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市早苗这娘们有点日把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头一回听说她,是在一档深夜政论节目里。主持人眯着眼笑:“她像极了那种高中成绩垫底,却非说要考东大的女生——不是因为她真有多拼,而是她从不觉得自己不行。”话刻薄,可扎心。她的人生,仿佛一场靠嘴硬撑起来的即兴演出,台下掌声未起,台上已自封主角。她的自信不来自实力,而来自一种近乎荒诞的自我催眠:只要说得够狠,现实就得低头。</p> <p class="ql-block">她年轻时的确不像个政客,倒像一场未剪辑的叛逆纪录片。奈良的窄巷深处,曾有个翻铁丝网进校门的女孩,耳机里炸着金属乐,书包里藏着鼓槌,机车轰鸣撕开晨雾。老师摇头称她“问题学生”,可谁也没料到,这鼓点乱敲的少女,有朝一日竟能站在国会讲台上,用比重金属还刺耳的嗓音喊出“修宪强军”。命运不讲道理,只偏爱那些把人生当直播、从不关弹幕的人——哪怕滤镜拉满,也遮不住底下的裂痕。她从不掩饰自己的莽撞,反倒把莽撞包装成“真性情”,把无知演绎成“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的转型像一场精密编排的舞台剧。松下政经塾那年,她见了松下幸之助。老人问她想做什么,她没说“当议员”,也没说“进内阁”,而是扬起头:“我想改变日本。”那一刻,鼓手放下了鼓槌,拿起了讲稿。后来她跑去美国,在国会走廊端咖啡;回国后转身跳上主播台,妆容精致,语速飞快,活脱脱是如今短视频里“精英人设”的祖师奶奶。她心知肚明:脸是敲门砖,人脉才是钥匙。1993年,她以无党派身份参选,拿下奈良第一高票——这不是奇迹,是多年人设经营的必然爆发。她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黑马,而是早就在镜头前排练了千遍的主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政坛后,她像一只不停换壳的寄居蟹。建新党、投自民、靠拢安倍,每一步都踩在风口浪尖上。媒体叫她“安倍女孩”,她不否认,反而把这标签戴得理直气壮。毕竟,在男人主导的政界,女人若不想被当成花瓶,就得学会借势。她学得快,也演得真——真到连自己都信了那套话术:右翼立场、否认南京大屠杀、年年参拜靖国神社。她说这是“守护历史真相”,可真相从不需要如此歇斯底里地重复。她的“信念”像极了短视频里的口号,越空洞,越要喊得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的演讲总带着一种诡异的节奏感,像极了当年打鼓的节拍——重、准,却毫无旋律。日媒给她起外号叫“奈良的铁锣烧”,说她外表甜美,内里全是铁屑。她最爱挂在嘴边:“我要成为日本的撒切尔。”可撒切尔靠的是铁腕政策与战略决断,而高市早苗靠的,是不断重申立场,像一台设定好的复读机。人们记住的不是她的政绩,而是她翻白眼的表情、挥手的幅度、记者会上那句“我没错,不收回”。她用情绪代替逻辑,用姿态取代政策,把政治搞成了行为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私生活成了她另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离婚、再婚、复婚,丈夫突发脑溢血,她一边照顾病人一边竞选,被小报捧成“现代贤妻”。可镜头一转,她在议会怒视对手,语气像刀片刮黑板。这种反差本该令人动容——一个女人如何在家庭与权力间走钢丝。可她从不示弱,只留下坚硬的外壳。于是人们开始怀疑:她是真坚强,还是只会表演坚强?她的“贤妻”人设,不过是另一套政治滤镜,用来柔化她那副铁锈嗓音下的攻击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她终于坐上首相宝座,支持率一度冲到68%。可很快,民众发现“早苗经济学”不过是“安倍经济学”的美颜滤镜版,连错别字都懒得改。她提出的法案依旧石沉大海,倒是自拍技术突飞猛进——角度精准,光线完美,仿佛政治生涯的成败,全系于一张九宫格照片。她像极了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网红政客:内容空洞,但存在感爆棚;没有思想,但口号震天响。她的执政,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直播带货,卖的不是政策,而是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对台问题上,她彻底进入了Cosplay模式。国会发言、推特自拍、授勋台湾代表,一连串动作像是精心编排的流量剧本。“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这话历届政府都不敢轻易出口,她却说得像在念广告词。中方警告“玩火者必自焚”,她回一句“我不收回”,仿佛台海是她个人的政治打call现场。更荒唐的是,她竟妄想发展核武器,成为拥核国家,重建作战军队,全然不顾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禽兽行径。不知反省,反倒狂吠,大和民族若真捧这种浅薄女人上位,脸皮之厚,心野之狂,怕是压抑太久,夜里常做噩梦吧!她不是在捍卫国家利益,而是在刷存在感,拿地缘政治当个人流量密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荒诞的是国内反应。石破茂直言:“你这是擅自升级危机。”连盟友美国都悄悄降调,智库报告明写“避免与华正面冲突”。可她还在国会重复那套话术,仿佛只要嘴够硬,现实就会退让。可现实没那么好骗。中方军演升级,航母绕日,冲绳渔业遭制裁,她面对质询只能挤出一句:“我们会密切关注。”——原来之前的豪言壮语,是以为中国只会“已读不回”。她的强硬,在真正的力量面前,不过是纸老虎打喷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来,她最擅长的从来不是治国,而是维持人设。从“摇滚少女”到“铁嘴首相”,她一路都在转型,却从未真正成长。她把政治当舞台,把争议当流量,把历史当背景板。她以为只要嗓门够大,就能盖过所有质疑。可当噪音响到极致,人们终于听清了那句她最爱的歌词:</p><p class="ql-block">“我们不需要未来,我们只需要噪音。”</p><p class="ql-block">她唱了三十年,如今终于唱成了日本的国歌。只是不知道,当噪音散去,剩下的一地寂静,她是否敢抬头看看,那片她曾用鼓槌指向的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