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镇

港台文化联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沐子 著</b></h3><div><b><br></b></div><div><b>附:与齐音兄书</b></div><div><br></div><div><h5>齐音兄:<br></h5><h5> 能与你探讨拙作《雨镇》是件令人愉快的事。<br>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过:“我们思考的对象并不是世界上真实发生的事实,而是可能发生的事实。”小说创作不是照相术,只须把眼前的人与物拍摄下来。许多小说作者习惯把亲历的事,或者看到的人与事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认为这才是文学的真实。其实,在艺术创作中,真实和实在是两回事。<br> 《雨镇》里的主人公淇,想在雾雨天走出小镇,但走了半天,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地。看起来这是件荒诞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普遍存在。世上不少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一辈子在原地踏步。黑格尔认为:终点即起点。<br> 淇后来习惯了雾雨天的生活,反而不适应晴天,他最终留在了雨镇。这看起来也很荒谬,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又比比皆是。不少人从厌倦现状到逐渐习惯现状,安于现状。小说创作不是简单的照相,作家面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思考可能发生的事实。<br> 《雨镇》里的另一个主人公鸫,年复一年筑堤,小镇居民们冷眼旁观,讥笑、排斥他。现实生活中,这样荒诞的事还少吗?对外来的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排斥心理,是人类的共性。<br> 小镇居民们每夜聚拢一起,齐声赞美家乡,看似荒诞,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盲目附和,齐声唱赞美歌的事屡见不鲜。<br> 小说荒诞的背后是真实,作家要做的事就是由表及里,在现实生活中,思考并发现它的荒诞之处。<br>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过:“思想作为思考的结果,在命题中得到表达。有意义的命题总是可能的事实的图画。”<br> 现代派小说是小众的,多数人喜欢照相式的实在小说,他们已习惯阅读单一的文本。</h5><div><br></div> <h5>好,就此打住。祝一切好!</h5><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b>沐子于2025年11月15日夜</b></h5></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雨镇</b></h1><div><br></div><br>淇在闽浙丘陵徒步旅行。一天,翻过一座山头,看到底下有一个小镇。淇从山坡下来时,天空湛蓝,没一丝云彩。阳光金黄,坡地的草叶上闪烁着光点。靠近小镇时,突然下起了雨,准确地说,是刮起了雨雾。天空中看不见雨丝,浓厚的雾水随风飘荡,笼罩了整个镇子。一会儿时间,淇的头发湿透了,雨水流进了脖颈。<br>淇走进了镇子,道路泥泞湿滑,眼前的景物模糊不清。街两旁的房屋在雨雾中摇晃,树木在缓慢移动。淇急忙寻找旅店,走过几条街,没看到一幅旅店招牌。淇向一个迎面走来的路人打听。<br>来人的身影在雨雾中晃动,淇看不清他的脸。那人说:“镇子里没有旅店,一年到头,也没一个人来小镇。前些年倒还来过一些人,他们都住在鸫家里。”<br>淇急切地问:“鸫家在哪里?”<br>路人说:“我忘了在哪条街。你沿着街找,只要看见墙上有玻璃窗的房子就是鸫的家。小镇上只有他家的窗户装着玻璃。”<br>路人的身影消失在雨雾中。淇想起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窗户,全是狭小、黑洞洞的,开在靠近屋檐的墙上。<br>淇转过几条街,终于看到前面屋子的墙上有大玻璃窗。淇急忙跑过去敲门,屋里出来一个中年男子,神情忧郁。<br>淇问:“请问,你是鸫吗?”<br>中年男子点点头,眼光越过淇的头顶,仰了脸看天。<br>淇急切地说:“下雨了,我能在你家住下吗?”<br>鸫点点头,转身领淇到了一个房间。<br>屋里有一张床,床上的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床单整洁,没一丝皱褶。靠窗有一张桌子,桌上的茶杯、烟缸擦得闪亮。窗台上有一盆花,鲜艳夺目。整个房间给淇一种感觉,主人像是每天打扫卫生,随时欢迎客人的到来。<br>淇在鸫家住下了。从早到晚,鸫没说过一句话。他对淇的问话,只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淇心里想,自己碰上了一个忧郁、沉默的男人。<br><br><br>天刚擦黑,雨雾突然消失了,淇赶紧走出屋子,来到了街上。大圆月亮悬挂在空中,照得街道白晃晃的。天上挤满了星粒,吵吵嚷嚷。小镇静寂无声,街上无行人。低矮的房屋蜷伏着,没一星灯火。房屋的墙面墨黑、潮湿,上面布满了青绿的苔藓。镇里人都去哪儿啦?淇望着空荡荡的街道想,明天赶紧离开这个奇异的小镇。<br>清晨,玻璃窗刚泛白,淇听见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声,赶忙起身。打开门,见雨雾在空中翻腾着,笼罩住了小镇。看来今天走不了了。<br>小镇每日清晨就刮起雨雾,一抹黑,天就晴了。月亮映照得山野如白昼,但夜晚山上有野兽,不能行走。淇以前到达一个镇子,或者一个村庄,住上一两天,就继续前行。半个月过去了,小镇白天刮雨雾,夜晚满天星光,往复循环。淇被困在镇子里了。<br>白天,鸫整天不说话,坐在竹椅上,借着玻璃窗透进的微弱光亮看书。一日,淇忍不住好奇心,从鸫手里拿过书,翻看了一下。这是一本历书,书页泛黄,边角卷曲,书脊破烂。淇想,这么破旧的历书,鸫一定是看了好多年。<br>淇好奇,问鸫:“一本历书,你为何反复看?”<br>鸫不应声,埋头翻看历书,食指在书页上缓慢移动。<br>淇在房间里闷得慌,就来到了街上,见邻居们都关着门,说话声从门缝里传出来。走过一条街,淇只看见一户人家门半掩着,有个人头夹在门缝中,仰了脸看滚滚雨雾。<br>淇决定冒雨出发,马上离开小镇。他收拾好行李,向鸫道别。<br>鸫望着淇肩上的背包,忽然开口了,他说:“白天刮雨雾,你是走不出小镇的。”<br>这是淇住进鸫家后,他第一次开口说话。淇觉得奇怪,说:“为什么走不出小镇,雨雾至多只会打湿衣服。”<br>鸫说:“你会迷失方向的,在镇子里转了半日,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地。”<br>淇摇晃头说:“这是不可能的事。”<br>鸫扭身盯着窗外说:“一年之中,只有中秋那天不刮雨雾,到了那天你才能走出小镇。”<br>淇屈指算了一下,离中秋还有三个月。他不信鸫的话,向他挥挥手,一头扎进了雨雾中。<br>淇认准方向,朝东面走去。不一会,雨雾渐渐变浓了,越来越厚,几乎看不清眼前的路面了。雨雾中,有许多黑人影在前面飘荡。他们一会儿飘到淇跟前,一会儿又飘远了。黑人影在眼前飘来飘去,扰乱着淇的心。淇咬咬牙,不受这些黑人影的干扰,坚定地朝自己认准的方向前进。<br>雨雾渐渐变淡薄了,越来越淡,黑人影终于消失了。路面变得清晰,地上能看见许多零乱的脚印。淇扭身四处张望,发现自己回到了出发地。鸫家的玻璃窗明晃晃,鸫的脸贴在玻璃上,朝外张望。<br>淇不服输,瞄准方向,再次朝东面走去。刚才出现的情形又发生了,一路上,许多黑人影和淇纠缠不休。淇向前走了半天,发现自己兜了个圈子,又回到了原地。<br>淇感到一张无形的网罩住了自己。他泄气了,敲开鸫家的门,重新住下了。<br><br></div> <div><br></div><div>有个叫小翠的中年妇女每日夜里来鸫家,立在屋子里和鸫说几句话,然后俩人就一起出门了。<br>淇听不懂小翠的话,问鸫:“你们干嘛去?”<br>鸫摇摇头。小翠望着淇,神秘地笑笑,扭身走了。<br>一日,鸫病了,病得不轻,整日躺在床上。小翠每夜仍准时来鸫家,坐在床边和鸫说话,说着淇听不懂的话。淇突然醒悟过来,小翠和鸫的对话,只有他俩自己明白。人与人之间,大多数时间里不是都这样吗?<br>一夜,鸫睡着了,小翠到厨房里洗刷,碰见了淇。小翠告诉淇一些关于鸫的往事。小翠说,鸫十七岁时,小镇来了一个拍照片的异乡人。异乡人给镇上居民拍了几天照片后,离开了小镇。鸫跟着拍照片的异乡人走了,三十年后才回到了小镇。<br>小翠显得很兴奋,话又多又快。淇望着小翠通红的脸颊心里想,她可能很久没跟人说起鸫的旧事,也许根本就没人听她唠叨。<br>小翠看到淇专注地听她叙说,眼睛放光。她告诉淇,鸫回到故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窗户。镇上居民围拢在鸫家屋前,群情激愤,纷乱指责鸫。居民们说,先人定下的规矩是不能随意改动的。窗户狭小,开在靠近屋檐的墙上,自有它的道理。<br>说到这里,小翠眼里喷着火苗,她说,小镇居民们由此认定鸫是异乡人,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小翠对居民们说,她娘家就住在鸫隔壁,鸫十七岁才离开小镇的。居民们说,谁也不记得十七岁时的鸫,中间隔着好几十年呢。小翠长叹口气,对淇说,小镇人从不离开家乡,走的最远的人是镇长九公,他年轻时曾乘竹排过溪,去过五十里外的县城。后来,镇长就再也没出过镇子。<br>淇默默地听小翠说话,小翠话里的内容太过庞杂,他需要慢慢消化。<br>小翠突然扭动起身子,压低声音告诉淇,鸫离开家乡时,她才十六岁。那时,她已恋上了鸫。<br><br><br>小翠和淇熟悉了,一些事儿也就不瞒淇了。转日夜里,小翠告诉淇,小镇南面是一条溪流。鸫和她每夜出门,其实是去溪边筑堤。鸫说堤内土地肥沃,筑好后可以种水稻。<br>小翠说,她和鸫秋、冬、春三季在溪边筑堤。每年夏天,堤坝刚筑了一半,天就下起了暴雨,洪水冲垮了堤坝。<br>小翠告诉淇,几百年来,小镇居民在山坡上种些番薯、玉米等作物。居民们看到鸫在溪边筑堤,就讥笑说:白天下雨不干活,躺在床上睡觉,一天二顿饭,粮食够吃了。干嘛要种水稻呢?<br>半个月后,鸫病好了,夜里又和小翠去溪边筑堤。淇对鸫说,他想去溪边看看。鸫望了小翠一眼,小翠点了点头。<br>鸫和小翠一到溪边,就忙着垒石、挑土,完全忘记了淇的存在。高高的堤坝从远方延伸过来,堤坡上已长满了野草,迎风摇曳着。淇忽然看见溪边有三个人,抱着手,远远立着,朝这边东张西望。<br>鸫一边忙着垒石块,一边顾自说话,声音洪亮。淇想,鸫是在和他自己说话,还是说给小翠听?淇很惊讶,平日沉默不语的鸫,一筑起堤来,话竟滔滔不绝。鸫说起种水稻的好处,说到堤坝筑成后的远景。<br>小翠挑土累了,在一块溪石上坐了下来。她望着堤坝,忧愁地对淇说,离夏季暴雨最多还有一个月,但堤坝才筑了一半。淇从小翠的诉说中得知:鸫和小翠每年筑堤,堤坝每年夏季被洪水冲垮,这已经是她俩第六年筑堤了。<br>淇抬头望去,溪边那三个人,还抱着手立着,朝这边东张西望。<br>淇低了头想,两个人筑堤,分明是一件徒劳的事,小翠显然一直没明白过来。至于鸫,他做一件事或许根本没去想结果。鸫只是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一直要做下去。<br><br></div> <div><br></div><div>夏季来临了。乌云越压越低,在小镇的屋脊上翻滚,闪电照亮了泥泞的街道。雨终于憋不住了,突然从天上泼下来,击碎了屋顶的瓦片。暴雨连着下了三天三夜,洪水冲垮了堤坝,浑浊的溪水流进了小镇,溢满了街道。<br>洪水退去之后,溪边乱石滚滚,一片片水洼里浮满了各种可疑的杂物。<br>雨过天晴。夜里,鸫和小翠又开始了新一轮筑堤。淇想,离中秋还有两个月,多个人多份力量,就走出房间,去溪边帮忙筑堤。<br>淇走出小镇,看见前面有三个人往溪流方向走,他就跟在后面。但走了半天,月亮惨白了,隐在天角上,还望不见溪流,淇只得转身回鸫家。<br>转日夜里,淇又去溪边,那三个人仍在前面等候,淇跟着他们走。三个人把淇引到了镇口的井边,一群人席地围坐在井台四周,黑鸦鸦一片。淇想,怪不得小镇夜里没一星灯火,原来居民们都聚集在这里。<br>引路的三个人到了井边就忽然消失了,把淇丢在人群后面。一位白胡须老人坐在一把高凳上,对底下一地人说:“千百年前,我们的先人从北方迁徙到此,就不走了。”<br>居民们齐声赞美:“多好的地方呵!雨水充沛,山坡上土地肥沃,播下种子就有收获。”<br>高凳上的老人说:“世上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br>居民们齐声赞美:“白天刮雨雾,不用干活。多好的地方呵!”<br>老人捋一把胡须,胡须飘扬在空中,他仰望天,大声喊:“上天赐给我们美食,尽情享用吧!”<br>居民们齐声赞美:“小镇的番薯糕是世上最鲜美的食物。”<br>淇立在人堆后,听到居民们发出一阵阵赞美声,觉得有点滑稽可笑。<br>一个人突然拽住淇的衣袖,拉他坐下。那人递过一杯水,淇喝了一口,苦涩难忍,哇地一口吐掉了。水里有股浓烈的树叶味。<br>那人对淇笑笑说:“这是天下最好的茶水,树叶泡的,没有比我们小镇更好的茶水了。”<br>白胡须老人不断重复着刚才说过的那些话,四周爆发出一阵阵赞美声,一阵比一阵高亢。<br>天越退越高远,满天星星却越来越明亮。夜已深,有些居民困乏了,东倒西歪互相倚靠着。赞美声不再那么齐整,渐次低沉下来。<br>那些不断重复的赞美声,冲击着淇的耳膜,弄得他疲惫不堪。淇立起身,拖着腿朝小镇走去。背后传来的赞美声虽然微弱,仍不绝于耳。<br><br></div> <div><br></div><div>淇每日白天睡觉,夜晚去溪边。路上总会碰到那三个人,把他引到镇口的井边,听居民们齐声赞美家乡!<br>时间久了,淇慢慢融入了小镇居民这个群体,和他们一起齐声赞美起小镇来。<br>日子一天天过去,淇渐渐觉得树叶水不再苦涩,味道真好,超过了以前喝过的所有茶水。<br>淇喜欢上了如今的生活状态,白天睡觉,夜晚和大家一起赞美小镇。<br><br>一晃,两个月过去了。中秋到了,天晴了。<br>淇早晨醒来,觉得奇怪,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到了床沿上。细微的灰尘在阳光中飞舞,快活地变幻着各种图案。<br>淇慌张跑出门,抬头望天。天湛蓝,没一丝云彩,蓝得让人觉得可疑。阳光刺得淇睁不开眼,他急忙跑回屋。<br>淇回到房间,蒙上毯子睡觉,他已不习惯晴天。<br>淇已完全忘记了鸫说过的话,中秋是晴天,也只有在这一天,他可以走出小镇。</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