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为基,秩序为梁。

<p class="ql-block">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商鞅变法强秦的历史,早已印证法律与秩序对国家存续、社会发展的核心意义。在现代社会,法律是划定行为边界的标尺,秩序是保障生活安稳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文明社会的坚固框架。</p><p class="ql-block"> 法律是秩序的“定盘星”,为社会运行划定刚性边界。没有法律的约束,个体的自由便会沦为侵犯他人权益的利刃——当商家可肆意欺诈消费者,当车辆能无视规则横冲直撞,当强者可凭借优势欺压弱者,社会将陷入“弱肉强食”的混乱。</p><p class="ql-block"> 古代法治实践早已彰显这一道理。战国时期商鞅推行变法,为确立法律权威立木为信,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刚性执行打破等级桎梏。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法令明确土地产权边界,“奖励耕战”的规则激发社会活力,更以严苛刑罚惩戒盗窃、斗殴等失序行为。正是这种“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的治理,让秦国快速摆脱混乱、凝聚力量,最终实现大一统,印证了法律对秩序构建的奠基作用。</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中,法律的边界功能在生活各领域愈发清晰。从《民法典》明确物权、债权边界,守护百姓财产安全;到《刑法》对暴力、诈骗等行为的严厉惩戒,震慑潜在违法者,法律以条文形式筑牢秩序根基。2024年曝光的艺人行程信息贩卖案中,航空公司外包客服舒某利用职务便利窃取艺人航班、身份信息,张某则加价转卖牟利,二人最终因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刑,并处以公益损害赔偿。这起案件正是法律发力的鲜明体现——通过《刑法》等相关法规的适用,斩断非法信息交易链条,既保护了公民隐私权,更遏制了由此引发的粉丝围堵机场、挤占公共通道等公共秩序乱象。</p><p class="ql-block"> 秩序是法律的“试金石”,让法律的价值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法律的生命力不在于条文完美,而在于能否转化为现实秩序。</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贞观之治”堪称典范。唐太宗时期完善《唐律疏议》,确立“德主刑辅”理念,同时强化执法公正,对贪腐官员严惩不贷。在法律指引下,社会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秩序景象:商旅往来安全无阻,民间纠纷依规解决,税收征管有序进行。这种良性秩序不仅让法律条文深入人心,更成就了盛唐的繁荣局面,证明秩序是法律价值的终极载体。</p><p class="ql-block"> 当代网络空间的治理实践同样印证这一点。2024年公安机关开展“净网2024”专项行动,针对“网络水军”的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等行为重拳出击,侦破案件900余起,抓获嫌疑人5000余名。其中,浙江温州许某某等人组建团队,用人工智能工具翻炒旧闻扩散不实信息,非法获利200余万元,最终17名嫌疑人全部落网;江苏宿迁宗某等人操控大量账号提供虚假点赞评论服务,非法获利数千万元,相关人员也被依法抓获。这些打击行动让《网络安全法》等法规从纸面走进实践,有效遏制了网络乱象,维护了清朗的网络秩序。全年公安机关共侦办网络谣言案件4.2万余起,清理谣言信息252万余条,正是秩序对法律的生动回应。</p><p class="ql-block"> 反观当下,仍有少数人将个人利益凌驾于法律与秩序之上:有人为图方便翻越马路护栏,有人为省成本偷排工业废水,有人为博流量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实则是对法律权威的挑战。正如一滴污水会污染一池清水,江西抚州邹某某等人通过发布企业负面信息敲诈100余家企业,非法获利1000余万元,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企业权益,更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秩序,侵蚀社会的信任感。</p><p class="ql-block"> “治大国若烹小鲜”,维系法律与秩序,既需国家不断完善法律体系,让法律跟上时代发展;也需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执法,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更需每个公民将法律意识融入日常。从古代商鞅变法时民众对法令的遵从,到如今我们主动抵制网络谣言、遵守交通规则,法律的“刚性”与公民的“自觉”始终是秩序的双重保障。</p><p class="ql-block"> 法律如渠,秩序如水,渠通则水流畅;法律如纲,秩序如网,纲举则网自张。从古至今的实践反复证明,唯有坚守法律底线、维护社会秩序,才能让文明传承不息,让国家发展行稳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