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诗人诗作墨宝长卷一览

文林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5日,安康顾氏民居里灯火通明,木墙映着红灯笼的暖光,仿佛时光倒流回那个诗书传家的年代。我从报导图片中,看见李波与罗军在横幅下握手,那一瞬间,像是两位长安城走来的诗人,在千年文脉的召唤下完成了某种默契的交接。那幅近30米的长卷静静铺展,像一条墨色流淌的河,载着百首诗作,从长安的风尘中蜿蜒而来。</p> <p class="ql-block">安康市楹联学会会长 刘绍波站在红底金纹的背景前,神情沉静。他没有高声宣讲,只是轻轻开口,声音却如笔锋落纸,清晰而有力。他说起长安的月色,说起城墙根下读诗的少年,说起书法不是炫技,而是心迹的流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诗书合璧”不是简单的字配文,而是一场灵魂的对坐,是诗心与笔意在时光里的彼此照亮。</p> <p class="ql-block">发布会开始不久,有人献上鲜花,掌声响起。罗军笑着接过,目光却始终落在那卷徐徐展开的墨宝上。他的手微微颤抖,不是激动,而像触摸到了某种久违的温度——那是笔墨与诗句相拥时的余温。这不止是一场发布,更是一次文化的归位。</p> <p class="ql-block">当两人并肩展开长卷时,整个空间都安静了。深色外套衬出他们的庄重,而那卷轴上的字,一笔一画,如行云流水,又似古松盘根。走近细看,诗是李波所作,书是罗军所写,可偏偏看不出谁先谁后——诗中有书韵,书中藏诗魂。这哪里是合作?分明是两颗心在纸上游走,合奏出一曲无声的长安谣。</p> <p class="ql-block">墨迹在纸上舒展,如夜雨轻敲窗棂。那一行行字,不疾不徐,像是从唐诗的韵脚里踱步而出。墨宝其中一个“月”字,它不像今人写的那般规整,反倒带着几分疏狂,像极了李白醉后提笔的模样。整幅作品没有刻意炫目之笔,却处处透着沉静的力量,仿佛书写者不是在写字,而是在与古人对话。</p> <p class="ql-block">再细看,那字里行间竟有种呼吸感。浓墨处如山岳凝重,淡墨处似烟云缭绕。一首五言绝句写罢,余韵犹在纸面盘旋。我忽然觉得,这哪里是看书法?分明是在听一首用笔墨谱成的古调,每一个转折都是音符,每一处留白都是休止。</p> <p class="ql-block">篆书那一段最是庄重。笔画刚劲,如刀刻石,字字如印。我虽不擅篆体,却也能感受到那种来自秦汉的威仪。诗文内容是李波写长安旧巷的,一句“青砖不语忆唐风”,配上这古意盎然的字体,竟让我眼前浮现出驼铃悠悠、坊市喧然的盛景。那一刻,我仿佛站在了朱雀大街的尽头,听见了千年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长卷中有一首七律,写的是秋日登乐游原。书法工整却不呆板,墨色由浓渐淡,仿佛随着诗句的情绪起伏。写到“斜阳无语下苍茫”时,最后一笔拖得极长,似有无限未尽之意。我站在那儿,久久未动——这哪里是写字?分明是把诗人那一刻的孤寂与苍茫,一并揉进了笔锋里。</p> <p class="ql-block">有人双手托起长卷的一段,行书如溪流奔涌,连绵不断。那字势流畅自然,像是乘着诗兴一气呵成。我注意到托卷人的手很稳,却微微泛红,不知是用力所致,还是被这墨香熏染。室内光线柔和,边框的雕花投下淡淡影子,仿佛连时光都放慢了脚步,不忍惊扰这一纸风雅。</p> <p class="ql-block">整幅长卷右上角写着“流水古镇”四字,字体古朴,与全卷气质浑然一体。我忽然想起,李波是长安人,罗军也曾在终南山下习书多年。他们写的虽是百首诗,可字里行间,全是故土的影子。这卷轴,不只是艺术的结晶,更像是一封写给长安的情书,用墨写就,以诗为证。</p> <p class="ql-block">纸是淡黄的,像旧时宣纸自带的岁月感。右上角一枚红印,方正如心,左下角又一枚,遥相呼应。印章不繁,却点睛如眸。整幅作品因此多了几分正式与庄重,仿佛在说:此卷非戏笔,乃心之所寄,情之所托。</p> <p class="ql-block">发布会间隙,诗友贺友财赠贺诗一首。站在横幅旁,抬手一指,像是在向来宾介绍什么。他神情从容,眼神里却有少年般的光。那横幅只写了半句“诗书合璧·百”,可我知道,未尽的字早已写在了那三十米的长卷里,写在了每一个读诗赏字的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圆桌围坐,酒杯轻碰,笑声温润。没有人再谈技法或流派,只说哪首诗写得动人,哪一笔最有神采。一盏红灯笼静静悬着,光影落在杯中酒上,晃出一圈圈文化的涟漪。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传承,不过就是一群人,因一份共同的热爱,举杯相庆。</p> <p class="ql-block">他们笑着,说着,有人即兴吟起长卷中的一句诗。声音不高,却让整个餐厅安静了一瞬。那不是表演,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食物是热的,酒是温的,心更是热的——原来传统文化从未远离,它只是等着这样一场聚会,一次重逢,一卷墨宝,来唤醒沉睡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席间有人指着墙上横幅说:“这不只是发布会,是起点。”我点头。三十米的长卷终有尽头,但诗与书的路,没有终点。它从长安出发,经由李波与罗军的笔,流向更多人的心里。而我们,不过是恰好在这一天,见证了一场文脉的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