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董为光

流年

<p class="ql-block">  中学老同学俊英女士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目录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老师董为光”,我连忙翻到正文,认真地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有点迫不及待,源于董为光曾是四十多年前我们矿务局中小学子校的高中语文老师,那时我和俊英同为他的学生。董老师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后的今天,在我心里依然会时隐时现:他面容俊朗,肤色白里透红,充满朝气,气质儒雅、斯文、沉稳,他是我们求学路上一位不能忘记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俊英同学这篇文章感情充沛,让我不由得代入了自己的情感,认真拜读了好几遍。在文章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与崇拜,和老师对教学的严谨,对学生学习上的关爱,以及毕业后她与董老师的偶尔交集。文章读完,我很有感触,在微信里给俊英留言:如有可能,改天我试试和着你的题目,写写我心目中的董老师。俊英回馈道:就是,应该写一写。</p><p class="ql-block"> 说着容易,可动笔却发现很难,年少无知时的我对董老师知之甚少,无法组成一篇文章所需要的基本素材,这让我有些气馁。我此刻有点羡慕俊英同学,她与董老师在那时就有过那么多美好的交集。</p><p class="ql-block"> 很庆幸,我们生活的小城,是建国后的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因煤炭资源的丰富,我们的父辈从天南海北来到陕西铜川安家落户,为新中国煤炭事业发展奉献了一生。这里不乏许多专业的知识分子云聚小城,也有许多毕业于全国名校的优秀老师,比如我们的英语老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数学老师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等等。</p><p class="ql-block"> 移民来源的多样性,促进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在上世纪那个国贫民弱的六七十年代,受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的浸染,作为孩子的我们,生活虽然清贫,但从小就培养出单纯、开朗,不封闭、不狭隘的健康人格与处世态度,这种浸入身心的教育熏陶,非常有益,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再比如我们子校的孩子人人说着一口相对标准的普通话。记得1987年秋,年轻的我曾到北京旅游,闲聊中,外省人对陕西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表示诧异。我知道这都得益于我们少时有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董老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那是我们曾经知道他仅有的一点背景,他何时来,又何时离开我们的学校,一概不知。我仅仅将自己所知道的记忆点滴记录于此。</p><p class="ql-block"> 董老师短发微卷,每日修饰的清爽干净的络腮胡,可以看来他喜欢整洁的心性。如果你觉得戴副眼镜的董老师是一介身材单薄的文弱书生,那你就错了。作为南方人的董老师个头不算低,目测至少有一米七六、七七的身高,因长年坚持锻炼,他身板笔直,身型匀称健美,不胖不瘦。每天我们来到校园时,董老师已经完成了晨跑,热汗淋漓,迈着轻盈的步履,从容地往教学楼三楼右边一隅临时的家里走去。</p><p class="ql-block"> 董老师的太太,高高的个头,剪发头,不知在哪里就职,我们进校园时,往往是她出去上班的时间。他们有一个四五岁可爱的小女儿。</p><p class="ql-block"> 董老师性格稳健,平日里不肯多言。他的语文课我很爱上,从文章的段落、句式分析,到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定义及发展演化等,讲的明明白白。他治学严谨,讲授从容,言语舒缓,如果仔细分辨,普通话中略带南音。我只记得有次上课,他提问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拉玛峰的高度时,微微一笑的自答道:当爸爸就是爸爸,8848米。随后大家反应过来,嬉笑之余知道原来也可以这样来记忆知识。</p><p class="ql-block"> 我们子校各年级建制全面,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只不过高中只办了78级、79级和80级三届(那时高中为两年制),从1981年开始,高中部归入矿务局一中。我们是高中79级毕业生。1979年的春天来了,我每天很早就来到学校三楼教室门口,拿钥匙的同学还没来,我将书摊在水泥护栏上,一个人朗读或背诵。教学楼那头居住的董老师看到后,悄悄地给我们的班主任表扬我学习的刻苦。对了,我想起来了,有次董老师下课后特意关照我,说有时间多背背汉语成语小词典,年轻时的知识记得牢。我照做,小词典随身不离。1979年我高考落榜,第二年在80级复读,考入一所师范本科院校。许多年后信手拈来的成语,和机关行政公文写作的能力及业余时间里的文学爱好,均离不开当年母校老师们的教诲与培养。</p><p class="ql-block">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校里有年轻老师复习备考研究生,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个追求知识和文凭的年代。董老师辅导他的太太学习,不久他太太考入了陕西某大学。我们离开时,听说董老师刚刚考入某大学的研究生,举家搬离了我们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2010年立秋时节,同学毕业三十多年聚会后,网络兴起,在与俊英同学聊天时,得知她写过一篇回忆董老师的文章发在了新华网博客上,几天后,她在博客意外收到两处留言,时间是2014年9月:“谁知鄙人这孤立天涯的脚步,却不料竟偶然会有缘也在新华博客主页中检索,并披星穿越了贵博你如此的诗句。诚然昔日辛勤耕耘得收获,且网博创作任重而道远,故惊喜归零。祝好梦!”“如影随形诗魂也,万念俱灰不觉贫。玉宇琼楼花正好,夜半秋深遇故人。”两处留言让俊英同学在网络上幸运邂逅董老师而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网络搜索得知:董为光,浙江慈溪人,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赴陕西中学任教十年。我有点恍然,我们认识那时的董老师,他不过三十二三的青春年纪,却有着少年的我们仰望的稳健与博学。1981年董老师硕士毕业,同年进入华中工学院任教;199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后来从网络上断断续续查看董老师所在的大学,从他教授过的学生回忆文章中得知,他们校园内优秀的老师几乎都有一个昵称,其中最亲切之一的当是董为光老师的昵称——“董爷爷”,校园里的同学们纷纷称他为董爷爷,只因为他的学识和做学问的态度,深深影响这些大学里的孩子们。他的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回忆到:“董为光老师的《古代汉语》的课座无虚席。他为我们选的古代汉语教材十分特别,竖版繁体碑拓印刷的课文,让一节课的学习十分充实。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讲晋公子重耳流亡的故事。我们在十分特别的教材书页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也感知到了学者做学问的细致与认真。”隔着屏幕,董老师慈祥的面容似乎从文字中慢慢浮现。时光荏苒,我们从懵懂少年已经步入今日花甲,但我依然为曾经有这样的好老师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与同学聊起董老师,说董老师一直很自律,办公室放一副杠铃,时常练习负重下蹲。还听得一条信息,大概九十年代后期,董老师曾故土重游,从武汉回到铜川,与昔日同事相聚。是啊!光阴游走,岁月无情,但对有情有意的人来说,有些情感永远无法割舍,有些牵挂永在心田。</p><p class="ql-block"> 在检索董为光老师简介时,发现最后面有这样一段话:近年来以“语言认知”为纲,贯穿词汇、语法研究,而着眼于对外汉语应用。不善交际,唯知诚以待人;成果欠丰,但足学问自娱。不用说,这是简介提供者董为光老师的自谦,一个埋头做学问知识分子的谦逊胸怀。</p><p class="ql-block"> 董老师1946年9月出生,屈指算来,明年他即将步入耄耋之年。岁月不居,此生我们可能与他难以再次谋面,唯有留下祝福,祝远方的他健康长寿,福乐绵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11.15于西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淘宝上搜得的董为光老师的两本著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