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故事汇 七(下)一人能抵五个师作者杨振

科技老人

<p class="ql-block">  5.钱学森一人能抵五个师</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美国限制钱学森呢?因为钱学森年轻时代就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时,师从著名的冯·卡门教授,不仅从事火箭研究,还参与过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原子弹及导弹研制工程。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p><p class="ql-block"> 当时,三四十几岁的钱学森知识丰富,才华横溢、早已经是美国一流的火箭和导弹专家了。为什么美国人说:“钱学森能抵五个师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技术方面展现出了杰出的才华。他做出来的许多事情,让美国人佩服得五体投地。</p><p class="ql-block"> 二战时期的德国科技异常发达,包括巡航导弹、液体燃料火箭、喷气式战斗机等,都是德国人率先发明并应用于实战当中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结束时,美军活捉了德国的两个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以及鲁道夫·赫尔曼两人,这两个德国俘虏,满口德语,美国科学家听不懂。钱学森不光懂英语,还在上学时,选学了德语,这次恰巧派上了用场。为了提审、制服这两个德国俘虏,美军特意给钱学森挂牌上校军衔,代表正义受命担任主审。钱学森不仅英语流畅,还用选修过的德语,用平时非常关注的掌握的火箭导弹知识,单刀直入,字字句句切中要害,全是专用的科学术语,不容对手狡辩耍赖,展现出了自己强大的专业知识。两个俘虏惊讶不已:这个中国人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了,比我们还内行,不由得心服口服、俯首帖耳。钱学森的真才实学也折服了在场所有人,赢得了惊叹、尊敬。要知道,美军最高级别的军衔才是五星上将。34岁的钱学森竟然是上校军衔,差不多相当于师长旅长资格了。虽然为了审判高军衔的德国俘虏,被临时授予了高军衔,可也不是随便闹着玩的,不能随便给摘下来。况且钱学森干得漂漂亮亮,别人真的干不了这么重要的活儿。</p><p class="ql-block"> 6.一张照片 心生良策</p><p class="ql-block"> 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是负面的消息,造假的新闻。1955年5月,钱学森到中国城买菜,送菜的人在菜篮子底下藏了一册《人民画报》。钱学森从画报中得知祖国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感慨万千,想了很多。被软禁的生活,听美国人发号施令,没有自由,浑身不舒服;我再智慧、再逞强,也是为美国做事;卖的力气再大,也是给别的民族打工;挣的美元再多,也是寄人篱下,毫无幸福,毫无生存感。特别让他激动的是:画报中刊载着一张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照片,站在天安门上检阅游行队伍的毛泽东身后,站着钱家多年的老友陈叔通。陈叔通是钱学森父亲钱均夫的老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这让归心似箭的钱学森眼前一亮:只要能联系上陈叔通,他一定会想办法让国家出面解救自己。钱学森很清楚,想要直接寄信回中国是不可能的,只能先寄到其他国家,再转到中国。刚好夫人蒋英的妹妹蒋华正居住在欧洲比利时,如果以家信的形式先寄给蒋华,再由蒋华寄回中国,应该是有机会送达的。</p><p class="ql-block"> 7.情真意切的书信</p><p class="ql-block"> 有了办法之后,钱学森夫妇开始行动。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提笔在一本32开大小的日历手册内页,给陈叔通写了一封信,从开头到结尾有22行(竖行)共计400余字。撕下来后,先装进一个信封,上边写好了上海的家庭地址,再与夫人写的信折在一起,让蒋英用另一个信封,左手持笔,模仿孩童的笔迹,在信封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妹妹蒋华的地址。</p><p class="ql-block"> 现在读来,这封信有理有据,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远在比利时的家妹收到来信,感到事关重大,火速将这封信转寄给上海的父亲。父亲收到信后,立马交给北京的陈叔通。陈老收到了信,当天就直接交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这一封信,白纸黑字证明,美国一直在秘密阻挠中国的人才回国。8.赢了谈判 回到祖国当时,在中立国瑞士第三大城市日内瓦,设有很多国际组织,因为中美两国没有建交,中国的谈判代表由常驻波兰的大使王炳南替代。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商谈。当美国代表坚称没有愿意回国的中国公民被扣留时,钱学森写的信就成了有力的证据,令美国谈判代表无言以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留美的中国人员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钱学森临走前,美国军方又抛出了各种花招,还用科研条件等物质诱惑,想要挽留钱学森,说他回到中国,只能回到农耕时代,啥也做不了。但钱学森坚定地告诉他们,我宁愿回国种苹果,也比这里好过。任人摆布,被人施舍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所有被扣的书刊、笔记经美国海关检查后没有违禁的,钱学森与家人顺利登船。返回祖国。随后,他们出了家门,来到一家大商场。先走进商场里的一个咖啡馆。跟踪的人看见他们只是在喝咖啡,并没有什么反常举动,放松了警惕。利用喝咖啡虚晃一枪之后,夫人敏捷地将写好的信投进了事先早已看好的邮筒里。就这样,他们避开了监视的眼睛,安全完成了预先的策划。</p><p class="ql-block"> 钱学森的写信全文如下:叔通太老师先生:自一九四七年九月拜别后,久未通信,然自报章期刊上见到老先生为人民服务及努力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佩服。学森数年前(对美国)认识错误,以致被美国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然而世界情势上有更重要更迫急的问题等待解决,学森等个人们的处境是不能用来诉苦的。学森这几年中唯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但是现在报纸上说中美有交换被拘留人员之可能,而美国又说谎,谓中国留学生愿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以学森所知者,即有郭永怀一家。(英文姓名)其他尚不知道确实姓名。这些人不回来,美国人是不能释放的。当然,我政府是明白的,美政府的说谎是骗不了的。然,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请老先生原谅,请政府原谅,附上纽约时报旧闻一节,为学森五年来在美国之处境。在无限期望中 祝您康健, 钱学森谨上。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五日</p><p class="ql-block"> 现在读来,这封信有理有据,情真意切,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 远在比利时的家妹收到来信,感到事关重大,火速将这封信转寄给上海的父亲。父亲收到信后,立马交给北京的陈叔通。陈老收到了信,当天就直接交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p><p class="ql-block"> 这一封信,白纸黑字证明,美国一直在秘密阻挠中国的人才回国。</p><p class="ql-block"> 8.赢了谈判 回到祖国</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中立国瑞士第三大城市日内瓦,设有很多国际组织,因为中美两国没有建交,中国的谈判代表由常驻波兰的大使王炳南替代。</p><p class="ql-block"> 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商谈。当美国代表坚称没有愿意回国的中国公民被扣留时,钱学森写的信就成了有力的证据,令美国谈判代表无言以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留美的中国人员回到了祖国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钱学森临走前,美国军方又抛出了各种花招,还用科研条件等物质诱惑,想要挽留钱学森,说他回到中国,只能回到农耕时代,啥也做不了。但钱学森坚定地告诉他们,我宁愿回国种苹果,也比这里好过。任人摆布,被人施舍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因为所有被扣的书刊、笔记经美国海关检查后没有违禁的,钱学森与家人顺利登船。返回祖国。</p><p class="ql-block"> 9·导弹专家钱学森受到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全家乘船横渡太平洋,经香港到达深圳。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到达北京。当晚,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举行了欢迎宴会。当时,在北京的科学家们群英聚会,包括钱三强、王淦昌、程开甲、屠守锷、彭桓武、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等悉数到会,场面相当热烈。</p><p class="ql-block"> 钱学森归国后曾经说:“我在美国二十年,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p> <p class="ql-block">国家领导人亲自迎接钱学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