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之腾冲和顺古镇

温柔的虎

我们在腾冲游览的最后一站是和顺古镇。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市城区西南约四公里处,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古镇建成后的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其他三个村分别是银杏村、玉湖村和喜洲村)。 和顺古镇是我国西南边陲处的一个盛名远播的小镇,曾获得过不少殊荣:2005年,和顺古镇获得“年度中国魅力名镇”的称号;并在同年的中央电视台魅力名镇展示中获得唯一的年度大奖;2007年和顺古镇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24年,和顺古镇再一次被评定为AAAAA级旅游景区。 和顺古镇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命蓝玉、沐英攻大理,并分兵鹤庆、丽江一带。现在的和顺古镇中的寸、刘、李、尹、贾数姓祖先就是彼时从军而来,以后屯军于此。历代繁衍、发展、建设,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和顺居民。 和顺古镇的得名也颇有渊源~是根据其所处的地理和地形的特点而定的。和顺古镇的周遭,有一条名为南底河的河流,南底河古称安乐河,系大盈江支流,源于腾冲的打苴何家寨,南底河绕村而过,因为这条河,古镇被命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改名为和顺,一直沿用至今。 和顺古镇的环境十分优雅,整个古镇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远观,水倚山峰,峰立水中,山环水绕;近赏,一栋栋富有特色的建筑依山傍水,停驻于峰崖下,栖息于湖水边;山下水旁,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众多小巷穿插其间,脉络分明,吸引着游客步入其中,寻幽访胜,一探究竟。 和顺古镇中有很多牌坊。其中和顺顺和牌坊建于2001年,是和顺诸多牌坊中的标志性建筑。国人都喜欢和、顺这二个寓意吉祥的字,这个牌坊把和与顺巧妙组合,寄托了村民们对于生活美好安宁的象征。牌坊背后的“仁里”两字,是我国近代著名才子、曾担任腾越道尹的赵藩所书,意指和顺古镇是讲究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乡。 雨洲亭是纪念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字雨洲,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腾冲益群中学的首任校长,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亭中的雨洲亭石碑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雨洲亭荷花池边的道路,称秋农路,以腾冲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命名。 双虹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传说建宅于桥头处的老爷寸玉率众建成此桥,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桥型如双虹卧波,故得名双虹桥。两座桥的造型都非常精美,且又不失古风古韵;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浮于湖面,桥岸处时见当地农妇手持棒锥捣衣;桥下鹅鸭戏水,鱼翔虾跃,一派水乡的恬羙风光。 和顺图书馆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现藏有各类图书十一万余册,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有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和顺人家是和顺古镇中一栋从异地整体搬迁而来的百年老宅。这里曾是腾冲近代的巨商、香港富滇银行创办人张木欣的私家藏书楼。我们旅游时所见到的和顺人家,已经被改变为一家餐厅。因为这是一处有宅院的老房子,因此环境十分清幽,文化气息浓郁,是感受和顺文化,品尝和顺风味的绝好去处。当然到餐厅饱食一顿价格也是不菲的。 文昌宫是和顺镇上的人们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河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大殿、魁星阁、后殿、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几大月台组成。明清俩朝中,和顺取得功名的共有809人,其中举人8人,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中任过官者180多位。 滇缅抗战博物馆建于2005年,当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由云南柏联与和顺旅游文化发展公司在当年远征军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的指挥部旧址上建成。馆内保存着著名收藏家段生馗收藏的数千件抗战实物,这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滇缅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对于西南地区的抗战纪念具有重大意义。 和顺小巷沿和顺古镇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其中包括清末腾越总兵张松林的老宅。小巷中翡翠大王的家让游客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行走在小巷中,还可以看到古法造纸、木雕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展示。我个人认为,到了和顺一定得逛一逛这些小街小巷,能让人深入了解并体验和顺百姓的生活点滴。 大马帮博物馆也是在游走和顺古镇时值得浏览的一个处所。南方古丝绸之路以四川城都为起点,经昭通、曲靖等地,在大理结束,那一段被称为“五尺道”;另一段从成都出发,经邛崃、雅安等地到达大理,被称为“灵关道”;这两段在大理汇合后向西行,经保山、腾冲后通往缅甸,保山至缅甸一段称“永昌道”。博物馆里展示的就是奔走于这三条道路的挑夫们的生活场景,运输工具,展现了和顺人“走夷方”的历史。 水上印象位于和顺古镇的陷河地区。陷河是一片以生物多样化为特征的湿地。陷河是和顺三合河的主要源头,有着良好的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据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对和顺湿地的考察,发现这里生长的各类植物有187种,栖息的鸟类有58种,哺乳动物有21种,爬行动物有14种,两栖动物有9种。这里的风景还十分漂亮,随手一拍,都能成为一张美照。 元龙阁原称观音殿,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七年,后又在殿前兴建其他楼阁,取名为元龙阁,后曾经多次修葺,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有一片碧波荡漾的龙潭,水质纯澈,建筑依山面水,周边的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我们一路进入山门,参观了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等建筑,感觉这里构思奇巧,舍宇精美,宛若人间仙境。 魁阁又被称为鳌峰寺,始建于明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魁阁,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的。魁星阁是乡人们供奉魁星的殿堂,现魁阁内海保存着明代以来乡中文人及备边到腾冲的名贤墨迹石碑33幅,;民国时代总理李根源曾在此居住了半年,留下了大量的碑刻、诗文。魁阁由山门、过厅、清净寺、魁星阁、聚宿轩、纯阳楼等建筑组成,大气、庄严,巍然屹立。 月台多筑于村前各主巷道口和宗祠庙宇前,用石栏围护,部分月台筑有弧形照壁,在和顺的每个巷道口或者标志性建筑前,都有半月形的建筑,称之为月台。有的还配有照壁。月台是村民休息聊天的场所。 和顺古镇自然生态优越,镇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棵,除了魁阁的两棵秃杉,位于和顺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也颇具特色,古树群由七棵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树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线而列,近观如绿色华盖、擎天巨伞,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 野鸭湖的生态环境非常优良,面积也大,约有150亩,岸边各式建筑林立,一道堤道盐湖延伸,堤道上栽着成排成行的绿树,远处的青山掩映于湖水之中,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的优美画卷,行走在堤道上,无论是远瞰、还是近视,都是一份惬意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