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风教论》:锁定黄梅戏起源地

小飞哥

<h3>引言:探寻黄梅戏起源的关键钥匙<br>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调,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其起源问题长期为学界关注。明代黄梅知县曾维纶所著《黄梅风教论》作为现存最早的官方文献,以“十月为乡戏,与午日龙舟,并为楚俗之旧”“祀宋昭德侯,乡社多演剧以酬,岁以为常”等记载,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文以此文献为核心,梳理其版本流传、内容价值及其在平定起源争议、推动剧种发展中的作用,揭示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与现实意义。<br>一、《黄梅风教论》:文献的前世今生<br>1.1 版本之谜与流传历程<br>《黄梅风教论》的版本传承虽有波折,但核心内容通过光绪《黄州府志》得以保存。文献创作时间有隆庆三年(1569年)与崇祯年间两说,可能与曾维纶多次修订相关。尽管现存为残卷,但其关于黄梅戏曲的记载完整明确,成为研究的核心依据。学界通过文本与史实互证,确认其明代文献属性,为黄梅戏起源提供了早于其他地区的记录基础。作为官方文献,其记载摆脱了民间传说的模糊性,为剧种溯源提供了可靠历史坐标。<br>1.2 核心记载:黄梅戏起源的曙光<br>文献中两处关键记载从时间、功能、合法性三个维度确立了黄梅戏的起源属性。<br>时间定位上,作为明代官方记载,它将黄梅戏起源锚定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比安徽安庆地区的相关记载早一个多世纪。<br>功能上,“楚俗之旧”与“戏酬宋飞仙”揭示了黄梅戏与楚地民俗、地方祭祀的原生关联,解释了其早期生存土壤——它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深深植根于黄梅地区的生活与信仰之中,这与后来“采茶戏”的民间属性一脉相承。<br>合法性上,曾维纶将“乡戏”纳入明朝“风教”体系,赋予其官方认可,为剧种在明代严苛环境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种认可与安庆清、民时期将黄梅戏污名为“淫词滥调”相比,使黄梅戏在黄梅县更能获得稳定发展空间,为其从民间小戏向成熟剧种演进提供了关键保障。<br>1.3 方志中的共鸣:互证的力量<br>《黄梅风教论》的记载并非孤证。顺治县志“八月扮香戏”、乾隆县志“演剧酬神”、道光《黄梅竹枝词》“村村齐唱采茶歌”等,形成从明代“乡戏”到清代“采茶戏”的完整证据链。这一链条证明黄梅地区戏曲活动围绕民俗祭祀连续发展,而其他地区缺乏系统早期记载,进一步夯实了湖北起源说的合理性。<br>二、黄梅戏发展脉络:从《黄梅风教论》中溯源<br>2.1 萌芽到成熟:剧种形态的蜕变<br>以《黄梅风教论》为起点,黄梅戏形态演进清晰:明代“乡戏”为萌芽期,形式简单且依附祭祀;清顺治至乾隆年间,“香戏”“演剧”逐渐规范化;乾隆末至道光年间,“采茶戏”成型,故事情节丰富,“三打七唱”定型;咸丰至民国初期,唱腔地域特色凸显,1921年《宿松县志》首次使用“黄梅戏”名称,标志剧种成熟。<br>2.2 传统的延续与革新<br>文献记载的集体性演出传统发展为“三打七唱”班底模式,延续至今。“风教”理念贯穿剧目内容,从早期酬神戏的“劝善”到《天仙配》《女驸马》的伦理主题,始终传递忠孝节义价值观,实现“寓教于乐”。<br>2.3 祭祀传统的现代变奏<br>“戏酬宋飞仙”传统为黄梅戏提供固定演出时间、场所与社会功能,保障其传承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祭祀功能淡化,但教化功能转化为时代价值观传递,如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现代剧目《铸魂天山》、《大别山母亲》、《党的女儿》等以黄梅戏形式弘扬革命精神。当前黄梅戏通过进校园、线上传播等方式,实现从“酬神”到“育人”的转型,体现传统文化适应性。<br>三、《黄梅风教论》平定起源之争<br>3.1 起源争议的演进与核心焦点<br>争议历经三阶段:2006年前学界普遍认可湖北起源说;2006至2017年安徽学者提出“安庆起源说”,但缺乏早期文献支撑;2017年后,《黄梅风教论》核心价值被挖掘,湖北学者以其构建完整证据链,使“黄梅起源、安徽发展”成为学界共识。<br>3.2 湖北起源说的铁证<br>文献提供四重铁证:<br>时间上,明代记载早于安庆一个多世纪;<br>地理上,黄梅茶乡与“采茶调”唱腔源头契合;<br>文化上,“戏酬宋飞仙”为黄梅独有传统;<br>传承上,湖北地区戏曲记载连续完整,安庆则无同期记录。<br>3.3 官方认定与新证<br>2006年国家级非遗名录明确记载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辞海》等权威工具书采纳此结论。2020年浠水博物馆发现乾隆刻本《问花水榭诗集》,将“采茶歌”记载提前40年,与《黄梅风教论》呼应,彻底终结争议。<br>1998年江泽民同志曾关切地问湖北、安徽两省的省委书记:黄梅戏的发源地到底是哪里。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卢荣景回答:应该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泽民同志和兄弟省市的领导人都面带微笑点头赞许。<br>学术界的主流观点。2024年12月,安徽省文化旅游厅在回复网友关于黄梅戏起源争议的问题时表示:“剧种起源系学术问题,观点不同属于正常学术现象。自上世纪50年代至省内外戏剧研究专家、学者和相关百科辞书以及安庆当地志书都认为“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的说法,比较符合其形成的客观实际”,这应该是学术界主流观点”。<br> 2025年7月20日湖北陈先生在文化和旅游部网站留言:“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地,请问文化和旅游部的官方认定是什么结论?” 8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回复:“黄梅戏起源是学术研究范畴的问题,您可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戏曲志》等了解相关内容。”<br>《辞海》介绍,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br>《现代汉语词典》介绍,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基本曲调由湖北黄梅传入而得名。<br>《中国戏曲志》介绍,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br>《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学中介绍,黄梅戏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光绪年间,有湖北黄梅戏艺人进入芜湖演出;非遗专题中介绍,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形成于安徽省安庆市;中国国家地理安徽省中介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br><br>四、《黄梅风教论》的影响机制:黄梅戏发展的幕后推手<br>4.1 官方背书:为黄梅戏正名<br>明代严禁“淫词滥调”,曾维纶将“乡戏”定义为“楚俗之旧”并纳入“风教”体系,赋予其合法性与教化功能,吸引文人如邓文滨参与创作,推动剧种从口头相传向文本定型升级。<br>正是受“风教”理念影响,推动黄梅县从民间小戏向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升级,为其成熟奠定基础。晚清增贡生邓文滨(1811-1893),字绣章,号南阳布衣,被誉为“湖北第一才子”,是清代黄梅文人参与黄梅戏创作的集大成者。其科举失意后归隐乡邦,在构筑“万家堡”抵御战乱、推行乡邦教化的同时,深度投身黄梅戏剧本创编,留下《逃水荒》《告京承》《告坝》等数十部剧目,成为推动黄梅戏从“口头相传”向“文本定型”的关键人物。<br>邓文滨在其创作与《醒睡录》中“维风教而翼纲常”的理念相呼应,在剧情中融入伦理教化内涵,既保留民间戏曲的娱乐性,又赋予剧目思想引导价值。这种 “以明人伦”的实践,正是对风教理念的精准践行。他将民间传说提升为伦理寓言,使黄梅戏的文化品位大幅提升,为其进入主流艺术领域铺平道路。<br><br>4.2 文化绑定:祭祀保障传承<br>以《黄梅风教论》为核心,湖北起源说构建了四重铁证,彻底夯实了理论基础,使争议尘埃落定。<br>时间铁证最为关键。《黄梅风教论》的明代记载,比安庆地区最早的黄梅戏相关文献早一个多世纪。时间上的领先性,直接证明黄梅戏的萌芽先出现在湖北黄梅,而非安庆,从源头否定了“安庆起源说”。<br>地理与生产关联紧密。黄梅地区是著名茶乡,采茶劳动中形成的“采茶调”是黄梅戏的核心唱腔来源。《黄梅风教论》记载的“乡戏”与当地农业生产场景契合,而安庆地区的戏曲形态早期与采茶无关,地理文化属性差异明显。<br>文化独特性无可替代。“戏酬宋飞仙”是黄梅独有传统,宋昭德侯为黄梅地方神祇,这一祭祀习俗仅存于湖北黄梅,安庆地区并无相关信仰,证明黄梅戏的文化根源在湖北。<br>传承脉络完整连续。从《风教论》的“乡戏”,到顺治“香戏”、乾隆“演剧”、道光“采茶歌”,再到民国“黄梅戏”,湖北黄梅的戏曲记载从未中断,形成完整传承链,而安庆地区缺乏这样的早期连续记录。<br><br>4.3 内容导向:风教塑造内核<br>《黄梅风教论》“明人伦、正习俗”的风教观,从根本上塑造了黄梅戏的内容内核。这种导向使黄梅戏始终以“伦理教化”为核心功能,形成独特的艺术品格。<br>题材上,以忠孝节义为主,如《天仙配》讲“孝”,《女驸马》讲“信”;人物塑造善恶分明,好人终有好报,恶人必受惩罚;情节设置遵循“劝善惩恶”逻辑,符合大众道德认知。这种内容导向使黄梅戏获得广泛社会认同,成为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br>风教导向的影响跨越时代。现代黄梅戏《霜天红烛》、《梅城烟雨》、《乘风扬帆》等,虽题材创新,但仍延续“揭示人性、传递正能量”的内核,正是风教理念的当代转化,使黄梅戏能适应现代社会,保持艺术活力。<br>这种由《黄梅风教论》奠定的内容内核,是黄梅戏区别于其他剧种的关键特征,也是其能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核心原因。<br>4.4 个人与时代的关键作用<br>《黄梅风教论》的影响力,与作者曾维纶的个人身份密不可分。他身为崇祯进士、黄梅知县,兼具文化权威与地方治理权,其观点具有天然的公信力,这是文献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前提。<br>曾维纶在黄梅的治水、兴学政绩,使其深得民心,其文化主张更易被接受。他并非强行干预民俗,而是“顺俗而导”,将民间戏曲纳入教化体系,体现了明代士大夫的治理智慧,这种方式既保护了民间艺术,又实现了社会教化目标。<br>曾维纶的个人影响力,使《黄梅风教论》的观点超越了普通文献,成为地方文化政策的重要参考。后世黄梅知县多遵循其理念,支持黄梅戏发展,形成政策延续性,为剧种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br>个人智慧与时代需求的结合,使《黄梅风教论》成为黄梅戏发展的“催化剂”。曾维纶以官方文献的形式,固化了黄梅戏的生存基础与发展方向,其贡献不仅在于文献记载,更在于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官方保护+文化引导”的成功范式。<br>  这种范式也是1950年代,曾希圣、桂林栖等同志引导黄梅戏改革,促进黄梅戏发展壮大的范式。<br>这种范式对当代非遗保护仍有启示:尊重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通过官方认可与文化引导,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是传统艺术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br><br>五、研究价值与现实回响<br>5.1 学术价值:多学科的核心文献<br>文献学上,它是明代官方记录民间戏曲的罕见样本;戏曲史学上,揭示“民间戏曲—祭祀民俗”共生关系;民俗学上,展现信仰、艺术与教化的互动机制;方法论上,示范方志、田野与跨学科互证路径。<br>5.2 现实意义:非遗保护的基石<br>为非遗“申遗”提供历史依据,强化黄梅文化认同,推动“黄梅戏故乡”品牌建设。其“官方支持+民俗依托”模式被应用于楚剧、汉剧等保护实践,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br>结论:《黄梅风教论》的永恒回响<br>《黄梅风教论》以官方文献身份奠定黄梅戏起源研究的基石,平定长期争议,塑造剧种发展轨迹。其揭示的民间艺术生存规律——扎根民俗、获官方认可、契合时代——为传统艺术活态传承提供范式。深入研究该文献,不仅为黄梅戏溯源,更为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新注入持久动力。<br>[1] (清)黄州府志编纂委员会《. 黄州府志(光绪八年版)》 [Z]. 黄州:黄州府志刊刻局,1882.<br><br>[2] (清)黄梅县志编纂委员会,《黄梅县志(顺治十一年版)》 [Z]. 黄梅:黄梅县志刊刻局,1654.<br>[3] 别霁林. 《问花水榭诗集(乾隆刻本)》[M]. 浠水:浠水博物馆藏,清乾隆年间.<br>[4] 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Z]. 2006.<br>[5]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关于黄梅戏起源问题的回复》[Z]. 2024.<br>[6]. 黄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黄梅县志》[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br>[7] 邓文滨. 《醒睡录》[M]. 清光绪刻本.<br>[8] 邓文滨. 《万家堡略》[M]. 清光绪刻本.<br>[9] 眉睫(梅杰).《邓文滨集》 [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8.<br>[10]黄新德(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黄梅启示录——站在世纪门槛上的思考》[J]. 江淮文史, 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0, (2):23-36.</h3> <h3>1947年安庆禁止16岁的严凤英唱黄梅采茶戏</h3> <h3>安庆禁唱黄梅戏禁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