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富川县去了岔山和秀水两个古村后,立马又去了离秀水状元村12公里的福溪古村。富川瑶族自治县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汉朝时始设县,区域内有众多古村落、民宅、石桥、牌楼、城堡等历史文化遗产,拥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共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居广西前列。在富川县众多古村中,以岔山村、秀水村、福溪村最为知名。其中福溪村被称为七朝古瑶寨、福溪宋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并拥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仅古瑶寨、宋寨的名字就有吸引力,自然要去看一看。<br> 据介绍,福溪村因境内福溪而得名,始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因潇贺古道穿村而过形成商贸聚落。福溪村是富川瑶乡的唐宋古寨,有着浓郁的田园风光和喀斯特地形地貌山水风光,福溪村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形成了“一溪、二庙、三桥、四祠、十三门楼、十五街巷、二十四戏台”的古村结构体系,村中马殷庙和钟灵风雨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马殷庙(百柱庙)120根木柱穿斗式结构融合中原宫殿与瑶族干栏建筑特色,村内还保留周敦颐讲学堂遗址及其后裔民居,青石板街道两侧分布明清商铺群落与天然生根石。现存13座宗族门楼悬挂明清至民国牌匾,装饰莲菊纹饰功德石及龙凤彩绘。<br> 10月1日下午13时20分来到福溪村,与前去的几个古村不同,福溪村实在太安静了,在这里既没看到有其他游客,也没看到停放着大量汽车的停车场,更没景区保安或村民值守收费的场景,完全没有国庆假期热热闹闹的场面,与平时去一个偏僻的村子闲逛一样。也不知古建筑在那里,在村中看到有一处水泥空地上停放了汽车,便也开过去停车,停好车就步行去寻找古街。从停车位置旁边下坡,前行不远就看到一面墙上写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溪”十个黑字,对面便是马楚大王庙,这是为纪念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而建的明代木结构古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6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马楚大王庙对面还有一个古戏台,可能近年修缮过,看上去比较新。福溪村鼎盛时期曾经有过24座古戏台、24座庙宇和24座石花广场,一座风雨桥。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风雨桥和古戏台、古庙宇各3座。 沿着老街前行,途中经过多座门楼。福溪村总共有13 座古门楼,门楼面向福溪,建筑呈敞开式,立柱、抬梁、屋檐造型古色古香,有些门楼挂有进士、文魁、武官等功绩牌匾,门楼成为了光宗耀祖的地方。 前行不远看到了风雨桥,桥边还有一座木长廊,长廊好像是后面修建的。这座钟灵风雨桥并不长,只有10米的,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4年),虽然只有百年历史,这座桥保存得还很完整,桥上有亭台。 钟灵风雨桥为单孔拱桥,桥面为木质与砖瓦结构相合而建,桥设两门,门上装饰精美,绘画生动,圆拱形的墙檐,看上去是“中西合璧”风格,其中南门与村中光滑的青石板路相连,南前受村民顶礼膜拜的生根石,北门通往木长廊和村民的菜园子。 在钟灵风雨桥前面是周家祠堂濂溪祠,不过大门关着。濂溪祠是纪念宋代理学鼻祖、《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福溪村住着周敦颐的后裔,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道县离富川瑶族县很近,当年他游山玩水来的,顺便讲学,他留了一个儿子在福溪村,一千年后这里已经有很多周敦颐的子孙。 继续沿着老街行走,街上没什么人,不要说游客,就是村民都没什么看到。商业气氛更不要谈,店铺都没看到。倒是一家福溪业余剧团开着门,里面有福溪古道文化传习馆,里面摆放着瑶绣、乐器等展品,以展示当地瑶族文化,在传习馆里面倒是看见了两个游客。 现在所走的石板街叫“三石街”,它是依福溪边而建,长为一里多,中间为一米宽的青石板,最大的有两米长,两边再镶一块30厘米宽的石条。以“三石街”为中心,临街再建造有多座大门楼,每一座大门楼后面,又是一条长长的小青石板巷道。 福溪村村民有四大姓氏,最早是北宋时的周、蒋两姓,北宋末年,又有随军南下征剿的陈、何两姓留在了福溪村定居。南宋开始兴盛,明清达到高峰,如今是一个拥有1600余人口的大村落。 在三石街中段有一条较宽的岔路,溪水也从那边流出,走过去是马楚都督庙,在马楚都督庙前也有一座古戏台。马楚都督庙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为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的结构形式,整座庙宇用质坚如石的古楠、大水杉、香痹木等珍木建成,庙中以七十六根粗重圆木柱和四十四根吊柱、托柱为主要支撑,石礅座上的120条粗大木柱,高高擎起,雄浑挺拔,承受着庙宇的重托,因此又名“百柱庙”。庙内供奉子楚大王,是楚文化沿贺州古道南传的重要历史遗迹。这是国内罕见的一座木柱庙宇,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马楚都督庙出来,回到在三石街。一路走来,在街道上有不少这样磨菇状、竹笋状或其它形状的各种大小不一的岩石,当地村民们称这些石头叫生根石。这些石原先就生长在村寨里,当初在建村立寨时,没有去破坏这些天然的石头,使这些石头完整保留下来了。 穿过两道村门后,来到了村子的另一头,往前就是田野了,转身往回走。福溪村作为潇贺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段路又被称为福溪古道。福溪村还被称为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贺州的第一个文化古村,似乎与岔山村的“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有些冲突。 返回到停车位置,用无人机拍拍福溪全景。福溪村因位置特殊,福溪一度被称为“南邪关”。其地处五座山梁环绕的谷地,它周围方园几公里内,没有一个村庄与其近邻,这里有一条地下河涌泉,常年不息地流淌着甘甜的泉水。北宋始有人迹,南宋兴盛,明清达到鼎盛。 离开福溪村后,途中又遇到两座风雨桥,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是经过青龙风雨桥,青龙风雨桥以单眼圆形拱的形制石拱桥,中部主体形制均为穿斗式木架构游廊呈现,木料为当地水杉木,长廊式通道两侧均建造护栏和凭栏而坐的木质长条坐凳,且均以大块条形青石铺地,上部均建有亭和楼阁,整体形制呈现廊、屋、亭、阁于一体的立面造型,屋顶天际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青龙风雨桥与不远的迴澜风雨桥遥相呼应,人称“鸳鸯桥”或“阴阳桥”。 从青龙风雨桥往前走500米,则是迴澜风雨桥。迴澜风雨桥为三孔石桥,有石拱、桥亭和阁楼三部分。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制作,位于桥头的阁楼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为高二层的重檐歇山顶样式,有三门和桥相通,砖墙绘制彩色图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翘。富川境内共有各种类型的风雨桥75座,保存至今的风雨桥有27座。迴澜风雨桥与青龙风雨桥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座风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