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现代宜昌”展厅

阿卫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淮盐上行受阻,清政府施行“川盐济楚”政策,宜昌声名鹊起,拉开了近代宜昌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1876年《烟台条约》将宜昌列为对外通商口岸,西方工业文明的大潮蜂拥而至,宜昌古城的整体面貌开始迅速改变。宜昌教案的发生,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缩影:川汉铁路的纷争,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1926年北伐军收复宜昌,宜昌步入“黄金十年”的发展期。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打断了宜昌快速发展的进程,并将宜昌推到了抗战的前沿阵地。期间发生的宜昌大撤退、宜枣会战、鄂西会战等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宜昌也因此蜚声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爆发教案</p><p class="ql-block">从19 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国各地爆发多起反洋教斗争。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9月2日,宜昌城内传言一小孩被拐进教堂家属在乐善堂街教堂门前抗议,很快聚集千余人。美国圣公会教士开枪警示,顿时现场失控。激怒了的群众放火、打砸天主教堂、美国圣公会教堂、法因主教住宅、修道院及英国领事馆等,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宜昌教案”</p><p class="ql-block">宜昌教案发生后,英、美、法、意等9国驻华公使联名要求清政府严厉镇压,同时派出军舰进行恫吓。湖广总督张之洞深为恐惧,电令宜昌府将为首的朱金发、赵宗雅等12人处以刑罚,并赔偿法、英、美三国共计白银17 万余两。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在反洋教斗争中,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不断觉醒。</p><p class="ql-block">宜昌教案赔款复建的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穆秉谦(1869-1951)</p><p class="ql-block">新西兰女传教士,1897年2 月,作为苏格兰福音会第一批女公会的三名义工之一,从遥远的新西兰来到了宜昌,从此开始了她在宜昌的51年传教生涯。期间,除1901年因义和团运动短暂回国、1926年北伐战争短暂离宜到沿海传教、1938 年抗日战争被迫离宜外,她一直生活在宜昌,直到1948 年回国。在宜昌期间,她开办了教会学校,在华英中学任教,并创办了哀欧拿女子中学、盲童学校,设置避难所、盲童学校救助困苦之人,创办了仁济医院,是宜昌人民永远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范楷迪(1867-1943)</p><p class="ql-block">新西兰达尼丁市人,1897年与穆秉谦 (Mary Emelia Moore)、 E.W.史密斯(E.W.Smith)一起作为苏格兰福音会第一批女公会成员来到宜昌,在宜昌执教17年,于1914年回到故乡达尼丁市。</p><p class="ql-block">范楷迪(Catherine Graham Fraser,昵称为凯蒂Katie)与穆秉谦在宜昌工作期间,尽职尽责,无声无息地把她们诚挚无伪爱的种子播撒在宜昌的土地上。她们把自己毕生的青春和全部智慧,甚至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宜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