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日遐想1003 岳建国/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天朋友给我打电话闲聊,说到我的《每日遐想》系列随笔写到1000篇,接着又聊到我的63本日记、几年前写的80万字的回忆录、出了十几本书等。他说最佩服我的地方是我有毅力,他自己做不到……他的话让我想了很长时间。也许,在读书和搞文字方面,我最大的特点可能就靠的是有毅力吧。今天早上,我对自己大半生的读书和写作生涯做了个简单的小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17岁初中毕业就回家当“人民公社社员”了,那时的农村,除了《毛选》、“红宝书”,其它任何有价值的书籍都看不到也买不到,我心里也就没有读书那个概念。1978年恢复高考、考上师范后,我才真正开始看书,尤其是看了托尔斯泰的《复活》,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撼,这就是我此后爱读书、大部分都是外国书的原因。从那时起,我每月至少读两三本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师范上学时受朋友影响爱上了诗歌、散文,并偷偷练习写作,于是读了不少文学书籍,但参加工作后搞了好多年没有啥突破,后来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发现自己对言论很有感觉和激情,写的第一篇言论就被《河南日报》采用。从教育局调到西峡广电局后,因工作需要,又写了不少言论或杂文。1998年我下海到郑州做了大河报新闻评论员后,因为忙,很少读文学作品,也基本上不写诗歌小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前因心情苦闷,有了断断续续记日记的习惯。在师范期间,我坚持天天记,时间长了,这个事根本不是负担,而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时间再晚,也要写完日记才睡觉,有时因特殊原因没有写,第二天也会补上。到2025年11月,我已经写了63本。我写的日记大都比较长,按照每天250字计算,一共有400多万字了。历史都是记录大人物大事件的,很少关注一个小人物具体、日常、一生的鸡毛蒜皮生活;小说虽然专门记录这些,但那毕竟不是史料。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日记是我的个人“财富”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9到2016年退休,我在《大河报》基本上每天都写一篇新闻评论,也叫“时评”,当时是改革开放前期,高层领导人思想开放,言论相对自由,写的东西也都是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加上稿费的诱惑,所以很有动力,很勤奋。更重要的是,因工作需要,也为了能更多被发表,我见缝插针读了很多提升自己法律、政治素养的中外书籍,如《中国政治制度》《美国宪法研究》《西方法律研究》《世界文化丛书》《美国生活百科丛书》《西方政治史》《西方思想史》《中西文明比较》等社科方面的书籍。这,对我的视野和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类书籍,我读得比较认真,还要制作卡片,大致平均一个月看一本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选出部分时评,出了《业余体制》《启蒙时代》《不平则“笼”》这三个集子。其中有一少半写的是“国际时评”,这在当时的时评作者中是很另类的。这些文章要说也有一定的价值,对在十年动乱中度过青春期的那些读者,是一种补课和简单的启蒙。但整体上看,宣扬的都是西方社会的常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不太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大形势的变化,时评的写作后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坚持独立思考,写出的东西基本上就不能发表了。不写东西吧,那会过得很无聊,很苦闷,而且会失去读书兴趣。后来我决定转型。自2014年起,我开始写不说违心话的“畅销书””。第一本是《中国式内向》,虽然也算成功,还出了第二版,印了四万本,但总共才赚了7000元钱。此后我写的内容越来越“言论化”,不通俗,加上不善于搞发行、不善于与狡猾的书商周旋等原因,又写了《神奇的地理》《怎样养成好习惯》等几本后,就逐渐泄气,不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由于有了充足的时间,我开始写《我是五零后》这本回忆录,分上下集,约80万字,用了一年多时间。虽然是一个人的经历、见闻和议论,但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整个国家的每一个笑容和疼痛,进步和失误。因为因内容比较真实,而且写了60多个人物,一些地方不大适合公开,在打印店印了15套,自己收藏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由于思考、写作和时间的相对自由,我进入了自己读书、写作的“黄金时代”,特别是我开始读美国杜兰特夫妇的十一卷、15大本、1500万字的巨著《世界文明史》后,我的视野、思想有了更大的拓展,阅读时产生的专注和愉悦让我常常废寝忘食,从此告别电视、大部分社交,曾经非常爱好的旅游也大幅度减少。目前已经看了11本(每年平均看1.3本)。由于提高了写作水平,真正尝到了“系统读书”的好处,我又买了日本学者撰写的一共十卷的《中国的历史》,读到了很多中国人写的历史书上看不到的资料和评价。 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更多去写中西对比的文字。这,就是我写“每日遐想”系列随笔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这个系列随笔已经写了1000篇,《每日遐想》已经印刷了五集。可能是大量使用了西方历史素材,读者感到新颖;也因采取中西对比,所写的观点是经独立思考发现的,很少与他人雷同,能让读者觉得耳目一新,因此产生了一些反响。当然,追求独立思考,必然会有某些观点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我自己的看法是,“每日遐想”系列随笔是我大半辈子所写的最好的东西,每一本都有新的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五零后”,这代人的命运非常独特,很可能是千年不遇的——既经历过难以想象、不堪回首的文哥时代,也完整经历了千载难逢的“盛世”——改革开放运动,我们中任何一个人的经历如果能记录下来都有很大的价值。由于记忆力较好,加上少年、青年的我是不公平时代的受害者,所以对“十年动乱”感受刻骨铭心;我能够参加改革开放后恢复的高考,在录取率极低的竞争中有幸被录取;我在“都市报”这类非常火爆又贡献很大的报社上班19年,做新闻评论员,都为我读书写作生涯创造了条件。退休后,我比上班时更加勤奋地读书写作,起码说,没有松懈和浪费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觉得自己最值得保留的东西有这三件:一是我的日记和回忆录《我是五零后》——它们保留了一个普通人在文哥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及“中国梦时代”的详细经历以及对这些时代的感受、看法和些微的影响。我想,如果几百年后有人想研究这三个时代的个体平民生存状态,这应该是不多的历史资料;二是退休前写的那些新闻评论,我相信里面传播的大部分观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三是“每日遐想”系列随笔,这是我最重要的写作,是我用全部时间、精力换来的。 </p><p class="ql-block"> 2025.11</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