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詹姆斯宫的鎏金穹顶下,查尔斯三世将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章佩戴在七位AI先驱胸前,这是一场老牌帝国对技术革命史的加冕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李飞飞与黄仁勋站在受勋者之列,这场素有“工程界诺贝尔”之称的典礼已超越单纯的荣誉授予。它标志着英国正以一种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将AI视为重塑全球权力格局的关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场精心设计的仪式背后,是英国在脱欧后重新定位全球角色、试图在美欧之间确立自己作为AI治理第三极的深刻考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1 工程奖与英国AI雄心的历史渊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设立于2011年,正值英国寻求经济再平衡的关键时期。当时首相卡梅伦直言不讳地指出:“英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过度依赖消费者借贷和金融服务业,我们希望重新平衡经济,使高技术、高价值的制造业和工程业成为我们远大目标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奖项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英国重新确立全球科技领导地位的野心。卡梅伦当年曾希望该奖能达到“诺贝尔奖一样的规模和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将奖项授予AI领域的先驱者,延续了奖项表彰“能够带来重大国际公共利益”的突破性工程贡献的传统。此举与英国政府近年来一系列AI战略布局一脉相承:从2023年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并投入1亿英镑资金,到苏纳克宣布英国要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安全监管的地理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2 三大支柱:算法、数据与硬件的协同突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次授勋的七位AI先锋中,黄仁勋与李飞飞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分别代表了AI发展的两大关键支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仁勋领导的英伟达以GPU架构重构了AI的算力基础。游戏显卡转化为驱动深度学习革命的“超级引擎”,使复杂神经网络的训练成为可能。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当今的AI革命将无从谈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飞飞则凭借ImageNet数据集为机器装上了“视觉之眼”。她构建的1400万张标注图像库直接催生了2012年AlexNet的突破,开启了深度学习黄金十年。这一贡献凸显了高质量数据在AI发展中的核心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算法、数据、硬件——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当代AI发展的完整生态链。2025年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授予这些奠基者,是对这一技术范式根本性贡献的国际认定。其他获奖者如Geoffrey Hinton、Yoshua Bengio等,也在算法层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共同构成了AI革命的三大支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 授勋仪式背后的全球科技治理战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国此次授勋行动蕴含着精妙的战略考量。脱欧后,英国一直试图在美欧之间找到自己的新定位。一位英国政府顾问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会同时引入各方,作为这两大集团外的第三方存在,发出自己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国的新定位是在“强硬的欧盟”和“较少干涉的美国”之间进行平衡。通过授勋这些AI先驱,英国试图将自己打造为AI领域的全球对话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恩·霍加斯被任命为英国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工作组负责人时,英国首相苏纳克明确表示,此举旨在“建立我们在AI安全和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查尔斯国王现场提出的“我们如何阻止坏人”之问,精准揭示了英国意图以前瞻性的伦理框架绑定技术先锋,从而抢占AI全球治理的规则定义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国计划仿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伦敦设立一个全球性的人工智能监管机构,这与其授勋AI先驱的战略一脉相承。</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4 跨国授勋:超越国籍的技术贡献认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深思的是,本次受勋者并非英国本土科学家,也不直接为英国服务。黄仁勋是美国英伟达的创始人和CEO,李飞飞是华裔科学家并曾担任谷歌云AI首席科学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这恰恰凸显了此次授勋的深层意义:在全球化科技协作体系中,真正定义时代的技术突破必然超越单一国家的边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飞飞的ImageNet融合了全球众包智慧,黄仁勋的GPU驱动着各国AI应用,他们的贡献属于全人类。英国此次授勋,正是承认了这一现实:在AI时代,技术影响力已不等同于国籍或地理归属,而在于其对文明进程的实际推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这也体现了英国在脱欧后更加开放的科技合作态度。当被问及为什么其他国家会指望像英国这样的“中等规模国家”发挥领导作用时,苏纳克回应道:“这个中等规模国家恰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在西方世界,你很难找到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在AI方面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5 华裔科学家的崛起与全球科技议程主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李飞飞与黄仁勋而言,此次授勋具有象征性意义。它代表着华裔智慧不仅参与,更开始主导全球科技议程。李飞飞倡导的“人本AI”与黄仁勋推动的“算力民主化”,既蕴含着东方文化中“技以载道”的伦理观,也契合全球对负责任创新的共同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一种规则制定者地位的象征。这意味着华裔科学家正从技术执行层,迈向全球科技伦理与发展方向的定义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并通过授勋仪式将这一新兴力量纳入其主导的科技治理框架。这种战略眼光,远超单纯的技术投资或产业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英国面对“是否邀请中国参加全球人工智能峰会”的争论时,其对华裔科学家的授勋可能也是一种平衡与务实之举,体现出英国在AI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灵活姿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仁勋曾在伦敦科技周上评价英国处于AI发展的“金发女孩”时刻:既拥有令人赞叹的研究人才,又拥有除美中之外最大规模的私营部门AI投资。而英国也正力图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全球科技治理的领导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技术革新呈现跨地域、跨文化的协作特征,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权力版图正悄然重塑。在圣詹姆斯宫的授勋仪式上,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的成熟,更是一种新文明逻辑的崛起——在这个时代,真正的权力不再源于领土与传统霸权,而源于定义未来方向的智慧与责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