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菊影秋声

理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篇昵称:理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篇号:47802628</span></p> <p class="ql-block">  金秋送爽,菊香满京城。欣闻“花开北京・2025北京菊花文化节暨京津冀豫菊花联展”在拥有千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北海公园盛大启幕。我择11月6日,跟着书本兴高采烈地前往北海公园,奔赴一场秋日游学悟菊花园艺盛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7年正式确立菊花与月季为北京市的市花。但我更欣赏钟爱<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花中君子”和“傲霜之花”的</span>菊花,因为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主要代表高洁、坚韧、长寿和吉祥‌。2025年北京<span style="font-size:18px;">菊花文化节“菊韵金秋・多彩京城”的主题,蕴含承载象征着对国家,对首都,对人民美好的希冀、期盼与祝福!</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乘坐地铁六号线,约一个小时车程中,脑海里浮现着“采菊东篱下”“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花开尽更无花”古诗词的意境,中午12点到达北海北站。从北海公园北二门(静心斋)入园,正式开启“北海公园菊影秋声”游学悟。</p> <p class="ql-block">  据悉北海公园今年在西天梵境景区设立大师展台,邀请了五位京津冀菊艺大师和一位菊艺新星刘宁携作品参展。我首先游学来到西天梵境景区,观赏大师们精湛的菊花技艺展示作品。</p> <p class="ql-block">  展台前游人往来不断,遇上旅游团队聚集,手机镜头不断闪烁,我只能等待游客相对少的时间,逐一驻足凝视欣赏六个展台的菊花,拍摄定格美好。在此时,这让我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的愁绪,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激情。千年来,中国人将太多情感投射在这看似柔弱却傲霜的菊花上。</p> <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这五位菊艺大师的菊花作品真是羡煞人,游人交口称赞,纷纷举起器材拍摄。我觉得必需向美友老师们介绍这五位大师。北京的菊艺大师刘展、马建山两位先生‌,天津菊艺大师叶家良先生‌,唐山菊艺大师王德建先生‌,开封菊艺大师黄慧强先生‌。 ‌</p> <p class="ql-block">  我在展台前驻足,细品那花中隐士的孤傲风骨,看那黄的、白的、紫的菊花在秋光下舒展,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这北海的菊花,与千年前东篱下的野菊,在精神血脉上竟是一脉相承的。</p> <p class="ql-block">  我观赏这么多精美独特傲骨菊花的同时,就越想更加详细了解菊花的具体文化象征与精神品格。我站在那用手机查阅资料,便学习知道了菊花的核心象征源于其生长习性:秋季开放、凌霜不凋,因此被赋予以下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 1.高洁与隐逸‌:菊花不与百花争春,独在秋风中绽放,象征不随波逐流、坚守信念的孤高气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更使其成为隐逸文化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2.坚韧与生命力‌:菊花耐寒的特性使其成为逆境中不屈不挠的象征,体现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3.长寿与吉祥‌:因“菊”与“久”谐音,菊花与重阳节关联,寓意健康长寿,传统习俗中饮菊花酒、赏菊花均寄托祈福之意。‌‌</p> <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还学习得知,颜色寓意的多样性,不同颜色的菊花传递独特情感:黄色菊花‌象征飞黄腾达、高贵典雅。‌‌白色菊花‌在东方文化中多表达哀思与怀念,但亦代表纯洁与真诚。‌‌红色菊花‌寓意热情、爱情与喜庆。‌‌紫色与绿色菊花‌分别象征浪漫神秘与生命希望。‌‌</p> <p class="ql-block">  在西天梵境景区大师作品展台,细品菊花一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移步换景,走过五龙亭,游学来到小西天岸边,白塔倒映在太液池的碧波里,与岸边怒放的秋菊构成一幅流动的工笔画。</p> <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的菊花品种繁多,有龙爪菊、悬崖菊、案头菊等数百品类,园艺师们以巧手将其修剪成各种造型,或如孔雀开屏,或似飞瀑流泉。这般精工细作,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游学菊影秋声,让我想起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的诗句——那感叹的不过是山野间最普通的野菊,却因诗人的点化而获得了恒久的生命。今日北海之菊,具有几分“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凛然气节。人们创造了菊花的千姿百态,也要不失与之对话的心灵能力。</p> <p class="ql-block">  游学到五龙亭附近的北岸,几株悬崖菊从假山上倾泻而下,金黄的花瀑令人想起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句子。今日游客对这些匠心独运的造型菊赞叹不已,拍摄分享,更要学习像白居易那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对花朵的命运产生共情。陆游“菊似贤人花似僧,清香逸韵自天成”的人格化比拟,在当代是否也显得那么熟悉而在眼前呢?</p> <p class="ql-block">  游学步入阐福寺前的展区,各色菊花争奇斗艳。粉勾似少女含羞,墨荷如泼墨山水,绿牡丹透着玉的温润。这些经过数百年人工培育的品种,早已不是陶渊明在东篱下所见的那般野趣天然。而今北海展出的300余种菊花,每一朵都凝结着历代园丁的心血。元稹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道出了菊花作为季节最后舞者的孤傲;而今日我们看到的菊花,却更像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每一片花瓣的弧度都暗含着文明的编码。</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半游学到了万佛阁展览区,稍有点儿遗憾的是到了闭展时间,望洋兴叹,无奈只好透过朱红大门远望,宛如被菊花点缀的巨幅画卷,门口的巨大菊花蓝与古色古香门墙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游学使我领悟到,菊花在中国文化中从来不只是植物,而是承载时间意识的媒介。从《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物候记录,到朱淑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人格寄托,再到今日基因改良的科技之花,我们通过菊花阅读季节,也通过菊花定义自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出北海北门,菊影秋声仍在萦绕。身后是渐渐亮起的灯光,眼前是川流不息的车流。我已感悟到有人能够为一朵菊花驻足沉思,</span>或许,北海菊花展最珍贵的不是那些争奇斗艳的品种,而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历史对话的场域——当我们凝视一朵菊花时,无数古人的目光正透过我们的眼睛重新凝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菊花终将凋零,正如王禹偁所言“唯有东篱菊花发,留得清香伴晚晴”。但人对美的追寻不会止息。</p> <p class="ql-block">🌼🌸谢您欣赏祝安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