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木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20845</p><p class="ql-block">音乐:《大海啊故乡》</p> <p class="ql-block"> 妈屿岛,古称“放鸡山”,是汕头港入口处的一颗明珠。全岛面积0.3平方公里,却承载着潮汕人独特的海洋记忆。岛上妈祖庙始建于元代,是潮汕地区最早的天后宫之一,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据《汕头港志》记载,清代至民国时期,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岛上会举办“营妈祖”仪式,千帆归港的盛况至今仍在老渔民口中传颂。</p> <p class="ql-block"> 据说岛上渔民至今保留着“初一十五拜妈祖,初二十六拜地主”的习俗,这种将信仰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正是潮汕文化最动人的特质。每年休渔期,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仍会回岛参加“拖神”习俗——将妈祖神像请上轿子,在沙滩上激烈争抢,据说抢到轿绳的人能得到航海智慧。这种看似狂野的仪式,实则是海洋生存法则的隐喻:在风浪中既要勇猛争先,也要懂得顺势而为。</p> <p class="ql-block"> 沿着被海风蚀出晶状纹路的石阶向上,元代始建的妈祖宫静卧在相思树林中。正殿门楣上“海不扬波”的匾额已斑驳开裂,却依然镇守着整片礐石海域。</p> <p class="ql-block"> 红金相间的牌坊巍然矗立,“千秋功德”四个大字寄托着古老的祈愿。拾级而上,中式亭台隐现于绿树之中,歇山顶覆以绿瓦,彩绘梁枋在微光中泛着温润色泽。石碑静立角落,斑驳墙面下铭文依稀可辨,仿佛低诉着过往春秋。</p> <p class="ql-block"> 步入庙宇,龙纹浮雕盘绕梁柱,神龛前香火轻袅,红色灯笼垂落,映照金色对联上的吉祥文字。驻足于壁画之下,看祥云间腾跃的蓝龙,听木雕里无声的传说。阳光透过天顶洒下,为供桌上的绿植镀上一层柔光。</p> <p class="ql-block"> 天后圣母神态安详庄重古雅。神龛肃穆,供花馨香,上方“通贤灵女”匾额熠熠生辉。梁柱间彩绘绚丽,木雕精湛,以红、金为主色调,富丽堂皇。“施四海事海,航慈惠麟麟华”等楹联高悬,更添神圣氛围,凝聚了深厚的妈祖信仰与潮汕工艺之美。</p> <p class="ql-block"> 神像右侧是传统建筑的精巧一隅。蓝边木雕板上的花鸟图案生动明艳,石壁的青龙在祥云间盘旋,栩栩如生,旁侧金色文字清晰可见。"龍蟠鑑瀾"、"龍開法界"的题刻点明主题,与上方的碧绿顶檐、下方的石制台槽相映成趣,尽显古朴典雅与匠人之巧。</p> <p class="ql-block"> 此石碑为《妈屿岛天后宫碑记》,以浅色花岗岩刻成,形制古朴庄重。碑额雕有传统纹饰,碑身刻满金色楷书,详述妈屿岛天后宫之历史渊源。石碑立于草木之间,整体氛围肃穆,是承载地方信仰与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庙的左边铜质浮雕嵌于斑驳白墙之上,右侧为冠冕长袍、面容慈祥的妈祖立像,左侧密刻生平事迹。上方竹制结构轻掩,"妈屿天后古庙"石碑静立一旁。铜色古朴,墙痕沧桑,无声诉说着绵长的香火传承与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这只色彩绚丽的公鸡雕塑是潮汕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嵌瓷。嵌瓷,俗称“聚饶”或“扣饶”,是潮汕地区独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它以彩色陶瓷片为原料,经剪取、镶嵌,在屋顶、墙壁上塑造出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图案,特点是色彩鲜艳、饱经风雨而不褪色。它矗立于绿荫之中,色彩绚丽,形态雄健,既展现传统镶嵌技艺,又蕴含“一鸣惊人”的吉祥寓意,充满浓郁乡土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个屋顶展现了潮汕传统建筑瑰宝——嵌瓷屋顶。匠人将彩色瓷片巧妙剪镶,在青瓦之上塑出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立体图案。色彩绚丽,历经风雨而不褪,兼具装饰与守护功能,是岭南民间智慧的璀璨结晶,于现代楼宇的映衬下更显其艺术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潮汕建筑讲究五行平衡,山墙脊顶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样式,根据房屋朝向和主人命格选择。其中火式厝头较为少见,多用于庙宇,寓意香火旺盛。这种五行相生的理念贯穿于建筑的整体设计,体现了潮汕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这张照片里有三种基本样式,聪明的你,能找到吗?</p> <p class="ql-block"> 这座“朝聖”门是通往新天后宫的必由之路。石砌拱门庄重典雅,上方匾额与两侧“圣德传千古,美誉播万方”的金色对联点明主题。五彩旗幡点缀,石阶逐级而上,引导视线深入绿荫,整体营造出神圣肃穆、引人探寻的朝圣起点氛围。</p> <p class="ql-block"> 继续登上二百多级台阶见到新妈祖像时豁然开朗。汉白玉雕砌的神像高耸入云,每一片衣褶都流淌着精准的雕工,七彩琉璃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目光环。善男信女们举着自拍杆在广场流连,电子诵经声通过音响循环播放。</p> <p class="ql-block"> 两座庙宇的本质——旧庙是渔船的舵,在风浪里磨出包浆;新庙是航标灯,用辉煌的光束为漂泊者定位。当我在新旧庙宇间的古航道石阶坐下,掌心贴紧那些被千万双脚磨圆的石块,仿佛触到了时间的脉搏:所有故乡都是这样层叠而成的,新的覆盖旧的,而旧的托举着新的。</p> <p class="ql-block"> 妈屿岛是《海霞》电影的重要取景地之一,影片以解放初期海岛女民兵为题材,讲述了以李海霞为代表的女民兵保卫海防的故事。岛上的标志性雕塑“海霞”即以电影角色为原型创作,采用花岗岩材质,高6.5米,现为景区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拒绝导游“原路返回”的指令,让我在岛北的礁石滩找到了答案。这里没有游客,只有几个写生的美院学生。潮水退去后的滩涂像巨人的指纹,招潮蟹在蚀痕间奔走。一座明代航标塔的残基卧在浪中,当地人叫它“沉默的引航员”。</p> <p class="ql-block"> 误入的海边市场正上演着生动的仪式。鱼贩的吆喝夹杂着潮剧唱段,塑料盆里的鳗鱼与塑料各种鱼并肩陈列。卖蠔烙的阿姐边翻动铁锅边指点:“拜妈祖要用三牲,但自己吃要新鲜。”她舀起一勺薯粉浆倒在铁板上,瞬间升腾的蒸汽里,我看见生存与信仰如何在这座岛上水乳交融。</p> <p class="ql-block"> 折返时迷路闯进的村落,墙体被巨幅壁画覆盖。不是寻常的渔村风情画,而是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图景:戴VR眼镜的妈祖巡视数字海洋,红头船在比特币符号间航行,移民箱与电子侨批在云端交错。</p> <p class="ql-block"> 这些壁画意外道破了妈屿岛的真相——它从未停留在某个怀旧的时空,而是始终在与时代共振。就像老渔民会用卫星预报台风,但出发前依然要掷圣杯请示妈祖。</p> <p class="ql-block"> 水岸如镜,倒映着远楼近舟。倚栏而立,看小船泊于混凝土墩旁,城市轮廓在云影中若隐若现。水面无波,却将古今一同揽入怀中。</p> <p class="ql-block"> 当现代航运让海洋变成通途,妈屿岛依然用潮起潮落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航行不是征服海洋,而是学会与无常共存。那些刻在礁石上的古航道图,那些飘在风中的咸水歌,最终都汇成同一个启示——所有离岸的船,终将沿着文化的洋流找到归航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 新旧妈祖庙如同潮汐的两面,守望着同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如何在与海洋的博弈中,既学会敬畏,也获得勇气。所有按规定路线行走的人看到了标准答案,而那次偏离航向的探索,却让我读懂了这座岛的密码。或许每个故乡都需要一场温柔的迷路——当我们敢于走入地图未标注的巷弄,才能听见土地最真实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 清汤微沸,翻涌着满锅暖意。现切的肉片在汤中一涮即起,趁热裹上浓醇的沙茶酱。围坐的谈笑与氤氲的食物热气交织升腾,旅途的困顿,仿佛就在这酣畅淋漓的三两筷子间,被温柔地抚平,化为齿间最真切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饱餐后信步至此。点一碗依古方熬制的陈味丹,温热的瓷碗捧在手中,清润甘泉般滑入喉间,日间的喧嚣仿佛被海风与暖意一同抚平。这滋味,恍如妈祖慈悯的眸光——她静守千年,看惯风浪,将祝福化作人间烟火里的点滴甘醇。此刻甜意不仅滋润肺腑,更让片刻的诗暖意,在舌尖与心间,悄然驻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