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为钥,启教育心门——对张启社“共情很重要”一文评点

云水书院(坐家谈玄)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是灵魂唤醒灵魂,是心灵触碰心灵。张启社先生《工作思考》中关于“共情”的学思札记,恰如一束微光,照亮了当代教育“塑魂施教”的核心路径——以共情为钥,方能开启学生的心门,抵达育人的深层境界。</p><p class="ql-block"> “共情是打开心门的钥匙”,专家此语,被作者奉为圭臬,亦道破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不是冰冷刻板的说教,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作者将专家的理论拆解为“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又以“不指责、不评论、不建议”为共情之基,这般梳理,让抽象的“共情”有了落地的支点——倾听为要,理解为核,接纳为本。</p><p class="ql-block">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理论阐释,更将共情的智慧转化为可践行的教学方法:倾听时的眼神与点头,是无声的尊重;“你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的话语,是温暖的接纳;情绪激动时的先安抚后引导,是细腻的守护;关注细节变化的敏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分享类似经历的坦诚,是情感共鸣的桥梁。这五种方法,看似朴素,却字字浸润着“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的教育温度——它提醒我们,教师口中的每一句话,都在雕刻学生的未来;教师心中的每一份共情,都在滋养学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人性中最深的本质,就是渴望”,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这篇学思录,既是对“心课”的深度回响,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相信自己是“理性、积极、能对自己负责的个体”。如此文字,若辑录成册,必能为教育者提供一份温暖的“育人指南”,让共情的种子在更多课堂生根发芽,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场心灵与心灵的相遇。</p><p class="ql-block"> ——云水居士即日于凤湖</p> <p class="ql-block">敬录: 共情很重要 一一“心课”学思录(四) 张启社</p><p class="ql-block">“人是理性的,积极主动的,能对自己负责,有正面价值取向的个体。</p><p class="ql-block">“你嘴里的话,正在雕刻孩子未来。</p><p class="ql-block">“人性中最深的本质,就是渴望。</p><p class="ql-block">“共情一一打开心门的钥匙。</p><p class="ql-block">“共情很重要”。</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专家“心课”讲座开场白。</p><p class="ql-block">“共情,通情达理,同感心,同理心等。共情,指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用别人眼睛看世界。</p><p class="ql-block">“ 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情绪,感受和观点,并将之传达给对方,让他(她)接纳。</p><p class="ql-block">“ 共情的方法:内容反应:认知共情;情感反应:情绪共情。</p><p class="ql-block">“ 共情的基础:倾听。</p><p class="ql-block">“共情的原则:不指责、不评论、不建议”。</p><p class="ql-block">专家对共情这般阐述。</p><p class="ql-block">如何与学生共情?结合专家讲座给出的方法,我以为,教师首先要明白共情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再去摸索有效方法。</p><p class="ql-block">1,倾听与换位思考方法: 当学生谈起感受和问题时,用眼神、点头等方式给予关注,不打断、不急于评判。同时,尝试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想象会有怎样的感受。</p><p class="ql-block">2, 表示理解与接纳方法: 用温和、肯定的语言回应对学生的理解,如“你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或通过拥抱、拍拍肩膀、微笑等肢体语言传递关心,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p><p class="ql-block">3,用好 安抚与保护方法: 学生情绪激动时,先安抚情绪,待其平静后再分析问题,不急于说教或批评。避免说“别人能做好,你怎么不行”等话语,不比较或贬低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p><p class="ql-block">4, 关注细节变化方法: 留意学生行为、表情、情绪细微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关心询问。不同学生需求和表达方式有差异,根据个体特点调整沟通方式。</p><p class="ql-block">5, 分享类似经历方法: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分享自己或他人类似经历,增强情感共鸣。当然,分享经历不能变成转移话题或炫耀。</p><p class="ql-block">我以为,共情的方法很多,但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做到与学生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换位思考,换位感受,这样才能收到共情的效果。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教师,与教师建立起良好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启社2025年11月1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