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推开陈列馆的门,老照片的褶皱蹭过指尖,展柜玻璃的凉意裹着硝烟味——这里的每一件旧物,都在讲恩施的抗战往事,讲一个民族“不退”的倔强。 </p><p class="ql-block">一、烽火起:铁蹄下的山河</p> <p class="ql-block"> 1874年起,硝烟漫过台湾、漫过华北;1937年的枪声后,日军的坦克碾过湖北的田野与城池。</p> <p class="ql-block"> 当硝烟越逼越近,有一座城站了出来——恩施,成了守护陪都的“最后一道墙”。</p><p class="ql-block">二、防线筑:恩施的生死担当</p> <p class="ql-block"> 1940年的恩施,成了“最后一道防线”——第六战区的战旗在这里彻夜飘着,而《抗战大事记》的表格里,藏着8年里4890条生命、10万余征夫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防线扎稳了根,城里的人也攥紧了拳——冲锋的号角,在战壕与城楼间响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三、呐喊与冲锋</p> <p class="ql-block"> 战壕里的身影扑向炮火,城楼上的枪口对准敌阵;浮雕里的大刀举向天空,墙面上的刻字震得人眼眶发烫——他们说“中国不会亡”。</p> <p class="ql-block"> 炮火里不只有冲锋,还有暖光;岁月里不只有硝烟,还有回响——这些旧物,替当年的人把故事留到了现在。</p><p class="ql-block">四、微光与回响</p> <p class="ql-block"> 展柜里的委任状,是当年“以命赴国”的凭证;红十字会的地图上,“人道博爱”是硝烟里的暖;老兵的勋章与回忆录,把烽火的滚烫留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 走出陈列馆时,阳光落在台阶上,风里好像还带着当年的呐喊与守望。展柜里的委任状、墙面上的刻字、勋章上的温度,早已不只是恩施的记忆——它们是我们民族的底气,是代代相传的“不屈”。往后的日子,愿我们都把这段岁月揣在心里、扛在肩上,让那些为山河赴命的人知道: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如今国泰民安,我们从未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