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石业欢迎曾芳林先生谒圣暨弘扬曾子文化研讨会纪要附短评两则

潘守宇

<p class="ql-block">欢迎曾芳林先生谒圣暨弘扬曾子文化研讨会纪要附短评两则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9日,欢迎曾芳林先生谒圣暨弘扬曾子文化研讨会在嘉祥传承悠久的倪家盛宴隆重举行。研讨会由儒商学者潘守宇主持,参与此次研讨会的有刘恒金、张同连、高峙、张承文、姬广良、刘亚、赵志勇等嘉祥知名学者。</p><p class="ql-block"> 曾芳林先生是环球创意节互联网专家,世界文化经济网创建人,文化数字化创始人,曾芳林文化经济工作室创建人,国际品牌联盟(IBF)首席搜索官,并在国际品牌联盟(IBF)担任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 曾芳林先生于1969年5月23日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小水镇群力村托鲤曾家,系宗圣曾子第79代后裔,1990年在湖南大学创作并发表《真爱,走向幸福的路标》并获奖,1991年从湖南大学电力专业毕业,先后在广氮、隆辉、四通集团服务,并于1993年创立了广州市千代科技有限公司。自2002年起,曾芳林将精力投入于文化经济事业,于2003年开始与梁中国先生一起推动“首席品牌官(CBO)”事业,在2009年2月,被聘为环球创意节互联网专家。2013年4月发明文化数字化并推广上线。曾芳林先生以其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卓越的创造力,在文化经济领域和搜索引擎事业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中国搜索引擎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为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潘守宇是中国书法家会员,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共济宁市委儒学讲师团优秀讲师。他首先表达了对曾芳林先生的欢迎,并阐释了曾子文化的当代内涵。曾子文化是大众文化,对民众个人的成长,对普世真善美的弘扬有着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千秋嘉祥》的作者刘恒金先生依据《左传》等史料记载,春秋后期齐鲁之地各诸侯国的分布,古今地理以及古今地名的历史变迁,考证了春秋后期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并论证了曾子出生地所在。</p><p class="ql-block"> 嘉祥知名作家麒麟文化专家高峙先生从嘉祥麒麟引入传统文化,并从祭祀的角度,谈了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以及现代和当代文化的变迁对中国人思想行为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文化和思想的状态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有着极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国家级优秀教师刘亚女士也谈到了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社会和民众生活状态的影响,并以悲悯的情怀希望在好的文化和思想的带动下实现民众幸福,国家安泰。</p><p class="ql-block"> 传统文化青年爱好者赵志勇认为曾子是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践行者,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谈了曾子文化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知名文化学者姬广良先生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以及其在世俗民众间的影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根植民间,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行为。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学习是一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嘉祥曾子文化研究专家张承文先生谈了曾子孝道的深刻内涵,以及曾子作为仁义礼智信完美践行的典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张承文先生还谈到了对曾子的研究成果,出版的书籍,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呼吁社会应提升对曾子文化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较早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小说和电视剧本《运河风云》的作者张同连先生谈了文学创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指出文学作品中,文学性、故事性、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和立体化,对作品的传播和影响有着巨大作用。文化的传播同样是一个丰富而立体化的过程,文化的传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p><p class="ql-block"> 曾芳林先生结合家族历史和个人成长轨迹,谈了对传统文化和互联网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互联网化的观点,并提出了对曾子文化建设的构想。</p><p class="ql-block"> 潘守宇先生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他最后总结引用的几段话,令人动容:“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人性,其实并不都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是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请让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坚守你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坚守你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国家因你而富强,社会因你而进步,人民因你而富足。做好一个穷人,有骨气就可以了,而做好一个富人,要有巨大的谦卑,深沉的智慧,还要有仁德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附1:曾子略述</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论语》中称曾子“参也鲁”,意为“曾参迟钝”,强调其学习过程缓慢。北宋程颐、程颢评价其“诚笃”“深造乎道”,认为其迟钝反而成就了更深刻的学问。 曾子性格诚朴,学识扎实,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传承者。由此可知,纵然天资平庸,但通过勤奋学习亦可最终成就非凡。</p><p class="ql-block"> 孔子七十三岁去世,临终前,将年仅五岁的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希望曾子将其培养成人。子思是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的遗孤,可见,孔子对曾子是何等倚重厚望,此时,曾子年仅二十七岁。曾子不负恩师孔子重托,终将子思也培养成为了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子思创作了“四书五经”的另一部鸿篇巨著《中庸》。更为重要的是,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师,孟子也因为得了子思的真传,使得儒家思想得以更加成熟完善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曾子主导并主要参与了《论语》和《孝经》的编著。同时曾子创作了“四书五经”之一的经典著作《大学》,讲清楚儒家文化和个人成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关系,使儒家文化从理论落实到实践。曾子稳重、忠厚、坚毅、进取、孝顺、谨慎、知礼,终其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孔子思想精髓,矢志不渝,最终集其大成,并将之传承、弘扬光大于后世。至今仍有曾子耘瓜,曾子避席,曾子杀猪,曾子居卫而歌,曾子拒赐,曾子换席辞世等故事流传。</p><p class="ql-block"> 《大学》言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言“诚于中,形于外”,《论语》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慎独”指向道德自律,“忠恕”关乎人伦和谐。“慎独”与“忠恕”分别阐释了儒家修养论的内外维度。</p><p class="ql-block"> “慎独”是 “内向的超越” ,参悟个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保持人格的完整性与精神的自主性,实现一个稳定、自主、丰盈的个体,为一切外在的行为确立内在的精神支撑。而“忠恕”则是 “外向的推扩”,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社会活动中,注入人性的关怀与道德的考量,将个体的良知与力量,推己及人,形成一个包容和谐、良好共生的社会环境。这或许正是曾子思想穿越两千余年时空,所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附2:中国文化与经济现状略谈</p><p class="ql-block">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取舍之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双面性,导致了传统文化系统的崩溃和社会主流对传统文化的疏离。虽然传统文化还渗透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但不可否认,大量的历史与文化典籍被封存于厚重精美的书皮之内。同时,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似乎难以逾越。很多打着文化旗帜的组织往往忙于表面的装点,却忽视了真正的工作。那些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书籍,大都难以在市场中取得令人满意的销量,而一些低俗的书却能够轻松卖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册。特别是如今的学术界,人们往往忙于发表论文、追求职位的晋升、争夺项目的资源,文化成为他们随时争抢和丢弃的衣裳。</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着重于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在对错、好坏、美丑等精神的境界、文化的境界上形成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这种文化的拉胯和混乱非常影响中国“站起来”。</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经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人需要重新睁眼看世界了,但睁眼看世界绝不是崇洋媚外。而今中国学术界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抱残守缺,二是崇洋媚外。为了自身利益,抱残守缺形成各种小圈子,没有自发的精神,只能崇洋媚外,找外面的东西来填补膜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非是没有聪明才智,而是有聪明才智不敢放,不敢用,让人叹息。</p><p class="ql-block"> 要想走出精神的危机,最重要的是从自身文化找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经济的发展只是外在的装饰,只有人本身才是最真实的,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中国才能尽快建立起新的社会价值观。自己活得好,周围的人也活得好,你的好投射给别人,别人的好投射给你,一层层投射,可投射到无穷,着可以作为一个美好、善良、正直、公平社会的定义。谁也不愿意不公平出在自己身上,那么推己及人,人们互相尊重,共同遵守公平正义的社会法则,也许我们就可以这样重建起新的价值观念。</p><p class="ql-block"> 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绝非林立的摩天大楼,而在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良好的人文环境。文化通过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精神,降低资源流通的不确定性与契约的执行成本,从而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甚至创造性地改变经济活动的模式,这就要求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会促进经济活动的进行。反之,一个强调绝对服从、规避风险的文化环境,则可能随时扼杀创新的萌芽,并降低经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因此,经济发展若仅仅依赖资源投入,而缺乏相应的文化土壤,其繁荣很可能难以长久持续。同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苏杭的富庶,何来江南的文采风流?盛唐气象与宋代风雅,其背后也是强大的国力与繁荣的商品经济。</p><p class="ql-block"> 因此,不应当将文化视为经济的装饰品,也不应当视经济为文化的腐蚀剂,理想的社会的发展模式,应是一种物质与文化的共同提升,让经济在文化的浸润中,走向更有厚度、更有温度的远方。</p><p class="ql-block">#宗圣#曾子#文化#传统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