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2025-11-5北京范儿(中篇)

YoYo~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 </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许多政权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受战乱破坏的经济,大量荒芜田地被重新耕种,许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生产技术被采用。北方地区战乱频仍,经济几经破坏、复苏。南方地区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大量人口因战乱南迁,南方劳动力明显增加,一些地区得到开发,北方生产方式、农作物也向南传播,南方经济取得新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陶白杵、陶踏碓、陶簸箕、陶筛 </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士</p> <p class="ql-block">翻车(模型) </p><p class="ql-block">吸据《三国志、魏志、杜验传》装松尧注叶《场构别传》记载开参考落用科式手校新车统口花四制作面成。</p><p class="ql-block">新车是一种灌画工具、南东汉毕炭发明、三国时马构下以宪善开地户,它利水效事高、轻樱灵烤,</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 </p><p class="ql-block">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间,人口的流动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饮食、起居、服装等方面互相影响。汉族人以积极的姿态包容、吸取外来生活习俗,各少数民族也热衷于学习汉族的风俗礼仪,社会生活呈现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许多都城形成了相当规模。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在三国、北魏时重建,北魏时洛阳城人口接近100万。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三国吴、东晋、南朝都城,东晋时模仿西晋洛阳城布局改建,南朝梁建康城有28万户。邺城(今河北临漳)的北城出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对以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有深远影响。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佛寺,里坊区也有所扩大。</p> <p class="ql-block">永固陵石券门 </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山西大同出土</p><p class="ql-block">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冯太后)的陵墓。石券门位于永固陵甬道的南端,由拱形门楣、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门无轴,嵌入门楣内不能开合。门楣两端各浮雕一精美的捧莲蕾童子,门柱上部浮雕孔雀,是北魏石雕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经过300余年的分裂闸据与民族融合,6世纪来:中国历史再次进入了一个兴盛的统一时代。隋唐以西京长安、东京落阳为中心、统治疆域大大护展,香民族间变注意益密切、典章制度臻手宪备,经济、妻化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成为继泰汉之后统一的李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外戚大丞相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灭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从而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后期,赋役繁重、刑罚苛酷,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反隋武装暴动蜂起。618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政变,隋王朝统治结束。隋朝虽然立国只有38年,但在政治制度方面有新的建树,建立起了一整套严密的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像 </p><p class="ql-block">据故宫南薰殿藏品摹绘</p><p class="ql-block">太宗李世民(公元598-649年),杰出的政治家。在其统治的贞观时期(公元627-649年),他革新完善制度: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完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坚决抵御突厥的侵扰,采取开明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促进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及与周边邻国的经济、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武后行从图》(摹本) </p><p class="ql-block">原作传唐 张萱 绘</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墨(Zhao),杰出的政治家。她作为高宗李治的皇后,协助皇帝处理朝政,时称"二圣"。690年(武周 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并一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统治期间,她鼓励农业生产,发展边境屯田;打击突厥、吐蕃侵扰,重设安西四镇,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文化事业。</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镇墓兽 </p><p class="ql-block">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唐代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二者一般各有两件,其中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镇墓兽一般位于镇墓武士或天王俑之前,放置于墓室入口处,用以镇恶驱邪。研究表明,在阴阳堪舆系统,兽面镇墓兽称为"祖明",人面镇墓兽称为"地轴"。</p> <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的社会生活 </p><p class="ql-block">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使得社会生活质量大有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加精致、多彩。各民族及中外交流的空前频繁,使得社会生活呈现出开放和多种文化习俗融合的时代特色。服饰推陈出新,更加绚丽多彩,饮食增加了许多新品种,"胡服"、"胡妆"、"胡食"和"胡乐"曾流行一时,妇女有骑马出游之风,马球等娱乐竞技活动也盛行起来。</p> <p class="ql-block">唐人饮茶不叫"喝茶",而为"吃茶",饮茶方式非泡茶,而为煎菜,其程序步骤大体为:第一步、培茶。唐代人使用的茶饼在形态与蒸饼制作工艺上与现代普洱生茶茶饼极为相似。唐人在烘焙茶饼之前先用茶刀、茶计剖开茶饼、再放入茶笼中烘焙。</p><p class="ql-block">第二步、碾茶。取出的茶饼,需要用茶碾子碾成细末。唐代的茶槽子与现在的药碾槽形状相同,多为外形长方,内有半椭圆形凹槽、砸槽狭窄、砸轴扁平、两边有细长手柄,可以将烘焙后的茶饼碾成细末。</p> <p class="ql-block">第三步、简茶。用茶碾子手工砸过的茶末大小颗粒不均,老硬的茶梗无法碾碎,这时候就要用筛罗过滤茶末,通过茶罗筛选,茶末粗细均句,这样泡起来的茶汤品质才会较佳。筛好的茶末、为保持茶叶的香味要用盒密存。保持茶叶的香味要用盒密存。</p> <p class="ql-block">第四步、烧水。先用风炉煮水,风炉通常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内装木炭,用来生火煮茶。煎茶时,通常火著来挟取木炭。</p><p class="ql-block">第五步、调茶。唐代煎茶的调味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水煮开后加盐,之后再加入茶末煮沸。另一种方式是在煮沸茶水中加入胡姜、橘皮、桂皮、薄荷等天然香料。</p> <p class="ql-block">第六步,饮茶。等到一锅茶煎好,茶艺师开始分茶,分茶时要把茶水上的茶末均匀地倒入各个碗中,即可吃茶,并配以点心。今人喝茶,多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唐人则喜欢用青瓷碗和琉璃碗。</p> <p class="ql-block">安济桥石栏板 </p><p class="ql-block">隆(公元531年﹣613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河北赵县安济桥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该栏饭是修复安济桥时从诉下淤泥中所得,安济桥又名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此物为安济桥栏板构件、长方形、两面塘龙、正面就龙避身镇甲、身体相向似钻穿栏板、头相背、前爪互缩、背面两龙制时面她、身体饮镜、后装撑地,修复安济桥时从河家挖出大小桥石1200余块、但拼接较为完整、有雕划知信记的石美不多、其中、各式雕龙烂板计2块、本栏板是其中之八。</p> <p class="ql-block">千年安济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又称赵州桥。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安济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p><p class="ql-block">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安济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安济桥(大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23年7月22日,安济桥被中国侨联评为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长安与丝绸之路的拓展</p><p class="ql-block">长安是隋唐两代的首都,长安城的宏伟和繁华反映了唐代国力的强盛和文化昌明。长安也是国际性大都市,是当时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的中心。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极盛,海上交通的规模也远超前代。中华文明在亚洲各国广泛传播,并远达欧洲、非洲,同时也因积极吸取外来文化而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长安城 </p><p class="ql-block">唐长安城分宫城(皇帝起居、处理朝政之地)、皇城(衙署区)和外郭城三部分,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外郭城分成居民区和作为商业区的东、西市;大明宫为唐朝主要皇宫,面积3.2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宫的4.5倍。长安城内居民约百万,住有各国使臣、留学生、僧侣和商人数万人。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地处山西五台县,是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寺院兴盛于隋唐,寺内殿宇错落有致,木结构建筑的主要构件有柱、梁、枋等,各构件之间全部采用榫卯连接。其中,东大殿的木制结构建筑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斗拱构件,其斗拱巨大,出檐深远,充分说明了唐代木制结构建筑发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同时佛光寺的柱子也很有特点,在它东殿外有22根柱子,它们全部向中心倾斜,专业术语叫"侧脚",外檐柱向外抬高,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稳固。另外,东大殿的屋架设计与近代木屋也是相似的,在屋架的脊檩下采用叉手支撑,叉手与平梁相接,构成三角形,分散承重,这种设计在古建筑中是罕见的。佛光寺东大殿是历史长河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遗留下来的珍贵唐代建筑,真实地表现了唐代木构建筑的外观形式和结构做法,成为了解、认识和研究唐代营造制度和营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形式演变与技术进步等的珍贵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位于山西五台县,其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堪称国宝。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无天花板,亦无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叠架并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既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 </p><p class="ql-block">从公元10世纪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了新的格局。汉族建立的宋统治了从黄河中下游流域直至南海的地区,后被迫退缩到江淮以南,但始终在经济、文化方面居于核心地位。北方的契丹、党项和女真先后建立了辽、夏和金政权,西南有吐蕃和大理。13世纪蒙古族兴起后,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的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西藏等地区成为中国版图中新的组成部分。四百余年间,虽然战乱不绝,但各民族间的交流持续不断,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也非常密切。</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模型)</p><p class="ql-block">据山西应县佛宫寺塔复制</p><p class="ql-block">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始建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木塔。塔为楼阁式,纯木结构、无钉无铆,高约67米,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该塔结构复杂,轮廓优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高超技巧。全塔采用的斗栱式样有60多种,在塔的暗层内,在内外槽柱间,使用了斜撑、梁和短柱,由此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以提高其抗弯剪的能力,增加了整个塔身的稳定性。另外,在塔中塑像内发现的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是体现辽代佛教传播、藏经雕印技术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花扁壶 </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宁夏海原征集</p><p class="ql-block">这类瓷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也最具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制瓷业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五大名窑 </p><p class="ql-block">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钓窑被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官窑是指由中央官府开设的窑场,专门绕制御用瓷器,哥窑相传由南宋章氏兄弟中的哥哥创立,确切窑址目前不详。汝窑因位于宋代汝州而得名,在北宋末年专为宫廷烧制瓷器,传世作品极少,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因位于定州(今河北曲阳)而得名,钧窑位于今河南禹县,其中钧台八卦洞窑是北宋末年建立的官窑,专门绕造宫廷陈设器。</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名窑名瓷驰名中外,生产技术和产量都超过前代。宋代的五大名窑、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发展水平。</p> <p class="ql-block">南宋海船(模型) </p><p class="ql-block">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按1:20比例复原</p><p class="ql-block">1974年在福建泉州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南宋海船,船体残存下部、尖底、安装龙骨,内设13个水密舱,船舷板分别用二层或三层板组装。经研究推算、此船排水量约370吨,是南宋末年中等的海外贸易船。</p> <p class="ql-block">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阶段。它跨越了从五代十国末期到元朝灭亡的近四百六十年时间(907年辽建立~1368,年元灭亡),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多个强大的民族政治长期并存、对峙、交流与融合,打破了汉唐以来中原王朝长期主导的局面。最终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并为明清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