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承丨吴伯滔祖孙三代,代代成器

木棉

吴伯滔,吴徵,吴养木这祖孙三代,在绘画史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代代成大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吴伯滔</b></h1> 吴伯滔(1840-1895)浙江石门人(现桐乡市崇福镇) ,名滔,号铁夫,又号疏林。 与吴昌硕交往甚密,常彻夜切磋书画艺术,抵足而眠。兴致所至,挥毫合作。春秋佳季,必至杭游西湖作旬日留,赋诗作画,以为乐事。他以其苍秀沉郁、水墨淋漓的独特画风,在晚清画坛独树一帜。 <p class="ql-block"> 吴伯滔能诗、工书、善画,源于其早年崇“元四家”,慕“明四家”,学董其昌,习“清四王”,兼蓄并收,少年即现才华。山水花卉皆卓,不落凡蹊。作山水取径高古,笔墨苍秀沉郁,气韵清新简约,一洗时风枯槁娟媚甜俗之习。写花卉设色浓厚,老辣遒劲,与李复堂、张安伯齐名。晚年刻意参学奚铁生,自成面目。惜其风华正茂,却英才早逝,享年不足六十。</p> <p class="ql-block"> 著有《来鹭草堂随笔》。传世佳品多见长卷与册页。光绪十年作《江干老屋图》(马玉麟题识),该作布局浩瀚,气势不凡,笔墨精到,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是其代表作之一。晚年作十一米巨幅长卷《虞山图》,山水入目,清气扑面。</p> <p class="ql-block">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吴待秋</b></h1> <p class="ql-block"> 吴徵(1878-1949),字待秋,号鹭鸶湾人,春晖外史、抵苍亭长,浙江崇德(今桐乡)人,官居京兆知事,为沪上“江南四吴”和江南"三吴一冯“之一。他是清代海上画家吴滔的次子。吴滔是光绪年间的著名艺术家、能诗、工书、善画山水,笔力苍莽,墨色浓重,这对吴徵影响较大,吴徵山水初起学其父,后学四王,且专攻王原祁。</p> 从吴徵的传世作品《秋山静远图》、《岚翠接云图》、《雪景山水》、《松泉读易图》、《树色山光》等画中可以看出其画风酷似王原祁: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色上有墨,墨中有色,墨与色融为一体,干墨重笔皴擦,浅绛层层晕染,尽显娄东画派的风貌,娄东画派亦称太仓派,因其派首王原祁的祖籍在江苏太仓,而娄江东流经过太仓,故而得名,史称娄东画派过于传统。 <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吴养木</b></h1> <p class="ql-block"> 吴养木(1921年-2009年)名彭,号小鋗,生于浙江嘉兴,浙江石门人(今属桐乡市崇福镇),幼年随父著名画家吴待秋迁居苏州。194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在上海中国银行国库局任职。1949年辞去银行公职,离沪返苏,于家攻习书画,凡九年。1958年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先生应聘执教于该校,并任绘画专业组组长,为培植艺术人才辛苦工作。1969年,工艺美校改为普通中学(即苏州34中),先生改任高中英语教师。</p> 吴养木先生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影响,除了他卓越的艺术成果外,还在于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培养了大批人才,他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如今桃李满园,芳菲天下。另外,创作之余,还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中国画技法概论》、主编《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他以几十年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弘扬和振兴“吴门画坛”贡献出毕生的智慧与精力。 文字编辑:木 棉<br>图片整理:木 棉<br>背景音乐:明镜菩提 (纯音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