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宿迁—《我的光影生涯(39)》

曾湘敏

<p class="ql-block">↑(1)宿迁地处江苏省北部,大运河临近城市而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到宿迁,那是1976年春季。我是从北京先到的南京,走访了省委宣传部,再由南京坐长途车到的宿迁。</b></p><p class="ql-block"><b> 外出采访一地多次前往机会很少,除了像上海或省会城市。这第一次到宿迁那是因为该县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第二次是1983年在沿运河采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宿迁是一站;第三次是应淮委沂沭泗管理局邀请,担任他们电视短片的导演,宿迁是重点采访点。</b></p><p class="ql-block"><b> 那次采访宿迁,正是我们经济采编室系列报道学大寨先进单位的一个选题。宿迁地处淮北平原,沂、沭等河的下游,可涂地瘠薄,易旱易涝。自1970年新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六年间实现了由粮食自给到向国家卖余粮,并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长江以南地区亩产的指标。并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治盐碱,开挖了大中型渠沟1550公里,兴建桥梁、涵洞八千座,建成机电排灌站八十座。</b></p> ↑(2)这次报道宿迁的《革命结硕果,六年六大步》刊登在1976年第8期《人民画报》上。 ↑(3)报道共四页篇幅。选用了11张图片。 ↑(4)大兴水利,宿迁全县70%以上的耕地建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良田。 ↑(5)新建的皂河电灌站。 ↑(6)水稻田也由原先的28万亩增至80万亩。 ↑(7)油料作物长势喜人。 ↑(8)图为县委书记郭玉珍(左一)在基层调查研究。 ↑(9)全县各级领导自觉参加集体劳动。图为新站大队书记宋怀金和群众一起改变砂石地的低产面貌。 ↑(10)地头宣传演出,因地制宜开展文艺活动。 ↑(11)批判宣传栏,就设在地头。<br>  <b>看到这张图片,我想起在宿迁遇上的一件事。1975年,邓小平恢复工作以来,全国经济战线成绩显著,四人帮却诬陷是右倾翻案风。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宣传口是由四人帮把持,报刊、电视的口径基本一致。到基层两种思想的斗争还是很激励的。从宿迁的大变事实也可以看出,原本就是把经济必须搞上去,人民生活才有保证,有提高。可也有个别人说成是右倾翻案风。我在宿迁时间不算太长,遇上一件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事。有一天,县委有几位领导找我反映他们抓革命促生产,把生产搞上去了,不是有人所说的是翻案风。我们《人民画报》也不是党刊,可能是带有“人民”二字,他们觉得我可以向上反映。我不能说别的,只能说:你们做得很好,我还得向你们学习呢。</b><br> ↑(12)为支援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宿迁县农机厂,大力生产基层适用的手扶拖拉机。 ↑(13)1974年,宿迁遇上特大洪水。图为他们全力保护骆马湖大堤的情景。 ——县文化馆供稿 ↑(14)1975年宿迁的粮食总产达到3亿8千万公斤。图为原黄河故道上一个村庄的丰收景象。 ——县文化馆供稿 ↑(15)宿迁临近大运河,也就成为四周物资的集散地。 ↑(16)这是运河进入骆马湖的船闸。 ↑(17)图为骆马湖的嶂山闸,是沂沭泗洪水经骆马湖南下入海的主要泄洪口门。有了这个嶂山闸,防洪的的功能大大增加。 ↑(18)在采访中我们路经并浏览了宿迁龙王庙。这座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的庙,因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并建亭立碑,故又称之为“乾隆行宫”。其主要建筑有御碑亭、钟鼓楼、怡殿、古戏楼等。图为平面呈六角形的御碑亭。 ↑(19)御碑亭面积53平方米,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建的经过。<br> <b>在浏览中,当我们走到最后一进院落时,陪同人员告诉说:这个院落就是乾隆皇帝当年的寝宫。相传,在乾隆第五次到这里时,有一位村女伺候他过夜。实际上,当夜乾隆并未临幸她,当乾隆走后,这村女就一直住在这个院落到故世。<br><br> 在宿迁我遇上了正在宿迁挂职(妇联副主任)体验生活的赵丹的夫人黄宗英。我到的那天,县里安排我在招待所的一栋两层木楼居住。我正在小餐厅吃晚饭时,黄宗英进来了。她领了饭菜,也在我这一桌坐下就餐。我先开口说看过她演的电影。并告诉她我是学电影摄影的,现在是人民画报社记者。当他知道我是上海人,她用上海话说了一句:侬是上海人。但后来的交谈,她还是习惯说普通话。原来她是为了写小说,而来宿迁体验生活的。饭后我们一起走出小餐厅,没想到她也住在木楼的二层,我的隔壁。她邀请我有空来坐坐,我没好意思。她忙她的,我忙我的。相遇一般都是在小餐厅的饭桌,她很喜欢听我介绍当天的采访经历。<br>  没想到县宣传部安排了一次我俩一起坐船游骆马湖。我的任务自然是拍照,黄宗英是要给湖中小岛上渔民的孩子们送小人书。我提出来给她拍几张照,她谢绝了,说人老了。故而没有给她留下灾区宿迁的照片</b>。<br> ↑(20)图为,在前往骆马湖湖中小岛途中,拍摄的勘探船。 ↑(21)那天返航时已经是黄昏时分。 ↑(22)骆马湖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