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冬的夜雾轻笼大地,赴游泳馆的途中,我无意间闯入了四方机车公园。这片以老四方机厂旧址为基址的园区,像一座沉睡的工业博物馆,在夜色中静静铺展着机车文化的脉络与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夜色为园区的工业遗存披上了朦胧的外衣。红砖厂房在路灯下勾勒出高耸挺拔的轮廓,斑驳的墙面藏着百年风雨的印记,规整排列的屋架如钢铁脊梁般坚毅。随处可见的雕塑皆是巧思,废弃的机床零件被艺术化重组,螺栓与齿轮咬合出时光的纹路,传动轴与钢轨焊接成向上的姿态,冷硬的金属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工业风的粗粝与艺术的细腻在此完美交融。南边广场上,老火车头静默伫立,车灯虽已熄灭,却似仍在凝视远方;退役的车厢横卧绿地,铁轨路面延伸向夜色深处,远处高楼外墙的火车图案与园内景致呼应,让人仿佛踏入了一个流动的机车世界。</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肌理里,藏着双重的历史与蓬勃的当下。这里原是1900年德国人兴建的胶济铁路四方机厂,历经日占时期的压迫、民国政府的接管,解放后成为共和国机车车辆的摇篮。1952年“八一”号蒸汽机车的诞生,终结了中国铁路“万国机车博览会”的屈辱;郭沫若题诗赞誉的内燃机车、驰骋青藏的高原列车、刷新世界速度的“和谐号”与“复兴号”,乃至时速600公里的磁浮系统,见证着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如今,这片土地孕育的中车青岛四方,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力量——高速动车组市场占有率近50%,高档铁路客车市场占有率超70%,我们日常乘坐的CR400AF型“复兴号”等主力车型,正是其经典力作,奔跑在京广、京沪、济青等众多高铁干线之上。</p> <p class="ql-block">在城市地铁领域,四方制造更是渗透在生活肌理中。国内城轨市场中,其车辆及相关系统中标占比常年位居前列,仅2025年就拿下济南7号线、深圳13号线、石家庄4-6号线等多个重点项目,批量供应从A型到B型的各类地铁车辆;从成都轨道交通的大额订单,到香港观塘线、港岛线服役的Q-TRAIN列车,再到远渡重洋交付美国芝加哥的新7000系地铁,四方制造的轨迹遍布国内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城市流动的重要血脉。东北隅的荷花池边,曾是旧时四方公园的所在,1934年萧红、萧军在此寻觅灵感,写下《生死场》的铿锵文字;那两座历经劫掠与守护的北魏石佛,虽已移至博物馆,却为这片工业热土添了几分人文温润,工厂扩建后两园合一,让钢铁记忆与文人风骨、佛家禅意共生。</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夜雾中的公园更显深邃。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从屈辱到自强的蜕变,也昭示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力量。这或许就是工业遗址改造的真谛——不是抹去过去,而是让历史在创新中延续,让精神在光阴中不朽,更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日常出行中,触摸到这份跨越百年的工业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