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环游·嘉峪关

原野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是本次甘青环线的第三站,10月18日早晨,从嘉峪关市区驱车6公里就来到了景区。这座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关城,修建于祁连山与北山之间最窄的峡谷,也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隘口,其地势之险要、关城之雄峻天下无双,故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p> <p class="ql-block">  ▼今日这座仅存的关城虽然雄踞于嘉峪山高地,但孤独而立,原先相连的城池早已荡然无存。然而在烽火连绵的战时,嘉峪关却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主宰,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综合防御体系。如今循关城两翼横穿沙漠戈壁依然有迹可寻,如向北8公里的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的天下第一墩。</p> <p class="ql-block">  ▼在雄伟的嘉峪关城脚下,还有一汪清泉相伴,名曰“九眼泉”,“九”是最大单数,“九”、“久”谐音,九眼泉,取意泉眼众多、长流不息。 这里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一个屯军养马、戍边防患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嘉峪关是“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可见嘉峪关城从选址和修筑,“九眼泉”是关键因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率军西征,行军至讨赖河岸之嘉峪塬上,极目而望,见祁连雪山高入云端,讨赖河水滔滔不绝,黑山绝壁峭不易攀,中间狭窄之地易守难攻。山下泉水潺潺而流,是块风水之地,遂上报朝廷,筑关设防。</p> <p class="ql-block">  ▼《出嘉峪关感赋》碑石立于道旁,为林则徐被贬伊犁途中所作:“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以雄浑笔触描绘西北边塞气象,暗含家国情怀。该诗毛主席曾亲笔手书,原稿由中央档案馆珍藏。</p> <p class="ql-block">  ▼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经168年的建设,于1539年最终建成。关城平面呈梯形,由外城、内城、罗城、瓮城及城楼组成多重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内城分设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光化楼,上书“天下第一雄关”匾额。</p> <p class="ql-block">  ▼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柔远楼。</p> <p class="ql-block">  ▼柔远楼又称西楼,有雄居西陲,俯视天下之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由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柔远楼名如其楼,飞檐翘角、色彩庄重,</span>古人赞曰: “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西门外另建罗城,罗城与内城相邻但不相通,使得直面西夷的嘉峪关形成双重防护。罗城上建有嘉峪关关楼,与内城所建的箭楼、敌楼、角楼形成围合,即使罗城攻破失守,内城的防御依然完整坚固。</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楼矗立在罗城正中的嘉峪关城台上,由兵备道李端澄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  ▼明代由于疆土收缩,出此门已属关外了,嘉峪关门为关城正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左宗棠题“天下第一雄关”匾悬于楼上,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此匾在关楼拆毁时丢失,现楼为1988年根据文献记载和仿柔远楼模样仿建。</p> <p class="ql-block">  ▼门楼内沉陷的车辄印迹数百年来依然如故,谈笑间轻松“出关”的游人,谁还能忆起“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战马嘶鸣和悲壮出征。</p> <p class="ql-block">  ▼一出关门就是触目的戈壁与沙漠,似乎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丝绸之路的遥远过往。</p> <p class="ql-block">  ▼立于嘉峪关关城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万里长城·嘉峪关”碑刻已将这一历史永久铭记。</p> <p class="ql-block">  ▼被罗城守护的嘉峪关内城还有一套防护,那就是两侧各设的瓮城,东瓮城名“朝宗”,西瓮城名“会极”。</p> <p class="ql-block">  ▼瓮城城门与主城门错开,形成封闭空间,守军可诱敌进入后关闭内外城门,使敌军陷入“瓮中捉鳖”的被动局面,便于守军从城头居高临下进行攻击。‌‌</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主城门的“前哨”,瓮城本身配备箭楼、门闸、雉堞等设施,可有效抵敌军御攻的直接冲击,为守军争取更多反应时间。‌‌</p> <p class="ql-block">  ▼被多重防护系统包裹的内城固若金汤。</p> <p class="ql-block">  ▼击石燕鸣的传说,相传在嘉峪关关城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燕子,每日形影不离。 有天燕子双双觅食,晚归时雌燕飞入城中,后到的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雌燕终日悲鸣不止而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的燕鸣之声。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这里敲击墙壁,要是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则表示能平安回来;将军在出征打仗时,他的家人也会击墙问卦,祈祷将军能平安归来。</p> <p class="ql-block">  ▼定城砖的故事,纪录片《河西走廊》介绍了“定城砖”的传说:在嘉峪关开工前,名匠易开占精确计算出关城所需用砖,共计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不料竣工时,发现西瓮城门楼后檐台却多出了一块砖。监视官大喜欲借此克扣工钱,易开占却不慌不忙地表示,那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就会倒塌。监视官再也不敢追究,这块砖就一直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马道主要功能是运送兵力、粮草和武器,其紧贴城墙,呈23º直达墙顶。马道由青砖舗砌,外側设女墙,敌兵攻城时,可将磙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p> <p class="ql-block">  ▼东门外建有文昌阁、关帝庙、牌楼及戏楼,文昌阁为明代建筑,重修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阁楼。阁上书“文昌殿”等匾额。楼的四周装有精雕窗花,楼外有回廊,二楼内外四周有古式山水画八十余幅。</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军政事务的场所,也是长城防御的指挥中心,与西域联系的军政枢纽。</p> <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这座“天下第一雄关”不只为了战争:通关文牒上的朱红印鉴,见证过西域三十六国商队的东行;关帝庙前的波斯银币,藏经阁里的回鹘文书,都在诉说丝绸之路上文明交融的密码;正如城墙阴影里生长的骆驼刺,最残酷的战场往往孕育着最顽强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巍峨壮观的嘉峪关,登上城楼触摸你六百余年的厚重城墙;远眺祁连雪山,感受大漠孤城的苍凉壮美。今天你再也不是边关,过去的西域已回归中华,但你“天下第一雄关”的历史,人们永远不会遗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