿分别为养和殿、缓福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顶建筑,后殿丽景轩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东、西配殿分别为凤光室、猗兰馆。</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元年(1736年)赐御笔“德洽六宫”匾,乾隆六年(1741年)再赐“茂修内治”匾。咸丰二年(1852年)慈禧入宫居此,六年(1856年)在储秀宫后殿思顺斋诞下同治帝。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重修,拆除储秀门及翊坤宫后殿改建体和殿,形成四进院落,体和殿作为慈禧用膳处与外书房。庭院增设铜龙、铜鹿陈设,围廊镶贴琉璃万寿无疆赋。清朝灭亡后,婉容曾居此并融入西洋元素。</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外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这也是紫禁城东西六宫中唯一出现龙的特例。廊壁上刻有大臣们恭笔楷书的颂词。把整个庭院装饰得庄严古朴。储秀宫的内部装修精巧华丽。正间后面是楠木雕纹玻璃罩背。罩前设地平台一座,平台上摆置紫檀木雕嵌寿字镜心屏风,屏风前设宝座、香几、宫扇、香筒等。</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的东配殿额枋下,一块别致的“熙天曜日”横额引人注目。它以书卷式呈现,又称手卷额,宛如展开的书卷或扇面,尽显文人雅趣。其上的纹饰雕刻工艺精湛,美观而雅致。而“熙天曜日”一词,源自曹植的《七启》,寓意着明朗的天空与对灿烂光明的未来期许。出自“绿叶朱荣,熙天曜日”之句,象征吉祥与顺遂。</p> <p class="ql-block">  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东次间南部设木炕,北部落地罩内为翘头案、桌椅;东梢间南部设木炕,北部为八角罩;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次间南北部均设木炕,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南部设木炕,北部为寝床。</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西配殿为缓福殿,是明代建筑,面阔三间,硬山顶结构,硬山顶,面阔三间,与东配殿养和殿形成对称格局。后殿为丽景轩(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东侧为凤光室、西侧为猗兰馆。</p><p class="ql-block"> 储秀宫始建于明代,清代为妃嫔居所,西配殿缓福殿作为附属建筑,与东配殿养和殿共同构成储秀宫院落的配殿体系。现为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大寿时期的原状陈列,复原了慈禧时期的生活场景,包括家具、摆件等 。</p> 故宫东六宫 <p class="ql-block">  永和宫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  </p> <p class="ql-block">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p> <p class="ql-block">  后院正殿曰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双交四椀槅扇门4扇,中间两扇外置风门,次间、梢间槛墙,步步锦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永和宫是紫禁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妃嫔居住宫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故宫御医药馆位于永和宫内,是以清宫医药文物为核心的常设展览,集中展示宫廷医学文化、珍贵药材及医疗器具。通过83件文物与7件复制品,系统展示清代宫廷医药体系,涵盖御药房场景复原、太医院档案及外国药物等。‌‌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明代唯一完整药柜)、慈禧太后药方原稿、玛瑙按摩器等。‌‌药材展示包括云南茯苓、广东橘红及西洋金鸡纳霜等贡品。</p> <p class="ql-block">  医药文物是故宫博物院众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门类,是清代宫廷医事活动重要的实物遗存。故宫博物院收藏医药文物共3000多件,大致分为药物、药具、档案、药方、仿单等五大类别。此次展览是故宫医药文物首次走出库房、面向大众的大规模展览,精选文物83件、复制品7件。其中既有道地的中药药材、精心炮制的中成药,又有来自异域的外国药物,还有种类多样的医疗保健器具和各种名目的档案簿册。</p> <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清宫药房景象”,通过文物展示和御医工作场景复原,再现了清宫药房景观。清宫中药房众多,除集多种职能于一身的御药房外,还有冠以宫殿名称的各药房,展品中的永和宫药房匾额即是以宫殿冠名药房的实证。</p><p class="ql-block">“这是明万历年间太医院专用的皇家御制药柜,里面可盛放药品多达140种。”在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前,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关雪玲介绍,“药柜内部中心为八方转动式抽屉,每面10个,两侧又各有一列10个抽屉。每个抽屉内分三格,盛放不同药物。屉面上有涂金名签,标明每种药物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太医院和御药房”展示了太医院、御药房两个医疗机构的官印,讲述二者的职掌和关系。</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存诚慎药性——药材与药具”呈现了清宫所存的药材、中成药、西洋药物和各种医药器具。清宫所用药物以中药药材和中成药为主,同时兼及外国药物,中成药的传统剂型丸、散、膏、丹、锭,在清宫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第四单元“调方最近情——档案存真”展示了各种进药底簿和药方,这些档案簿册是御医为帝后、妃嫔等诊视病情、开方配药的真实记录。在一张黄纸药方上,可以看到御医为老佛爷开的“人参健脾丸”是如何配制的。</p> <p class="ql-block">  崇禧门往里走,右边红墙就是南边永寿宫的后墙。一直往前走,看到左侧有一座悬挂着“翊(yì)坤门”匾额的大门,走进去,迎面是一座木屏门,只见中间两扇向里开着,两扇固定屏门上右书“光”左为“昌”,走到里面看到两扇门上分别有“明”和“盛”字,原来是“光明盛昌”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延禧宫木制结构易受火患。据当时的《内务府奏销档》记录:“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亥初,延禧官不戒于火,由东西两配殿起火,延烧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六间,后殿五间,东西配殿六间,东水房三间,共烧房二十五间。”</p> <p class="ql-block">  清宣统元年(1909年),隆裕太后下懿旨在延禧宫建一座3层西洋式的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开启了烂尾工程先河。</p> <p class="ql-block">  钟粹宫,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的宫殿,在明朝时期主要作为妃嫔的居所,甚至在隆庆年间一度成为太子东宫。后来的万历帝便是在此宫中成长,直至继承皇位。</p> <p class="ql-block">  进入清朝后,钟粹宫更是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后宫居所。咸丰皇帝幼年时便长期居住于此,而他的孝贞显皇后,也就是东太后慈安,自入宫后便一直居住在钟粹宫,直至去世。光绪帝的隆裕皇后也在此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末代皇帝溥仪入宫后,也曾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宫殿中留下过足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六宫其它三宫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吃了闭门羹?</p> <p class="ql-block">  故宫琼苑东门是御花园的东南角门,主要用于连接御花园与东六宫区域,与西南角的琼苑西门对称分布‌。</p><p class="ql-block"> 从该门出来可直接进入东六宫区域,是后宫妃嫔、宫女等日常活动的重要通道之一‌。作为角门,它承担了分流作用,避免人员全部集中在中轴线主门,体现了古代宫廷的等级秩序‌。</p> 故宫御花园 <p class="ql-block">  故宫御花园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始建,十八年建成,名为“宫后苑”。清雍正朝起,称“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  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从乾隆时起,排贮《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p> <p class="ql-block">  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p> <p class="ql-block">  天一门是故宫博物院内廷中路御花园的南向主入口,为钦安殿院落的唯一南门。其名称源于《易经》"天一生水"的五行学说,寓意以水克火、避灾祈安,体现了明代嘉靖年间(1535年)修建时强化防火功能的营造智慧。</p> <p class="ql-block">  天一门采用青砖砌筑,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绿琉璃仿木构件,门上嵌铜鎏金门钉(纵横各9路)。两侧各出琉璃影壁,盒子与岔角部位饰仙鹤云纹浮雕。</p> <p class="ql-block">  门内正对明代连理柏,门前陈列铜镀金獬豸与青铜香炉,保留了明代旋花彩画。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作为内廷礼制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名与建造均与古代防火理念密切相关。门内钦安殿为道教场所,供奉北方玄武大帝,体现了宗教与皇家防火需求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天一门正中单洞券门,黄琉璃瓦歇山顶。两侧各出琉璃影壁与院墙相连,门前陈列铜鎏金异兽一对,御路正中设青铜香炉,与坤宁门相对。</p> <p class="ql-block">  天一门前对称陈列铜镀金獬豸一对,铸造于清代中期。青铜香炉置于门庭中央,炉身錾刻海水江崖纹。</p> <p class="ql-block">  故宫御花园香炉以乾隆鼎式炉为主体实物,融合礼佛、建筑、政治象征于一体;而甪端传说则揭示了香炉在宫廷文化中“通天意、达民情”的精神内核。现存香炉的纹饰与工艺,恰是这些传说在物质载体上的沉默表达。</p> <p class="ql-block">  双龙驾云夹柱石,钦安殿西边有一座中国最精美的夹柱石,石雕高2米多,上部由两块巨石拼成。青白玉石顶部是连绵的高山,山腰间漂浮着朵朵相连的白云。之下的四个面上,各雕两条巨龙,一升一降头尾相接驾云腾飞。石座的下面是一幅水盘。水盘是设置在石碑石雕雕刻水纹和水中动物的石质底盘。这座水盘的四角有四个漩涡,漩涡中涌出鱼鳖虾蟹四种动物。其他地方还雕有各种海兽和水怪,有蟹精、摩羯、螺蛳精、海马、龟精、海牛、蚌精和海象等等。</p><p class="ql-block"> 夹石之上曾树立一根巨大的旗杆,称“旛杆”或“纛杆”,用于悬挂道教旛旗。清宫档案中称之为“五龙捧圣七星旗”。</p> <p class="ql-block">  钦安殿不仅是故宫北斗七星意象的最后一颗星,在钦安殿这个区域,也有和北斗七星有关的设计,就是殿前的雕云龙纹纛旗石座。其实说石座并不准确,应该说是石座中曾经屹立的七星旗。说旗子之前,要特别说一说旗杆。</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时于钦安殿外树立宏大的纛旗杆。纛旗杆插在一座由两块青白石拼起来的基座里,基座中心为圆洞,旗杆直接插入地下。洞内原插有七星纛旗的旗杆,有31米高,在皇宫外远远地就能看到那飘扬的七星纛旗。乾隆时旗杆糟朽,需求改换,由于制造纛旗杆的木材非常考究,必需是自然长成的又高又圆又直,但又不能太粗,不裂、不腐、不蛀、少节的桅树,就像船上的桅杆一样,风吹不断,从乾隆六年一直到乾隆十六年才找到适宜的木材。</p> <p class="ql-block">  堆秀山初建于明代,未兴建时其地原有明代建筑观花殿一座,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奉神宗朱翊钧之命拆去,于同年在其基础上改筑堆山,用太湖石叠高14米而成,山顶筑有亭子一座,名曰御景亭,亭平面方形四角攒尖夔金宝顶,自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城、景山、西苑尽在目中。山北依宫墙,高约10m。</p> <p class="ql-block">  叠石山脚正面中间有券洞门,洞门上额有一题名为“堆秀”的匾,使用满汉两种文字,门内有石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p><p class="ql-block"> “御景亭”和“堆秀”之名皆为明万历皇帝所赐,清代至今仍保留着明代的旧称。现存的匾额皆清代所制。东侧山脚石壁上还刻有乾隆皇帝所题的“云根”二字,以赞赏石山似层云叠起之美。</p> <p class="ql-block">  堆秀山虽是叠砌垒垛的假山,但由匠师们精心设计和巧妙地使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湖石,在比较狭小的地面上,拔地腾空而起,叠垒成一座怪石嶙峋、岩石陡峭的崇石峻岭,山上有些石块酷似鸡、狗、猪、猴、马、兔等“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或卧或站,姿态各异,吸引人们去揣摩猜测,因而增添了观赏的趣味。</p> <p class="ql-block">  山下有三条路可以到达山顶,东西山石间各有一条嶝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在此可俯瞰紫禁城全景,远眺可望及西山。除此以外,在山前正中洞内的石阶盘旋面上也可以到达山顶。御景亭平面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攒尖顶,上覆翠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鎏金宝顶,四面设隔扇门。四周围绕着汉白玉石栏板。亭内天花藻井,面南设宝座。</p> <p class="ql-block">  御景亭是皇帝、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的地方。每年的当日,皇帝都要携后妃们在此例行登高赏景,登临此亭,怡然相坐。此时御花园景色尽在眼底:浮碧亭和澄瑞亭下的曲池中水禽嬉戏;苍松翠柏和花草藤萝间仙鹤漫游;南望禁宫一片琉璃之海,黄色的琉璃瓦在晴空下影射出闪耀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p> <p class="ql-block">  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惟殿后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p> <p class="ql-block">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p> <p class="ql-block">  延晖阁是北京故宫御花园西北隅的标志性建筑,北倚宫墙而建,明代初称清望阁,清乾隆年间改为现名。该建筑坐北朝南,为上下两层带暗层的三开间阁楼,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与回廊环绕的构造。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帝王常在此登高赋诗,嘉庆年间曾将万余幅乾隆御笔书画储藏于此。晚清时期,此处成为遴选八旗秀女的固定场所,现存乾隆帝题写的"丽日和风春澹荡,花香鸟语物昭苏"等楹联三副。</p> <p class="ql-block">  万春亭和千秋亭均在明朝嘉靖年间修建。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除开牌匾,殿内藻井彩画有细微的差别以作区分。</p> <p class="ql-block">  亭子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多角亭。屋顶造型奇特,采用“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上圆下方。在黄琉璃歇山顶上接圆攒竹节尖顶,在明代,圆攒尖顶被称为“一把伞”式。</p> <p class="ql-block">  万春亭内藻井旁为贴金双凤天花,藻井内置口衔宝珠的贴金盘龙。但因安全原因,龙口轩辕镜被取下放入库房。</p> <p class="ql-block">  在万春亭附近有座四柱井亭,叫御花园东井亭。顶上为带有三只脊兽的黄色琉璃瓦八角盝顶,梁枋上是花草枋心苏式彩绘。亭子下面有新建的一圈汉白玉栏杆,栏杆外面还有一圈水槽。亭子中间有井盖,下面是四方形井台。</p> <p class="ql-block">  在千秋亭旁有座坐南朝北的一座八角亭,叫四神祠。上面是黄色琉璃瓦八角攒尖顶,黄色琉璃覆钵上的宝珠脊刹,周围有檐廊,柱子之间有可以给游人坐下休息的长凳。四神祠是北京故宫御花园内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宗教建筑,主体由八角形亭子与前出抱厦构成,采用黄琉璃瓦攒尖顶结合卷棚歇山顶的特殊形制。主要功能为供奉道教四神,涉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神与风/云/雷/雨自然神两种解释体系。</p> <p class="ql-block">  四神祠旁边的承露台‌,又称“观鹿台”,位于御花园西南角养性斋前。该台下原有半圆形鹿圈围栏地基遗址,历史上曾作为皇帝后妃观赏梅花鹿的场所,民国时期仍保留鹿囿遗址。</p> <p class="ql-block">  台下现存半圆形鹿圈围栏地基,与四神祠、假山石景等共同构成御花园西南角的景观群。紧邻四神祠,与假山石景、堆秀山等形成空间呼应,体现御花园“建筑与花木对话”的设计理念。作为御花园重要节点,承露台与四神祠共同承载了明清皇家祭祀、观景及休闲功能。 ‌</p> <p class="ql-block">  澄瑞亭是北京故宫御花园西北部的明代建筑遗存,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主体为平面方形三开间构造,前出抱厦,通面阔约8米,坐落于横跨矩形水池的单券洞石桥上。</p> <p class="ql-block">  该亭与东北侧浮碧亭形成对称布局,共同构成以钦安殿为中心的御花园建筑体系,其现存明代彩画使用"金龙和玺""龙凤和玺"纹样,是研究明代宫廷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清雍正十年(1732年)增建悬山顶抱厦,保留明清两代建筑工艺对比特征。</p> <p class="ql-block">  澄瑞亭坐落在横跨东西向矩形水池的单券洞石桥上,桥下活水与宫内金水河相通。亭顶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形制,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绿色琉璃槛墙镶嵌龟背锦花纹装饰。</p> <p class="ql-block">  浮碧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亭北正对倚园北墙而建的摛藻堂,正南是万春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m,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p><p class="ql-block">  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方柱。亭东西两侧为石雕栏板,同时也是桥的栏板,南北两面在石栏板中间设两步台阶为亭的出入口。方亭内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周围为百花图案天花,檐下苏式彩画。抱厦三面开敞。池中水引自护城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芙蓉出水,游鱼穿泳,为御花园的景色增添了清新活泼的情趣。</p> <p class="ql-block">  养性斋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初名乐志斋。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凹形转角楼,采用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前檐出廊,下层东面明间开门。嘉庆、道光年间曾多次修缮,斋前叠置太湖石假山并配置水法设施。康熙帝题写"居敬存诚"匾额悬挂于斋内。清代多位帝王在此举行斋戒仪式,乾隆时期曾作为重要藏书处所,逊帝溥仪退位后将该建筑赐予英文教师庄士敦居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知哪位是婉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哪一位是贵妃哪一位是娘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丫鬟还是妃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又见到几位王公贵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似曾又见小德张?</p> <p class="ql-block">  绛雪轩是故宫御花园东南角的一座小型殿宇,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名称源于轩前海棠树花瓣飘落如雪的景观,故得名“绛雪”。绛雪轩作为皇家赏花吟诗的重要场所,殿宇采用斑竹纹彩画装饰,与故宫其他建筑的金碧辉煌不同,风格更为雅致。轩内悬挂乾隆帝御书“视履考祥”匾额及多副楹联,记录了帝王赏花雅趣。</p> <p class="ql-block">  轩前曾种植五株海棠树,花开时花瓣飘落如雪花,故得名“绛雪”。乾隆帝曾赋诗“徕春何处归来早,堆秀山前绛雪轩”描绘此景。</p> <p class="ql-block">  绛雪轩前的海棠树在康熙年间已存在,乾隆皇帝曾赋诗赞颂。但到清末,慈禧太后为祈求国家太平,下令将海棠更换为太平花(现御花园中的太平花坛即为当时所植)。改种后的太平花为白花品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初夏开花,清香淡雅。目前绛雪轩前已无海棠踪迹,但御花园其他区域(如文华殿)仍保留较多海棠古树。</p> <p class="ql-block">  故宫御花园现存古树名木以柏树为主,包括连理柏、人字柏、遮荫侯等珍稀树种,树龄多在100-700年之间,兼具历史价值与园艺奇观。‌ 这些树木见证了明清皇家园林的变迁,体现了古代高超的园艺技术与深厚的文化寓意。现存111株,其中一级古树(树龄300年以上)48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哪一位又是珍妃?</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井亭是内廷中路的明代井亭建筑,现存东西两座,分别位于万春亭、千秋亭以南区域,兼具功能性与景观性。</p><p class="ql-block"> 平面呈正方形,面阔1.94米,四角立柱支撑八边形屋檐,通过“担梁”悬挑技术实现方基与八角顶的结构转换。顶部采用八脊盝顶,覆黄琉璃瓦,顶部开设直通井口的露天洞口,兼具采光与维护功能 。檐下绘苏式彩画(东亭为花草纹,西亭为斑竹纹),栏板为白石雕云龙纹,柱础为覆莲雕花 。作为御花园重要水源设施,井口设辘轳装置(西亭保留明代铸铁辘轳),用于汲水 。清代祭祀钦安殿玄武神时,需从井亭取“龙泉净水”用于法器清洗 。</p> <p class="ql-block">  故宫御花园的铜鎏金大象是一对明代制造的瑞兽,身形敦厚,长鼻及地,头部被精致的革带环绕,胸前悬挂铜铃与璎珞,身披金龙彩云毡毯。其独特之处在于前腿以反关节姿势跪地,形成“负跪吉象”的造型,寓意“富贵”。 大象头部装饰有革带和铜铃,背部驮负重物(如宝瓶),展现出典型的皇家驯兽特征。</p><p class="ql-block"> 这对铜象原为明代象房驯养大象的象征,后被置于御花园承光门内侧,成为宫廷吉祥文化的代表。乾隆皇帝曾将大象与“太平有象”结合,通过装饰宝瓶展现政治理想。</p> <p class="ql-block">  承光门是位于顺贞门内、钦安殿后的南北向琉璃门楼建筑,始建于明代。门楼为黄琉璃瓦庑殿顶,仅设一开间双扇实榻门,两侧通过转角琉璃矮墙分别与集福门、延和门相连,共同围合成御花园内的小院落。门内两侧各置有一对鎏金铜卧象作为装饰构件。</p><p class="ql-block"> 承光门采用双翘双昂九踩斗拱结构,柱头以额枋、平板枋联系,门两侧设歇山式一字琉璃影壁辅助稳固。该门形似牌坊,关闭时可发挥类似影壁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顺贞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为御花园之北门。始建于明初,顺贞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每座均安双扇实榻大门,每扇门纵横各9颗门钉。门外为北横街,隔街与神武门相对,门内南向正对承光门,门左右各有东西向琉璃门1座,名延和门、集福门。此3座门间以琉璃顶矮墙相连,在顺贞门前围合成一座袖珍院落。</p> <p class="ql-block">  顺贞门乃内廷通往神武门之重要通道,无故禁开。皇后赴西苑先蚕坛行祭祀礼或去往圆明园、寿皇殿等处均出入此门,皇帝有时亦经此门出入。此外钦安殿道场之期,随时启闭以供道士进出,但须严行稽查,不许闲人出入。明代若逢宫人病故,棺椁从顺贞门右侧之门送出。清代后宫亲族女眷曾奉旨会亲于此,选秀女亦进此门。现建筑完好。</p> <p class="ql-block">  至此,故宫博物院游览结束。</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r.mbd.baidu.com/r/1LdpwIA9mMg?f=cp&rs=3590238523&ruk=KaUi_TEIsn028rr3ioCsEw&u=02a571e3e875802a&urlext=%7B%22cuid%22%3A%22_8v38laj2il3uvf3luvKi_iO-i00PBil08-3a0a-vtKu0qqSB%22%7D"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大清276年共传十二位皇帝,尤其最后一位令人惋惜】</a></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hvHHe8DL"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5px;">【北京故宫_百度百科】</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fy4a5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古稀漫步紫禁城(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l6hqd7"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5px;">古稀漫步紫禁城(中)</a></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施正威 · 手机拍摄于北京故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