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英雄城,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 8月15日,从今年4月7日起就闭馆谢客、并经过4个多月提升改造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恢复对公众开放,标志着腾冲这座英雄城市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逐渐进入高潮。</p><p class="ql-block"> 说起腾冲,真是一座铁骨铮铮的英雄城:腾冲是中国唯一一个不接待日本人的城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不接受日本投资的城市,是中国唯一一个让日寇下跪了八十余年的城市。腾冲,作为一座镌刻着深厚抗战记忆的英雄之城,其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值得永远铭记与缅怀。</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维度看,腾冲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滇西反攻的关键战场,也是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1944年的腾冲战役,中国远征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攻克日军坚固防线,付出了巨大牺牲,最终收复腾冲,为滇西抗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彰显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 从精神传承而言,腾冲留存了大量抗战遗址、遗迹,如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松山战役遗址、来凤山等,这些地方安葬着数万抗日英烈,见证了那段悲壮的历史,成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大义的重要载体。腾冲人民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融入了城市的血脉,使其成为一座承载着民族记忆、凝聚着英雄气概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今,腾冲以“抗战英雄城”的身份,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致敬先烈,将爱国精神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动力,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地域本身,成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英雄不朽,警钟长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来腾冲不久,我又一次来到著名的国殇墓园。据说,每个来腾冲的人都把这里作为必到之地,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瞻仰、祭奠和接受精神洗礼。同样,我每次来到这里,心灵也都会经受一次巨大的震撼。不仅因为这里埋葬着3600多位抗日将士的遗骨,也因为在中国这个把死看得与生同等重要的国度里,以"国殇"两个字来命名的墓地,恐怕也是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滇西抗战纪念馆警钟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警钟雕塑,两侧配有和平鸽和花坛,共同构成肃穆的历史氛围,其设计寓意“警钟长鸣”,提醒人们铭记历史。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滇西抗战纪念馆,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馆内藏品数量达10000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有3件/套。主体建筑呈“V”字形象征胜利,馆内设10个展厅,包括抗战后方、绝地反攻等主题,展出文物2万余件。其前身可追溯至1945年建成的国殇墓园,为纪念1944年腾冲战役中牺牲的9168名中国远征军将士及19名盟军官兵而建。2014年,滇西抗战纪念馆与国殇墓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进入大厅,三面墙上挂满1003顶钢盔,代表1942年赴缅抗日的10.3万名中国远征军将士。通过钢盔上的弹孔、锈迹等实物痕迹,展现当时战争的历史。滇西保卫战是惨烈的,共歼灭日军5万人,但我们也付出6.7万余人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出纪念馆,便进入国殇墓园。看到"国殇"二字,便立刻想到屈原的《九歌•国殇》。《国殇》是屈原为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亡灵的挽歌。"国殇墓园"就是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阵亡将士而建立的陵园。</p> <p class="ql-block"> 进门后,正前方的大殿是“忠烈祠”。“忠烈祠”匾额是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匾额上檐下悬着蒋介石题“河岳英灵”,殿基有蒋介石题、李根源隶书的“碧血千秋"石刻,殿前和殿内有于右任、孙科、卫立煌、龙云、黄琪翔、霍揆彰、周福臣、阙汉骞等国民党要员题写的多幅匾额和楹联。殿内正中是孙中山先生像,上悬“天下为公”,下刻“总理遗嘱”,两侧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p> <p class="ql-block"> 忠烈祠后面是一座叫小团山的山丘,小山之上整整齐齐竖立着3346块墓碑,自上而下,呈辐射状纵队列葬。1944年的5月到9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伤亡两万余人的代价,全歼了日军一个团三千多日军官兵,无一漏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包括欧洲战场、亚洲战场,最成功的一次攻坚战。战斗极其惨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仅阵亡官兵就达8671人,其中阵亡军官1234人。看着一座座墓冢和一块块墓碑,我想起屈原在《九歌•国殇》里的诗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真是一腔热血向山河,壮士虽死精神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年,收复腾冲一战使得腾冲城被夷为平地,但是腾冲人民不顾自己家的房屋还要建盖,在短期内捐款40多万元建烈士陵园,几个腾冲的大家族还无偿地捐出自家风水宝地小团山给烈士作安息之地。并在小团山山顶建一座圆锥形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以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小团山下来,便来到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用腾冲本地出产的火山石建造的纪念碑广场,以本色、质朴的风格,表达对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的特别纪念。纪念广场的正面,是"华岳英灵"四个大字。纪念碑前的广场上,是一幅巨大的铸铜地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示意图"。地图上标示出三大主要抗战物资运输通道,以及中国远征军的十大战役地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广场的中心是一座方形的主题铸铜浮雕纪念碑,基座用"热带雨林"石材围合,画面是取材于“芒友会师”的历史照片创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纪念广场的右侧开始,分别是"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三个时期战斗序列"、"中国远征军十大主要战役"、"中国远征军十三位殉国高级将领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士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参战将士名录"等碑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腾冲国殇墓园内有一组日军跪像,是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后,为纪念牺牲的中国军人,将藏重康美为首的四名日军指挥官的遗体集中掩埋并立他们的跪像,以示忏悔赎罪。四尊跪像采用低头跪姿的造型,与3346名阵亡将士的骨灰安放地“倭冢”共同构成历史记忆的实体符号。四尊日酋跪像至今仍面向国殇墓园入口,日夜“谢罪”,成为腾冲抗战记忆的标志性符号,已存在80余年。多年来,日本政府多次要求中国政府拆除这四个雕像,甚至有日本财团提出以重金诱惑或经济援助为条件,换取拆除雕像并移走“倭冢”内的日军尸骨。但腾冲人民坚决拒绝了日本的请求 。腾冲政府明确表示,只有在日本满足三个条件下,雕像才会被移除,即拆除靖国神社,停止美化侵华战争的行为与言论;停止篡改日本教科书,恢复历史真相;向所有抗战受害者公开道歉。这些条件合理合法,但日本无法接受,最终未能得逞。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离开国殇墓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相信每个离开国殇墓园的人都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特别是那个小战士的身影,深深地铭刻我脑海里。他是当年远征军中七千娃娃兵的代表,他们平均年龄仅15岁,最小的仅9岁,当年,就是他们用稚嫩肩膀扛起保卫国土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7月20日,我们驱车90公里,来到云南保山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这里又是一个让人心情无法平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日军第56师团占领龙陵后,以三个大队的兵力3400人据守松山,与国军隔(乌)江相望。日寇以松山顶峰(子高地)为主阵地,构筑工事成独立坚固据点,在面对乌江的大小山峦等处均修筑堡垒群,配备工事,并在阵地前增设铁丝网、鹿砦、地雷、陷阱。日军占领了松山,就掐断了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4年6月4日至9月7日,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及第8军攻击松山守敌。经过3个月零3天的喋血奋战占领松山,全歼松山日军3000余人,敌我伤亡比为1:6.2,是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或松山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缅战场重要的山地攻坚战。松山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滇缅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它是滇西抗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是中国战略反攻阶段的转折性战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松山战役纪念广场,广场上有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雕塑群总占地面积约17400平方米,由将军方阵、娃娃兵方阵、驻印军方阵、女兵方阵、夏装方阵、秋装方阵、冬装方阵、老兵方阵、战马方阵、战车方阵、跪射兵方阵、炮兵方阵等12个不同方阵组成,总数为402座,按1:1.2的比例塑成。寓意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跨出国门,入缅抗击日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松山战役纪念广场终年鲜花不断,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向英雄敬献一朵鲜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最令人动容的是娃娃兵方阵,他们是那么的弱小,又是那么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年的娃娃兵,如今的老兵,他们是那么值得尊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站在松山上向东远眺,也许当年日军也是站在这里望着乌江对面的国军。而今时过境迁,这里是中国的大好河山。新建的高铁大桥横跨在乌江之上,松山山腰的原滇缅公路,如今已是坦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沿着木栈道,绕行松山主峰,到处可见当年远征军与日军激战后留下的大量爆炸坑、坑道、战壕、藏兵洞、机车道、掩体、暗堡、兵舍、马厩等战争遗迹。据介绍,松山战役旧址共有遗址69个、遗迹816个(其中日军691个,中国远征军125个);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00米(其中日军战壕约11600米,中国远征军战壕约1600米)。在这里,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了历史的脉搏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年参加进攻松山的远征军第103师阵亡将士墓,墓前长年摆满鲜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开松山战役旧址,行驶在滇缅公路上。车行好远,我仍然情不自禁地要停车再看一眼松山会战的旧战场(红圈处就是纪念广场的纪念碑),那最高的山峰就是战地松山,而今山下是如画的新农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和离开国殇墓园一样,我脑海里始终留着的是他!看到他脚下从未间断的供品,我坚信,中国人民也永远忘不了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热血千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