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昆明(一) 翠湖

孙锦耀

<p class="ql-block">翠湖位于昆明市中心,占地面积21公顷,而水面就占了15公顷,呈长675米,宽500米的椭圆形。在历史上滇池水位很高,“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那时翠湖地区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到元赛典赤时期,于1274、1284年两次疏浚滇池出口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但仍是“赤旱不谒”的独立湿地和水洲。到元末这里己是“清回秀澈,蔬圃居半”,称为菜海子。明洪武十五年(1382),沐英修筑云南府城时,挖河排水,形成翠湖的早期,名字叫“九龙池”,到1919年筹建公园时,因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正式命名“翠湖”。</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征战云南,打败元代云南梁王。次年,朱元璋命其义子西平候沐英留镇云南。从此,十三代沐氏家族一直在昆明主政云南近300年,直到南明灭亡。明代初期沐英新筑昆明砖城,把翠湖圈入城内,挖河排水出城。砖城是全封闭的政治、軍事区城,面积只有1.4平方公里,城内只有官府、衙门、和寺庙,成为沐氏家族的私家禁苑。沐英在翠湖西岸(即现云南陆軍讲武堂操场)建了屯兵的柳营,用于种柳牧马,操练軍队。因当年沭英喜欢战马,常在翠湖出口洗马河边飼秣、洗刷骏马。现通过一组青铜雕塑的马匹和拱桥,重现了沐英“柳营洗马”的历史场景,也是翠湖的历史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筹建公园前后,翠湖形成南北阮堤,东西唐堤,“一湖四水”的公园格局己基本定型。嘉庆21年(1816),据倪琇的《鼎建莲花禅院碑记》中提到,菜海子的“海心大路,南北绵亘三百余丈,历经百余年风雨,己倾塌不堪”。1834年,清道光年的云贵总督阮元拨款整修这条南北湖堤,治理了昆明水利的历史脉络,是重新聚拢了翠湖的灵气的关键一笔。同时也是阮元为莲花禅院打通了通往昆明城的通道。后人为此在堤岸立了这块“阮堤”勒石。</p><p class="ql-block">过了将近一百年,在1919年,时为“靖国联軍”司令兼云南督軍的唐继尧为贯通东西堤两端的唐氏家族“双节坊”,主持整治并改善堤坝道路,全长1.2公里,人们称之为“唐堤”。</p><p class="ql-block">南北阮堤和东西唐堤在湖心島相汇,将翠湖15公顷湖面一分为四个水域,形成“柳荫路曲”的走廊,信步湖堤,令人常有“阮堤知否是苏堤”的感觉。每年夏秋,堤上柳枝佛面,湖中荷花摇曳,荷柳相映,水光潋滟,如同玉带束腰,煥发出湖中碧玉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清《滇云历年传》记载,在湖的东北隅,“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明代称之“九龙池”。九眼涌泉之水经翠湖出口洗马河,直径注入滇池,是滇池的源头之一。</p><p class="ql-block">当时九龙池水量充沛,水质良好。1915年由黄毓成、罗佩金等开明绅士在九龙池南岸筹建了昆明第一座自来水厂。1916年动工,1918年5月2月正式运行,初期日供水量1034立方米,1956年因九龙池水位下降而停用,现为昆明自来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七年(1660),吴三桂开藩云南,“以其狹小,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翠湖顿时“柳营一带皆珍馆崇台”,“花木扶疏,回廊垒石”,极尽奢华。1673年吴三桂反清称帝,但八月暴殛于衡州后,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年号为“洪化”,在翠湖建了“洪化府”。康熙二十年(1681),清軍“克云南,入其城”,将“洪化府”改称“承华圃”,1688年云贵总督范承能勋拆除洪化府。这就是翠湖500年的历史烟云,真是“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p><p class="ql-block">湖心岛是翠湖的中心,四周环水,亭台幽幽。康熙三十一年(1691)云贵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在湖心島建了“碧漪亭”,后称“海心亭”,被誉为“昆明亭阁之首”。亦曾为法国驻昆明领事馆,抗战时是国民党第五军司令部的驻地及昆明城防司令部。海心亭是翠湖的灵瑰所在,融入建筑美学和文化底蕰的核心景观。海心亭为二层四方重檐楼,飞檐翘角,匾联造型优美,是古典园林的佳作。它是当年沈从文、朱自清、吴宓等文人墨客喝茶淘书、谈古论今的聚集地。有众多名人的匾联,二楼“海心亭”扁额是由云南籍状元袁嘉谷所书,他晚年结庐翠湖,以“园愈狭,心愈愜;园愈隘,自愈泰”自勉。两侧的楹联“百畝碧漪经雨洗,四堤缘柳任风流”,虽然写尽了昆明春城寻常的雨春色,却透着沧桑,蕴含着哲思。是一个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海心亭东南的湖心島中央有一组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楼、廊、榭、亭、曲桥于一体的观鱼楼建筑群,具有浓郁的江南建筑风格。时由任云贵总督阮元倡捐修茸。这些建筑将琉璃碧瓦、雕梁画栋,与成群的水中锦鲤,形成“濠上观鱼”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元年(1796),工部右侍郎蒋予蒲、迤南道刘钰等人以“碧漪亭”(即海心亭)为中心建莲华寺,历时二十一年,建成“前后殿宇,东厢楼屋”,“梵宇宏大,花术幽䆳”,可谓“城市别开仙佛界,楼台妙在水云乡”,后更名为莲华禅院。莲华禅院与圆通寺东西并峙,枕山临水,相得益彰,是当时香火鼎盛的宗教场所,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1934年抗战时期,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指令改建莲华禅院,先后用作空軍俱乐部、城防司令部等。虽然现在莲花禅院己成群众性活动场所,但还保留着当时山门。“莲华禅院”匾额,这是清朝禁烟英雄、云贵总督林则徐的親书,劲硬刚直,字如其人。林则徐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任云贵总督的。山门两侧的楹联最为精典,“十畝荷花鱼世界,半城楊柳佛楼台”,此楹联作者是广东凌士逸,他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翠湖荷花与佛教意境融为一体,体现“城中碧玉”的诗境。</p> <p class="ql-block">翠湖西南島四面环水,形似葫芦又称葫芦岛,南接九曲桥,北通紫藤长廊,島上棕桐成林,花坛萦绕,湖光旖旎,中央坐着3米高的人民音乐家聶耳青铜坐像。是1984年由昆明130万青少年集资建成的。聶耳塑像身影微微前倾,肩上搭着琴盒背带,微风吹起衣摆的褶皱,左手握拳悬在半空,仿佛在揮动指揮棒。聶耳出生在距翠湖约一公里的昆明老街,自幼酷爱音乐,经常在翠湖畔拉琴,接受洞经音乐的熏陶。</p><p class="ql-block">1927年夏,聶耳在翠湖阮堤进行的一次“翠湖夜谈”,让聶耳找到了党组织,并在次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屆时16岁就只身投入到中国的革命事业。</p><p class="ql-block">1930年聶耳列入逮捕名单,被迫出走上海加入左翼联盟,他思念家乡情怀,于1934年以翠湖春色为灵感,融合云南洞经音乐的古韵与西方管弦乐技法,展现湖面波光、垂柳摇曳等翠湖景色的意想 ,创作出民族管弦乐曲《翠湖春晓》,承载着聶耳对故乡的眷恋,又勾勒出翠湖的春日画卷,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现代化转型的里程碑,现在己经是一年一度的昆明聶耳音乐周固定展演的曲目。</p> <p class="ql-block">翠湖的文化内涵不是简单的风景和古迹叠加,它的历史和文化是不断的延续和丰富。它象征着昆明的心脏,它的每一次脉博的跳动,就会蹦出一个昆明的历史奇跡,像西边的將帅摇篮云南陆軍讲武堂;东边的云南和平解放起义纪念馆;北边的结茅立舍的西南联大;南边的奏响翠湖春晓的聶耳之家。此外,还有周边的李公朴、闻一多、文历帝的殉难纪念碑和朱德、龙云故居,等等……。西南联大毕业生、作家汪曾祺把翠湖说透了,“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