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爱游(二)——大英博物馆(上)

<p class="ql-block">  要想感受大不列颠帝国在扩张时期的辉煌,就去大英博物馆吧。</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一般来说大英博物馆公认为第一。博物馆的创始之初藏品来自于内科医生、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的遗赠。自成立以来,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目前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涵盖了人类300万年的文明史。而大多数藏品是18-19世纪对外扩张时期得来的。由于空间限制,大部分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平时对外展出5万多件。</p><p class="ql-block"> 展厅共五层楼加地下一层,深度参观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我们的参观时间是两小时包含讲解,所以只能在一层的几个展厅和二层的中国瓷器展厅粗浅地看了很少的一部分内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导游先带领我们从北门(团队入口)进入,穿过大中庭来到南门,让我们在南门广场看一下博物馆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眼前的博物馆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希腊复兴式建筑。主楼立面用44根45英尺高的爱奥尼亚式立柱撑起长长的柱廊,正门是仿造帕台农神庙的形状,有八根罗马柱。</p> <p class="ql-block">  三角楣的雕塑内容以“文明的进程”为主线,分为三个部分:左侧是史前生命与原始状态的象征;中央是天文学女神代表早期文明对天体研究的成就;右侧是自然历史部分展示全球探索积累的知识。该雕塑群反映了19世纪英国对“进步”与“文明”的线性理解,将复杂历史简化为从野蛮到科学艺术的单向演进。下图是中央部分。</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按照导游安排好的顺序依次参观。</p> <p class="ql-block">一、 大中庭。</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大中庭是2000年建成的,顶部3312块钢化玻璃把光线引入室内,穹顶的网络结构极富现代感。</p> <p class="ql-block">1857年竣工的中央圆形阅览室被现在的大中庭包围,原本是博物馆的图书馆。它是世界闻名的学习胜地,诸多名人都是这里的读者。马克思写《资本论》时也曾在里面研读。</p> <p class="ql-block">二、中东展厅</p> <p class="ql-block">  亚述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883年—前609年是亚述帝国的第二个扩张阶段,称为“新亚述时期”。它的领土版图扩大到包含从埃及到伊朗的整个近东地区。亚述时期的艺术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同时又将美索不达米亚艺术推向新的里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两个拉玛苏雕像,导览中介绍它们是尼姆鲁德国王亚述纳齐尔帕二世(公元前883年-前859年)宫殿入口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  从它们的蹄子可以看出左边的是人首翼牛像,右边的是人首翼狮像。在新亚述时期,宫殿入口多采用两尊人首翼牛拉玛苏雕像,成对对称摆放,象征力量和守护。部分早期或地区性宫殿可用人首翼狮像。但文献中记载成对组合以人首牛为主。因此这两个拉玛苏不是一对,而是两个大门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从正面看它们是直立不动的,从侧面看它们却是缓步前进的,并且会发觉它们有 5 只脚。这种雕塑体现了亚述时期最为突出的原始性思维。</p> <p class="ql-block">  亚述的浮雕艺术代表了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的雕塑主要由镶嵌在那些巨大王宫的墙壁上的石板组成,是古代亚述文明留下的最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尼姆鲁德西北宫的浮雕墙,我们匆匆路过没进去看。</p> <p class="ql-block">三、古希腊和古罗马展厅</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其殖民地还扩展到亚平宁半岛、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等地。整个文明区域涉及到爱琴海、马尔马拉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了希腊世界,许多希腊杰作被抢掠到罗马,从而使罗马的艺术品味受到了希腊风格的影响。展馆展出的雕塑多为希腊原作的罗马版本,而其原作的制作年份还要比这再早几百年。</p> <p class="ql-block">  阿佛洛狄特(维纳斯)半蹲雕像。公元2世纪。高1.12米。雕像人物姿态自然,身体重心偏移的细节处理体现了古典雕塑对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握。它展示女神正尝试遮掩其赤裸的身体。</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展示的希腊艺术品跨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从神话到人物雕塑等展品让我们看到了远古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涅瑞伊德斯纪念碑是在桑索斯(现在的土耳其)发现的最大最精美的纪念碑(约公元前390年-前380年),它是为纪念桑索斯的统治者艾尔比纳建造的。尽管他不是希腊人,却也选择葬于类似希腊神庙的陵墓中。这座建筑是1840年英国考察学者发现了遗迹,在遗迹中把残存的构件和雕塑运回英国复原后的展品。</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的名字源自涅瑞伊德斯,她是神话中的海洋女神,也是海神涅柔斯的女儿,她的雕塑被放置在纪念碑的廊柱之间。</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纪念碑底座的大理石浮雕带融合了来自希腊和中东的创意。</p> <p class="ql-block">  展厅还摆放了三个海洋女神可以近距离观看。雕像衣褶流畅,动态感强,体现了古希腊雕塑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展厅墙壁上的装饰性雕塑盛大豪华,融合了希腊和利西亚的风格和图腾。</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来到18号展厅,这里专门陈列了雅典卫城帕台农神殿的展品。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帕台农神庙上的浮雕都是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公元前447到前438年)由最著名的雕塑家菲迪亚斯操刀完成的真品,尤其显得珍贵。</p><p class="ql-block"> 帕台农雕像表现了一个由神、英雄与凡人组成的雅典,日常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场景穿插在一起,是世上最动人、最振奋人心的一组雕刻。</p><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的历史悠久而曲折。历经战乱,昔日辉煌的神庙沦为废墟。至1800年,仅半数帕特农雕像幸存,英国大使额尔金爵士在获得奥斯曼政府批准后,从1801年开始,陆续自费将半数幸存的雕像运回英国,并于1817年起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神庙东三角楣的雕塑主题是雅典娜诞生,原完整的模型见下图。展厅里展出的是左边和右边圈出来的部分。其余部分当时已被毁坏。</p> <p class="ql-block">  左边这组雕塑讲的是太阳神赫利俄斯驭着太阳战车带来了初升的太阳,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正在见证雅典娜的诞生。众神之中保存状态最好的是一个裸体男子,貌似是葡萄酒神狄俄倪索斯,他手持酒杯,闲庭信步。一个站着的人似乎正要离开,他彷佛惊讶正在发生的一切。他左边的一位女性尽管头已经丢失了,可我们能仍感觉到她的抽搐。</p> <p class="ql-block">  右边这组雕塑被取名《命运三女神》。现存3个无头无臂的女神,名字分别叫做阿特洛波斯、克洛托和拉刻西斯。她们是纺人的生命之线的神灵。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真实、亲切、令人崇敬。</p> <p class="ql-block">由于没有头部,人们的审美注意集中在神像的躯体上。而覆盖在女神们身上的希腊式宽大灰裙尤为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在右边最后一个角落的是马首雕塑。帕台农神庙东面山墙上的月亮女神塞勒的马头塑像。马的眼珠凸出,皮肤收紧。雕塑把骏马连夜拉战车穿越天空所承受压力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山墙周围是神殿的人马族和拉庇泰人的高浮雕,描绘的是人马族(人首马身)与拉庇泰人(来自神话中希腊北部的部落)的战斗情景。现存大英博物馆15块。</p> <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对战斗场面和战士进行精雕细刻:人马族布满皱纹的鼻子和露出的牙齿,展现出痛苦和暴怒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里半人马摆出胜利者的姿态,正要踏向倒地挣扎的拉芘泰人。我们无法看清垂死者脸上的表情,也看不清半人马凶狠的眼神,但这无损于这幅雕像的动人魅力。</p> <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中一个半人马掳走一个挣扎中的女孩。他那冷漠的表情和他那暴力的行为显得格格不入。</p> <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上面的半人马已经受伤,试图逃跑。它将右手放在背后,是想捂住它已经受伤的伤口。但拉庇泰人死掐住半人马的脖子,右手拿着武器,想给半人马致命的一击。两个人物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腿和身体都充满了张力。</p> <p class="ql-block">  人马身肯陶洛斯人的铁蹄和拉庇泰战士腿部肉体的接触显示出肉体的软弱。</p> <p class="ql-block">  雅典大学古典考古学教授奥尔加·帕拉吉亚教授描述道:这些雕塑的风格是要在人物形体、动作与服装之间创造出新的平衡……它创造了完美的人体比例。其关键点在于和谐与平衡。这是帕台农雕像魅力永恒的原因,因为由此创造出的人物形象确实是不朽的。</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部分是帕台农的中楣浮雕。浮雕描绘的是雅典每四年举行一次的泛雅典娜节的游行队伍。在队伍里,你可以看见希腊众神、祭司、骑士、等各类人。</p> <p class="ql-block">四、古埃及埃及雕塑展厅</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文明持续了三千多年,纪念碑式的雄伟雕塑设计是埃及神庙和陵墓的重要元素。它们所展示的理想形象,用以宣传神明、国王及特权官员精神的手段。</p> <p class="ql-block">  罗赛塔石碑来自公元前196年,这块残缺的石碑高1.12米。整块石碑原刻有托勒密五世的一份诏书,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于今天,石碑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将同样的内容用三种语言记录了三遍</span>:埃及草书(32行)、埃及象形文字(14行)以及希腊文(54行)。这使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们对埃及古代象形文字手稿的现代解读。</span></p><p class="ql-block">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以英王乔治三世的名义捐赠于大英博物馆并公开展示。</p> <p class="ql-block">  盖亚.安德森猫是一尊描绘女神巴斯特形象的青铜雕塑。这位女神通常被塑造成猫首人身的女性形象,或直接呈现猫的形态。这尊雕像可能出土于埃及古代大型墓地萨卡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6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这只猫塑像是盖尔-安德森少校在东方艺术收藏中最著名的藏品。他为其位于开罗的博物馆保留了一件复制品,而将原件于1939年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雕像佩戴着银质护身胸饰、金质耳环和鼻环。猫头和胸前的圣甲虫象征着重生,而胸饰上的银质荷鲁斯之眼则寓意保护和疗愈。</p> <p class="ql-block">  内斯帕赫鲁特石棺。是埃及第26王朝(约公元前600年)底比斯高级祭司的永生之殿。堪称古埃及丧葬艺术的百科全书。石棺长1.85米宽1.02米高1.47米。内腔容积4.2立方米。约公元前650-前62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自底比斯阿萨西夫墓地。</span></p> <p class="ql-block">  阿蒙公羊雕塑属于古埃及第25王朝(公元前767-前656年)时期,原位于卡拉古城(今苏丹北部)。雕塑高106厘米,长163米。</p><p class="ql-block"> 自中王朝时期起,阿蒙神一直是古埃及的最高神。到了新王朝时期,阿蒙神与太阳神合为一体。这尊象征阿蒙太阳神的公羊雕塑中,两腿之间站立的是古埃及第25王朝的法老塔哈尔卡(塔哈尔卡是公元前689年至66年的法老,他曾在公元前673年击退亚述国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底座上有象形文字,它制作于公元前680年。</p> <p class="ql-block">  奠酒碗。埃及第22个王朝(约公元前945年-前715年),来源不明。祭司们会在寺庙里用这样的碗来向神明献上液体祭品。碗的边缘饰有哈托尔女神的两面肖像。哈托尔是埃及最具代表性的女神,这个碗很有可能放置在另一位神明的神庙中。不过碗上没有记录其具体所在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是大英博物馆内最大的埃及雕像,刻画了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3年-前1213年)。其繁荣的统治时期持续了近六十七年。雕像出自约公元前1250年,高2.67米,重达7吨,由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这座雕像原本位于埃及底比斯(今卢克索)的拉美西斯神殿第二庭院入口处,1816年由意大利探险家贝尔佐尼组织人力运至伦敦,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重要展品‌。雕像以理想化的年轻形象呈现,表情庄严平静,展现了古埃及雕塑的宏伟风格‌。</p> <p class="ql-block">五、主题-生活与死亡馆</p> <p class="ql-block">  何瓦·何卡纳奈阿石像。在智利的复活节岛上,发现了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其中600尊整齐地排列在海边的石岛上。石像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约30-90吨,它们形象奇特,神情严肃,背对大海,似乎若有所思。何瓦·何卡纳奈阿便是其中之一。他大约制作于公元一千二百年,虽然仅是半身像,依然高达二点七米。</p> <p class="ql-block">到了公元1600年左右,由于岛上气候越来越恶劣,当地人想出了新的宗教仪式叫“鸟人崇拜”。何瓦·何卡纳奈阿背面刻有“鸟人崇拜”的浅浮雕,这一后期宗教仪式中的所有元素都包含在这座雕像里,刻在它的背部。这些图案应该是在雕像制成数百年后添加的,其风格与石像正面截然不同,为较小的浅浮雕,雕刻者显然试图同时表现迥异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是网上的一张复活节岛石雕群图片</p> <p class="ql-block">  巨大石像的建造可能与岛上部落竞争及资源过度消耗有关。石像搬运方式存在争议,包括橇棒运输与本土传说中鬼神助力。1868年,英国军官理查德·鲍威尔从复活节岛上把两座摩艾石像带回英国,献给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之后维多利亚女王又在1869年把石像转赠给了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六、印度馆</p> <p class="ql-block">  公牛纳迪。纳迪石雕出自印度德干地区的16世纪。高耸的公牛纳迪(意为“欢庆”)出现在每一座供奉印度教神明湿婆的寺庙入口处,它面向神邸,以平和的神情凝视着。纳迪象征着力量、阳刚之气和生育能力,同时也代表着宗教与道德责任。它被广泛视为湿婆的守护神以及他所骑坐的动物。这个形象是根据印度南部的传统塑造的,它呈现出纳迪的坐姿,双腿蜷缩在身体下方。</p> <p class="ql-block">  来自霍亚萨拉寺庙的精美装饰。霍萨拉王朝与公元1006年至1346年期间统治着德干高原的西南部地区,这时期的寺庙大多供奉着印度神灵,如湿婆和毗湿奴。霍亚萨拉神庙的显著特色之一便是那些装饰在屋梁上的丰满女性支撑雕塑,每个支撑雕塑都有一个华丽的树冠构成,树冠之上是主雕像,两侧还有侍从相伴。雕像身上佩戴珠宝穿着华丽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  在印度馆才看了两个展品就被导游呼唤出去了。原来导游计划外的展馆是没有时间让我们自由乱串的。。。</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的上半部记录了我们参观的海外馆展品,下半部将记录参观的中国馆展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