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华夏文明 方知汉字之功

山左小牛

<p class="ql-block">受家庭影响<b>(</b>从曾祖父开始到父亲,以及两个姐姐都是教书先生<b>)</b>,自己打小就喜欢诗词书画歌赋,尤其是对书法格外钟爱。缘于此,故对汉字一往情深,青睐有加。常结合工作、利用闲遐,把琢磨汉字的衍生史当作了一种兴趣嗜好,以期能从“<b>用汉字、说汉语</b>”的日常文化现象里鼓捣出点甚解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乞今为止,还真有了点可与人交流的心得了。</p><p class="ql-block">余认为,华夏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b>四大古文明</b>”绵延至今的<b>唯一</b>,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为直接关键、根本重要的,是得益于汉字的诞生,这应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了不起的伟大发明!汉字的诞生,不仅是<b>华夏发明成果的根始源头,中华文明绵衍的基石铠甲,我国光明未来的桥梁纽带</b>,而且也许若干年后,会以它为基准成为<b>世界终极一统的文字!</b>让我们从容以待、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吧!</p><p class="ql-block"><b>一、汉字是华夏民族的创世史诗</b></p><p class="ql-block">回望历史,从龟甲上的裂纹符号到屏幕上的数字编码,汉字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程。在岁月的洗礼中,汉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守护者,还是民族的精神纽带和面向未来的文化底气,必将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继续为新时代的民族复兴书写出新的篇章来。以往若讲我国的发明,多是一言以蔽之为“<b>四大发明</b>”,这毋庸置疑。但若是站在华夏文明的制高点上去观察,捧起发明成果的大盘子来思量,便会发现上说并非科学全面。“<b>四大发明</b>”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重要性及对未来的影响上,都不及汉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能算是特定时期、某个领域的代表性成果,</span>不可以与汉字等量齐观、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b>首先,汉字的结构隐藏着处世哲学</b>。<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字的造字法,不同于拼音文字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音形对应</b><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是以“</span><b style="font-size:18px;">观物取象、以象表意</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方式,从“</span><b style="font-size:18px;">象形、指事”</b><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span><b style="font-size:18px;">会意、形声”,</b><span style="font-size:18px;">层层递进,始终不离“</span><b style="font-size:18px;">观物取象</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初心,以培养人“</span><b style="font-size:18px;">注重整体、追求意境</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思维习惯。汉字虽历经了三千多年的演化,但却一直保持着核心的表意功能,它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span>就拿最简单的“<b>一</b>”字为例,看似平淡无奇,却能衍生出“<b>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b>”的哲学深度,它既是起点根基、包罗万象的混沌,也是大道至简、高效绝伦的清明。这是先民对世界最质朴、最深刻的认知,也是中华文明“<b>天人合一</b>”理念最早的文字表达。</p><p class="ql-block"><b>其次,汉字的结构闪烁着审美光晕</b>。从伏羲画卦的“<b>一画开天</b>”,到仓颉“<b>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迒之迹</b>”而造字,先民们没有选择拼音化的便捷,而是用“<b>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b>”的智慧,将天地万物、人间情理凝练成一个个具象的符号。汉字的结构不是机械的组合,而是形与意的共生,是美与德的交融,它超越了“<b>工具</b>”的属性,以审美特质塑造了民族的精神气质。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书法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文字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完美地结合为一体,<b>楷书</b>如同是君子,笔笔工整、端庄肃穆,看字如见人的精气风骨;<b>行书</b>犹像是舞者,婉转多姿、顾盼生辉,藏着潇洒自如的达观性情;<b>草书</b>似若是侠客,流畅狂放、气象万千,是情感与灵魂的肆意奔涌;它们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微型灵性的画、一首动情无声的诗,每一体都是跳动在墨色之间的生命韵律。</p><p class="ql-block"><b>三是,汉字的结构孕育着情感因子</b>。汉字绵延不绝,让文化在代际间传递,让民族精神有了可依托的载体。如<b>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b>,虽然字形古朴,但其承载的语义内核,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可以追溯到;再如《<b>诗经</b>》《<b>尚书</b>》等古籍,虽历经数千年,但依然能被广泛解读。这种“<b>形存义延</b>”的特质,让中华文明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突破了地域与方言的限制,即便不同地区的人发音迥异,只要把某个字写出来,彼此便能瞬间达成共识。由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字</span>结构先天就具有的沟通桥梁,再加上自秦始皇统一文字后“<b>书同文</b>”的特性,汉字便有了“<b>文化黏合剂</b>”的属性,故使方言迥异的华夏,没有被分裂为多个文化单元,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共情共鸣,共享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在数字化时代,汉字的数字化转型成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壁垒,让这一古老文字在屏幕上焕发新生,继续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未来愿景,成了维系中国大一统格局的文化纽带,让辽阔疆域内的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认知。</p><p class="ql-block"><b>二、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铠甲</b></p><p class="ql-block">在人类文字发展的长河中,汉字对民族发展与文化传承起到了贯穿古今的重要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汉字不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体系,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核心载体。世界上曾诞生过<b>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b>等古老文字,但皆因文明衰落而消亡了,仅留下了考古学上的符号。汉字与拼音文字随语音演变而更迭不同,以表意为主的特性,使其超越了时空限制,自甲骨文始,历经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体等形态演变,虽字形迭代,但表意内核却始终连贯。</p><p class="ql-block"><b>一是汉字的稳定性为文明提供了坚实支撑</b>。汉字是中华文明“<b>从未中断</b>”的关键见证者与守护者,是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文化长河,记录着文明的每一个脚印,每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都被它妥帖地收藏了下来。包括<b>“四大发明”</b>以及<b>“中医、春秋战国等速螺线玉佩、西汉里程计、宋代的活塞、风磨、自动舂谷、苏颂水运仪象台、清朝四川自贡大堰塘第一口世界掘地千米开采天然气井技术”</b>等在内的其它发明,推本溯源,其成因及能够流传至今,均是得益于汉字的引领浸润与承接助力。因为如果没有汉字,它们是不可能得以提速和成为自觉的,更不会被翔实地记载、很好地传承下来;屈原的浪漫、李白的豪迈、苏轼的豁达等辞赋诗文,亦不可能得以流传;中医的经络理论、古代的天文历法,也会沦为散佚的传说。汉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典籍“<b>容器</b>”,从<b>《诗经》</b>到<b>《楚辞》</b>,从<b>《二十四史》</b>到<b>《本草纲目》</b>,无数的思想精华、科技成果、艺术瑰宝,均是通过汉字得以保存的,让今人依然能与古人共享同一片月光、同一份情怀。如<b>商周的甲骨文</b>记录着祭祀与农事,<b>秦汉的隶书</b>承载着大一统的政令,<b>唐宋的楷书</b>书写着诗词与典章……可以说每一种字体的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二是汉字的包容性为文明注入了清流活水</b>。曾有人质疑,汉字在数字化时代会被拼音输入法所取代、成为“<b>落后</b>”的象征。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汉字“<b>象形</b>”的基因,使汉字天生便与自然相通、与生活相融,<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字通过“</span><b style="font-size:18px;">象形、指事、会意、形声</b><span style="font-size:18px;">”等造字法,使其能够持续地吸纳外来文化元素与新生事物,它既能扎根传统、守住文明的根脉,又能与时俱进、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事实证明,汉字在时代浪潮中的生命力,只会是愈发强劲,而非是相反。如</span>近代以来“<b>电话</b>”“<b>电脑</b>”“<b>互联网</b>”等词汇的诞生,便很好展现了汉字对接现代文明的强大<b>适配力</b>。汉字的包容性不仅让自身永葆活力,更让中华文明能够兼收并蓄,在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汉字之于中华文明,如同基因之于生命,它不仅记录了文明的发展历程,更塑造了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精神品格。守护汉字、传承汉字文化,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与魂。</p><p class="ql-block"><b>三是汉字的义延性为文明拓开了广阔空间</b>。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抵御了无数次文化冲击,维系了文明的连续性。汉字是一颗璀璨且独特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文化标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b>活化石</b>”。由于汉字的“<b>形虽变而意相承</b>”的特性,所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b>凝聚与传承</b>”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的智慧得以完整传递,也就是说没有汉字的连续性,便没有中华文明的连贯性。因汉字不是封闭的符号体系,所以能在吸收融合中不断生长,从甲骨文的<b>数千字</b>到如今的<b>约十万左右字</b>,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证。自古至今,汉字一直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字<b>,</b>如今全球使用中文母语者,更是已愈<b>15</b>亿,<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全球化的今天,它依然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根植于此、赖生于此、长兴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b>三、汉字是我国发展的桥梁纽带</b></p><p class="ql-block">纵观古今中外文明史可以看出,国欲强盛,必须以文为脉、以语为桥,这是天道循环的大势所趋。汉字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敬意、对文化的自信、对未来的期许,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既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过去,也必将会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地把汉字的内核优势、外义特长利用发挥好,长远布局,真正让汉文化的光辉普照大地,以推进助力中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p><p class="ql-block"><b>一是要从长谋势,扩大中文的话语权</b>。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根、绵延至今的独有符号,不仅为华夏文明的诞生发展发挥了开天辟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必将会对这种文明的巩固光大起着顶天立地、无可取代的功用。汉字天人合一,自成天地,形美寓深,含情富理,方正庄重,八面威风,如母似歌,犹诗若画,睿智华贵,耐人寻味,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划里有世界,个中藏乾坤。汉字自诞生以来,除了近百年外,均守护着中华文明处在了<b>万国来朝</b>的世界中心。而今随着我国的迅速复兴,中文蔚然崛起,华制立纲全球,更是成为了不可逆之势。所以,我们要在当今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情势下,化变为机,乘势而上,以自信为帆,以自强为桨,让汉文之风吹遍五湖四海,让中华之光照亮寰宇千秋万代。</p><p class="ql-block"><b>二是要科学造势,增强中文的实战性</b>。中文之兴,非一日之功;中华之盛,乃百折不挠之果。当我们用手翻开泛黄的古籍,用笔尖在宣纸上晕出墨痕,用“<b>人</b>”字的撇捺来舒润眼帘时,是否已与五千年前的先民开始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了?如何让这个对话持续下去、并让全世界都能够听到?这无疑是我们未来所要面临的一件大事!<b>昔时</b>“英语横行寰宇、西规独霸天下”,“列强欺我、华语亦遭轻贱,我为跻世一席、只能屈己从人”。<b>如今</b>时移世易,“欲要与华交道、必得先通中文”,愈来愈多的国家或地区,现已开始用人民币与我结算贸易了;中国空间站未有仿用“<b>俄英双语</b>”的惯例,而是开启了“<b>中文独领</b>”的先河;“<b>春节</b>”“<b>饺子</b>”“<b>汉服</b>”等汉字,随着中文的传播已走向了世界;“<b>一带一路</b>”“<b>人类命运共同体</b>”等用汉字书写的理念,正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形势喜人,来头强劲,我们一定要借<b>科技之翼、航天之威、贸易之桥</b>,下足功夫,用大气力,来绑定未来发展之轨,要让中文全方位地跻身于世界舞台的中央,以加速推进“中文一语定乾坤、华语一纸通天下”的进程,让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碰撞出来的新火花,尽情绽放,香满寰宇。</p><p class="ql-block"><b>三是要积极借势,提升中文的影响力</b>。汉字不仅是中国人的母语符号,而且现已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变成了数字世界里的文化坐标。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互动加深,外国人学习汉文化已蔚然成风,形成气候。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底,计有<b>161</b>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b>764</b>个孔子课堂,累计学员超<b>2000</b>万人次,其中"<b>一带一路</b>"沿线<b>51</b>个国家已建立了<b>100</b>多所孔子学院和<b>100</b>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b>非洲20</b>国将中文纳入了小学教材;<b>沙特</b>将中文与英语同重、列为中学必修,机场路牌中文标识赫然在目;<b>乌兹别克斯坦</b>集市,商贩以华语吆喝,支付宝扫码;<b>中欧班列</b>驰骋途经的中亚各国,中文培训班成了热门之选,他们不仅是在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在接触一种古老而鲜活的文明。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切为我用,不断地扩大我们的朋友圈,以适应未来高质发展的需要。</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继承弘扬好汉文化,是我国未来举足轻重、存亡攸关、非同小可的一件民族大事。这不仅是文字和书画爱好者责无旁贷的责任,更是全体华夏儿女念兹在兹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做个真正地道的中国人,就得“<b>要学、会写中国字,能讲、听懂中国话</b>”。欲要达此目的,就必须敬畏汉字,抓好汉字学习,<b>一要</b>尽量多识, <b>二要</b>能够知义,<b>三要</b>正确书写,<b>四要</b>精准发声,<b>五要</b>坚守传承。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一古老而鲜活的文字,在民族伟大复兴与文明永续发展的征程中,继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来。</p><p class="ql-block"><b>《汉字颂》</b></p><p class="ql-block">汉字形好义域宽,堪称文岳之峰巅。</p><p class="ql-block">如诗似画犹佛曲,若珠像玉赛神仙。</p><p class="ql-block">偏旁部首有世界,横竖撇捺寓奥玄。</p><p class="ql-block">居中守正不歪斜,顶天立地蔚大观。</p><p class="ql-block">藏哲含美于一体,兼收并蓄置两肩。</p><p class="ql-block">太极易经十八艺,伴护华夏五千年。</p><p class="ql-block">今为寰宇最盛语,国外纷起学争先。</p><p class="ql-block">言定乾坤话权重,令通全球换人间。</p> <p class="ql-block"><b>《咏孔子学院》</b></p><p class="ql-block">孔子学院辉华夏,推广传播汉文化。</p><p class="ql-block">崇仁尚德奉友善,世界挂牌近千家。</p><p class="ql-block">立国安邦见精到,一部论语治天下。</p><p class="ql-block">为人处事倡中庸,和谐社会美如画。</p> <p class="ql-block"><b>《中国文字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美外萌气不凡。</p><p class="ql-block">古今版本依序列,琳琅满目堪大观。</p><p class="ql-block">殷虚遗址复旧忆,甲骨符号位展前。</p><p class="ql-block">华夏伟史早就在,世界哪个敢言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注:</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span><b style="font-size:15px;">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b><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2025年4月14日,自己专程到该馆和红旗渠进行了参观,印象深刻,收获颇多。我国先人们的智慧,毛泽东时代人的精神,真是感天动地、神泣鬼惊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附:</b><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说文解字》</b><span style="font-size:15px;">收有</span><b style="font-size:15px;">9353</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清代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康熙字典》</b><span style="font-size:15px;">收有</span><b style="font-size:15px;">47035</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汉语大字典》</b><span style="font-size:15px;">收有</span><b style="font-size:15px;">54678</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1994年冷玉龙等人编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中华字海》</b><span style="font-size:15px;">收有</span><b style="font-size:15px;">85000</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2023年8月1日实施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b><span style="font-size:15px;">(GB18030-2022)收录汉字及部首数量为</span><b style="font-size:15px;">88115</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span><b style="font-size:15px;">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库</b><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出处汉字</span><b style="font-size:15px;">91251</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有文字学者推测,如把新发现和尚未收入的算上可能超过</span><b style="font-size:15px;">12万</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span><b style="font-size:15px;">《现代汉语常用字表》</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span><b style="font-size:15px;">3500</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左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