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真情道不得——毕星星作品《河槽人家》分享会发言

高海平

<p class="ql-block">作者 毕星星</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 蒋殊</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5日,周六,下午三点,在山姆美术馆举办毕星星的散文集《河槽人家》读书分享会。我有一个简短的发言,整理如下。</p> <p class="ql-block">我和毕星星老师属于山西晋南地区,晋南地区分家后,我在临汾市,他在运城市。不管是临汾,还是运城,都属于一个方言语系,说话都是一个味,我的口语往往被人误以为运城人。</p><p class="ql-block">都是晋南的,我在吕梁山上,他在汾河盆地的平原上。一个山上,一个山下。我在吃玉米面窝窝头的时候,毕老师吃的是白面馍馍。</p><p class="ql-block">言外之意,毕老师所在的平原地区富足,我所在的吕梁山区贫穷。不管富足还是贫穷都属于晋南,属于华夏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河槽人家》2020年出版,当时就搞过一个研讨会,我也应邀参加了。时隔数年再搞这个读书分享会,足见这部散文集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部散文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经过详细的田野调查,以文学的手法描述了作家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头村的风土人情、人文掌故。刚才,段崇轩老师提到了文学高度的问题,我想说,毕星星老师从乡村的村史入手,绝对做到了有深度的描写。一个乡村有完整的村史,村史中事无巨细的记录了方方面面,连粪票都不落下,足见这是一个富有文化的村庄。也正因如此,毕星星从村史中,找到了宝贵的写作素材,从而诞生了这部优秀的散文集。</p> <p class="ql-block">散文,是一种门槛很低的写作形式,只要会写字都会写散文。正因为散文写作的门槛低,才拥有了广大的写作群体。门槛越低,出成绩越难。这就对素材的选择提出了挑战,什么东西能写,什么东西不能写,什么素材运用会产生好的效果,什么素材让人审美疲劳,都是需要选择和考量的。</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在发展。追求先进的写作方式成为写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之所以写什么题材,尤其是农村题材,被视为落伍,尤其是写亲情、写乡愁成为编辑眼中的大忌。有些编辑公开反感这类题材的作品,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写作什么、如何写,有时候存在一种跟风潮。不是编辑把作者带偏,就是作者把编辑带偏。比如,某个作家偶尔采取了一种新的写作形式,编辑眼睛一亮,追着作家要稿子,刊物不惜版面、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家也紧追不舍,一顿夸赞。别的作者开始模仿,一个、两个、无数个盲目跟风。一夜之间,这种形式便风靡天下。这是一种投机取巧,一种讨好编辑的机会主义写作方式。一定要坚持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注】该照片是苏敬所摄。</p> <p class="ql-block">毕星星的《河槽人家》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写出独一份的文学。他由一个个个体入手,从而形成一个群体景观,展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的风貌,入情入理,合情合理。这种写作方式看似落伍,至少被一些崇尚现代文明的人认为不可取,但是,它在追溯历史,回望过去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文学,一定是能够打动读者的心扉,能够启迪人生的作品,不是花里胡哨的花拳绣腿。写作手法当然很重要,相比于文学书写的内容,内容更为弥足珍贵。如果能把绝妙的写作手法与精彩的写作内容完美地结合,必然会产生伟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毕星星能够一心扑在乡村,对乡村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至少说明他是热爱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他同时又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的作家。故乡给了他生命,他还故乡以热望,以文学的形式,毕星星做到了。所以,我们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致敬。</p><p class="ql-block"> 2025.11.15</p> <p class="ql-block">【照片说明】除最后一张和注明之外,均有山姆美术馆馆长韩卫东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