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冬的石泉古城,细雨如丝,青石板路映着微光,仿佛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小径。2025年11月,我独自漫步在这座秦巴山间的千年古镇,看飞檐翘角在阴云下静默伫立,听风穿过灯笼轻响,恍然间,时光也慢了下来。刚入城门,一座红柱金绘的牌坊迎面而立,匾额上“赏石听泉”四字苍劲有力,两侧彩绘山水寓意吉祥,仿佛在以最庄重的姿态,迎接每一位踏进时光缝隙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沿街前行,灰瓦白墙间悬满红黄灯笼,店铺林立,招牌古朴,“秦巴老街市集”的横幅随风轻摆。我走过中医诊所、文创小店,每一扇雕花木窗后,都藏着一段未诉完的故事。街道不宽,却热闹得恰到好处——手推车缓缓碾过石板,老人坐在门前晒着不存在的太阳,孩子踮脚去够高处的葫芦装饰,而我,只是安静地走着,任脚步与这座城的呼吸同频。</p> <p class="ql-block">深入老街腹地,一座“江西会馆”静静矗立,明清风格的砖木结构诉说着商帮往昔的繁华。门前石狮威严,匾额金字熠熠生辉,曾是异乡游子的精神归所。我站在那对石狮前,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乡音与算盘声,看见挑着货担的商旅在檐下避雨,谈笑间,把远方的故事留在了这座山间小城。</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悄然藏身于巷角。门楣上写着“石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两侧立着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雕像,像是守门的精灵。推门而入,迎面是两件色彩斑斓的舞狮道具,绿鬃红面,金睛怒睁,稻草编织的腿脚仍带着田野的气息。墙上挂着脸谱与画作,角落的玻璃柜里陈列着手工绣品与竹编器具,每一件都像在低语:我们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一台老电视正播放着山水画面,两侧各挂一个京剧脸谱,前景摆着石磨与木犁。这些农具沉默地立在灰砖地上,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记忆。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家院角的那盘石磨,也曾这样静静守着岁月。在这里,传统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共鸣的生活本身。</p> <p class="ql-block">行至街尾,一家名为“石泉古街石锅鱼”的餐馆飘来阵阵香气。招牌挂在老屋檐下,红灯笼映着“石泉食美”的字样,门口一张木椅空着,像是专为我留的。推门进去,木质桌椅泛着温润的光,墙上贴着手写的菜单,红纸黑字,透着市井的真诚。我落座,点了一锅招牌石锅鱼。</p> <p class="ql-block">那口锅端上来时还在咕嘟冒泡,红油翻滚,花椒与辣椒的香气直冲鼻尖。夹一筷鱼片,嫩滑入味,辣得人额头冒汗,却又舍不得停下。舌尖上的热辣,竟比记忆更真实。这味道,不只是食材的堆叠,更是这座城的温度——用火候煨着时光,用滋味留住过客。</p> <p class="ql-block">暮色渐起,我站在河边回望,远山如黛,城楼倒影浮于碧水之上。几位行人倚着护栏,望着对岸的灯火次第亮起。桥影横斜,水波不惊,仿佛整座古城都沉入了一场温柔的梦。这一刻,古与今、静与动,在石泉交汇成诗。我忽然明白,所谓“穿越时光”,并非真的回到过去,而是让心慢下来,去听一盏灯笼在风中的轻响,去尝一口滚烫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没有喧嚣的打卡潮,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网红店。它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像一本泛黄的线装书,等你轻轻翻开。而我,在这个初冬的雨日里,偶然成了书中一页。石板路依旧延伸向巷子深处,不知下一扇门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但我知道,只要愿意走慢一点,石泉,总会给你一点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