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长兴·顾渚村农家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范

阿呆妈

<p class="ql-block">202511.14—17</p> <p class="ql-block">巧遇“香香姐妹商行”</p><p class="ql-block">钱香琴</p><p class="ql-block">13816273125</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霸王潭</b></p><p class="ql-block">霸王潭位于浙江湖州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距水口9公里,相传,霸王项羽曾在此饮水沐浴,并留下膝盖深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项羽小时候就有远大志向,他不满足于学书学剑,而是要立志学万人敌的大本领。24岁时在太湖流域一带起兵,霸王潭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此潭直径1米左右,深约15厘米。石上流水间,一对巨大的膝盖印清晰可辨。潭前建有沐浴亭,枕流亭,茗香桥。精业桥等建筑点缀风景。山崖有唐、宋石刻,并有后人题刻的李清照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溪下有被遗弃石蟾蜍古物,亭旁有项羽塑像,伟岸高大,目注四方。</p><p class="ql-block">霸王潭有一座风光旖旎的水库相伴,名曰霸王湖,其周围树木葱茏,泉水叮咚,凉风习习,环境幽深而宁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悬臼岕摩崖简介</b></p><p class="ql-block">唐宋题刻三方:“湖州刺更杨汉公前试太子通事舍人崔待章军事衙推马广州街推康从礼乡贡进士郑□乡贡进贾开成四年二月十五日同游进士杨知本进士杨知范进士杨知俭从行”,“龙图阁直学士前知湖州↵□汪藻新知无为军括苍鲍迁祖知长兴县安肃张琮前歙县丞汝明孟处叉前监南岳庙吴兴刘唐稽绍兴戊午中春来游右承务郎注悟汪恪从行↵□徐□刻李明□国□团”“会稽韩允寅武林钱牧桐江方释之携男退续理绍兴壬午年三月</p><p class="ql-block">辛面来。 </p><p class="ql-block">附:口为空格。以图片为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允寅题刻</b></p><p class="ql-block">韩允寅(生卒不详),字肃可,会稽山阴人,南宋官员,绍兴末至乾道初年,曾任遂昌县丞,任上建有对吟轩,颇有政声。</p><p class="ql-block">题刻内容:会稽韩允寅、武林钱孜、桐江方释之,携男迅绾,以绍兴壬午三月辛酉来。</p><p class="ql-block">该题刻于贡茶院建立之后的第392年,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韩允寅题刻为长兴水口唐宋摩崖里面纪年最晚的一方。韩允寅所载事迹较少,原本韩允寅题刻之右,有北宋大观四年“太学八俊”之一的刘焘题刻,清代嘉庆年间尚存。韩允寅在时任长兴知县方释之的陪同下,游览顾渚并留题刻,成为顾渚唐宋茶文化摩崖石刻的遥远绝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悬日齐霸王潭摩崖石刻</b></p><p class="ql-block">属唐至南宋摩崖石刻,位于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悬臼岕内崖壁上,海拨225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悬日岕霸王潭摩崖石刻包含唐代湖州刺史杨汉公题刻一方,南宋名宦汪藻、韩允寅题刻各一方。除拥有唐宋摩崖外,还留有文献中所记载西楚霸王项羽所留下的“霸王饮水巨人足迹”、“霸王沐浴潭”等遗存。</p><p class="ql-block">唐大历五年(770年),经陆羽推荐的长兴紫笋茶,根据代宗皇帝的诏命,开始进贡,同年,唐代宗在宜兴和长兴交界的顾渚山设置贡茶院,命湖,常二州刺史亲自上山督办贡茶的采集、制作和运送京城长安的事宜。这是中国茶史上第一座由官府直接培制贡茶的机构。从初始的500串(一串相当于一市斤)贡额,十年之后进入建中年间,贡额增至3600串,至贞元五年(789年),德宗皇帝要求紫笋茶在清明前送达京都长安,谓之“急程茶”,随着紫笋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至唐武宗会昌中,紫笋茶的贡额达18400串(斤),时役工三万、工匠千余,紫笋茶逐步走向鼎盛。自唐代起历经宋元明清,连续进贡近千年之久。每年春天,地方官员督贡和文人墨客游春,把品茗、咏茶作为雅事,唐代又是摩崖石刻的兴盛时期,摩崖石刻正是唐代茶叶发展和茶文化空前繁荣的一个见证和缩影。</p><p class="ql-block">自唐大历五年(770年)至唐末,有据可查的就有颜真卿,杜牧等28位湖州刺史先后来此“修贡”,他们的身份既是湖州刺史,也是修贡茶者,更是唐诗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留下的摩崖题刻是反映唐代紫笋贡茶文化的活化石更是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被国务院作为石窟及石刻类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汉公题刻</b></p><p class="ql-block">杨汉公(?-861年),字用义,唐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唐国子监祭酒、赠太尉杨宁第三子,累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使持节郓州诸军事,开成三年(838年)任湖州刺史,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病逝,赠尚书右仆射。</p><p class="ql-block">题刻内容:湖州刺史杨汉公,前试太子通事舍人崔待章、军事衙推马枳、州衙推康从礼、乡贡进士郑口、乡贡进士贾口,开成四年三月十五日同游,进士杨知本、进士杨知范、进士杨知俭,侍从行。</p><p class="ql-block">该题刻于贡茶院建立之后的第69年,即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所题,此题刻写出刺史杨汉公同游者之众,也从侧面写出杨汉公对顾渚茶事的深深关切,杨汉公(838年-841年任湖州刺史),他表奏皇帝,将限清明到京之“急程茶”,延缓三五日,得到朝廷的“恩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