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借5000滚成550万,裸照被发至亲友手机”,浙江26岁女孩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消费主义与流量经济的裹挟下,网络贷以“日息0.01%”“秒批到账”的虚假诱惑,将无数年轻人拖入债务深渊。数据显示,全国网贷逾期人数已突破860万,37.3%的学生借贷后需家庭兜底,看似便捷的网贷,实则成为吞噬青春与未来的“吞金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网络贷对年轻人的伤害早已超出经济范畴。部分平台通过格式合同隐瞒高达23%的实际利率,以“砍头息”“服务费”变相抬升成本,让借款者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更有平台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甚至出现非法买卖、泄露隐私的行为,逾期后便通过爆通讯录、恐吓威胁等手段进行暴力催收,导致受害者陷入社交死亡与心理崩溃。而年轻人金融知识匮乏、消费观念不成熟的特点,更让他们轻易被“精致穷”营销洗脑,在额度提升的诱惑中逐渐丧失风险判断力,最终从“超前消费”滑向“债务危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治理网络贷乱象,需构建“监管+行业+教育”的三维防线,斩断其利益链条的同时,筑牢年轻人的防护屏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监管层面要强化“硬约束”,压实主体责任。应严格落实助贷新规中的总行白名单制度,对不合规平台实行“零容忍”清退,杜绝“监管真空”;金融监管部门需完善利率披露标准,要求平台以醒目方式公示实际年化利率,禁止拆分利息、隐瞒费用,对变相“砍头息”等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同时要建立跨部门执法机制,市场监管部门严查虚假营销与诱导消费,网信部门整治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APP,司法机关则加大对暴力催收、信息贩卖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监管合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行业层面要坚守“合规底线”,重塑发展逻辑。互联网金融协会应尽快出台网贷示范条款,规范合同内容,剔除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网贷平台需回归普惠金融本质,将风控落到实处,杜绝“无资质审批”“超额放贷”,建立科学的用户信用评价体系,实时更新借贷信息,防范多头借贷风险。同时应摒弃“流量变现”的短视思维,不再以诱导过度负债为盈利手段,转而聚焦真实融资需求,提供透明、合规的金融服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育层面要补上“认知课”,培育健康观念。学校应将金融知识与消费观教育纳入必修课,通过真实案例解析网贷陷阱,教学生识别利率套路、保护个人信息;家庭需加强与年轻人的沟通,引导其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摒弃攀比心理;媒体则应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揭露网贷“低息”骗局与催收黑幕,让“网贷非救命稻草,而是深渊”的认知深入人心。同时可建立公益咨询渠道,为已陷入债务困境的年轻人提供法律援助与协商指导,帮助其合法维权、理性脱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网络贷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战役,既要通过严格监管遏制乱象蔓延,也要通过观念引导从源头预防。唯有让合规成为行业共识,让理性消费成为青年自觉,才能彻底铲除网络贷滋生的土壤,让年轻人远离债务陷阱,在健康的金融环境中拥抱真正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