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文天祥纪念馆有感

东方畲

<p class="ql-block"> 参观文天祥纪念馆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下午,暖阳透过薄云洒向吉安大地,带着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我们一行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了文天祥纪念馆。这座静卧在青原山麓的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与周围的苍松翠柏相映成趣,透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让人未入馆便已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天祥的立式塑像。塑像高约三米,由汉白玉雕琢而成,文天祥身着宋代官服,目光坚毅,眉头微蹙,仿佛仍在忧思家国天下。他左手紧握书卷,右手自然垂落,身姿挺拔如松,尽显文人风骨与忠臣气节。导游轻声介绍,这尊塑像精准还原了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的神态,那深邃的眼眸中,藏着对故国的眷恋,更藏着对民族大义的坚守。我们静静伫立在塑像前,仿佛穿越了七百余年的时光,与这位民族英雄隔空相望,心中满是崇敬。</p><p class="ql-block"> 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沿着展厅缓缓前行,一幅幅泛黄的史料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展品,串联起文天祥波澜壮阔的一生。文天祥生于南宋末年,自幼聪慧好学,二十岁便高中状元,殿试时以“法天不息”为主题的策论,洋洋洒洒万余言,深得宋理宗赏识,被钦点为状元及第。展厅内陈列的他早年的书法真迹,笔力遒劲,气韵流畅,字里行间透着少年英才的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 然而,南宋末年的华夏大地,已是风雨飘摇。元军铁蹄南下,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文天祥目睹家国危难,毅然毁家纾难,招募义军,起兵抗元。展厅中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再现了他率军转战江西、福建等地的场景:身披铠甲的文天祥,手持令旗,神色凝重地部署军务,身旁的将士们个个神情激昂,愿与他共赴国难。文天祥率领的义军虽装备简陋,却凭着一腔热血,多次重创元军,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豪情,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动容的是“兵败被俘”展区。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后,元军首领忽必烈深知其才华,多次派人劝降,许以高官厚禄,甚至让南宋降帝亲自劝降,却都被他严词拒绝。展厅内陈列的《正气歌》手迹复制品,字迹虽略显潦草,却透着一股宁折不弯的刚毅。导游介绍,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大都狱中所作,彼时他身陷囹圄,受尽折磨,却始终坚守气节,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豪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看着诗文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字句,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在绝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那份对家国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早已超越了生死。</p><p class="ql-block"> 参观过程中,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如电影般在眼前浮现:他从状元郎到抗元名将,从朝堂重臣到阶下之囚,身份在变,境遇在变,但那颗爱国之心、那份民族气节从未改变。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从容就义,年仅四十七岁。临刑前,他向南跪拜,从容说道:“吾事毕矣!”这短短四字,尽显忠臣本色,成为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展厅的最后一部分,展示了后世对文天祥的缅怀与敬仰。从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题诗赞颂,到近现代的学者研究,再到如今的中小学课本收录他的诗文,文天祥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导游告诉我们,文天祥纪念馆自建成以来,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瞻仰,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回望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文天祥用一生践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之道,他的丹心与正气,如日月昭昭,光照千古。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他以一己之力扛起抗元大旗,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虽无需面临刀光剑影的考验,但文天祥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离开文天祥纪念馆,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仍在耳畔回响。文天祥的精神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让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