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汤汤水水洛阳城</p><p class="ql-block">文/悟斋德厚</p><p class="ql-block">“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笔下的洛阳春夜,藏着千年的诗意与浪漫。只是我踏足这座城时,没有春风玉笛,只有连绵了两个月的秋雨,将洛城的轮廓晕染得愈发朦胧。站在牡丹大桥的引桥上,脚下的钢筋水泥如巨龙般横跨洛水,南来北往的车辆穿梭不息,而桥下的洛水依旧静静流淌,清冽的水波里,藏着这座城从帝都到名城的全部密码。 </p><p class="ql-block">洛水是洛阳的血脉,更是华夏文明的纽带。早在商周时期,这条河便滋养着两岸先民,《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或许也曾在洛水之滨上演。到了隋唐,洛水成为大运河通济渠的起点,隋炀帝下令开凿的这条黄金水道,将洛阳推向了世界的中心。遥想当年,“商船往来,络绎不绝”,南方的丝绸、茶叶顺着河水北上,北方的粮食、皮毛逆水南下,洛水之上帆影连天,码头边人声鼎沸,洛阳因此成为“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的繁华都会。那时的洛水之上,或许也有木桥横跨两岸,只是如今的牡丹大桥,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它以钢铁之躯连接起洛阳的南北城区,老城区的青瓦白墙与新城区的高楼林立隔水相望,一桥飞架,连接的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时间上的古今。 </p><p class="ql-block">桥的南端,霓虹初上时,高楼的灯光倒映在河面,与千年洛水交相辉映;桥的北端,青石板路上的雨水汇成细流,顺着街巷蜿蜒,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岸边的柳树在雨中低垂着枝条,像是在倾听河水的絮语;几位老人打着伞在步道上散步,聊着家常,他们的声音被雨水温柔包裹,与远处的车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俯身触摸桥身的栏杆,指尖传来的凉意里,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当下的鲜活——洛河曾见证过王朝的更迭,也见证着洛阳的新生。</p><p class="ql-block">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诗句里,藏着洛阳的温情,而这份温情,最真切的载体,莫过于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都说“无汤不洛阳”,这座城的烟火气,是从清晨的汤馆里升腾起来的。天刚蒙蒙亮,我便寻到了老城巷子里的一家老字号汤馆,木门刚推开,浓郁的香气便扑面而来,吆喝声、碗筷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热闹得像是一场盛大的仪式。 洛阳人的早餐,离不开一碗汤。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种类繁多,各有风味。我点了一碗牛肉汤,老板麻利地舀起滚烫的高汤,冲入盛有牛肉片的碗中,撒上葱花、香菜,再配上一块刚出炉的烧饼,香气瞬间溢满了整个鼻腔。喝一口汤,鲜美醇厚,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咬一口烧饼,外酥里嫩,越嚼越香。邻桌的一位老爷子,一边喝汤,一边和老板唠着家常:“这汤,我喝了几十年了,从你爹那辈就开始喝,还是这个味儿!”老板笑着回应:“那可不,老手艺不能丢,得让大家伙儿都喝到地道的洛阳汤。” 老爷子点点头,又舀了一勺汤,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这一碗汤里,盛着的不仅是滋味,更是洛阳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情趣。 </p><p class="ql-block">除了早餐的汤,洛阳的水席更是将“汤汤水水”发挥到了极致。傍晚时分,我特意寻了一家正宗的水席馆。水席的讲究,在于“水”的灵动与“席”的厚重。第一道“牡丹燕菜”上桌时,我竟一时看呆了:洁白的萝卜丝切得细如发丝,在清汤中舒展如牡丹花瓣,辅以火腿、海参、虾仁等食材,撒上几粒枸杞,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老板笑着告诉我,这道菜的由来与武则天有关——当年武则天称帝后,洛阳东关农民献上一根特大萝卜,御厨们巧思妙想,将其做成牡丹形状,武则天尝后龙颜大悦,赐名“牡丹燕菜”,从此这道菜便成了水席的头牌。 接下来的“连汤肉片“蜜汁红薯”,道道不离汤,却滋味各异。连汤肉片酸辣开胃,肉片滑嫩,汤汁浓郁;蜜汁红薯清甜爽口,甜而不腻。我一边品尝,一边观察着周围的食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慢悠悠地喝着汤,聊着年轻时的往事;有年轻的情侣,他们互相喂食,眼神里充满了爱意和光芒;还有带着孩子的父母,耐心地给孩子讲解着水席的历史。这一桌汤汤水水,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场关于洛阳历史与文化的盛宴。 </p><p class="ql-block">“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邵雍笔下的洛阳春景,是我此次未能得见的遗憾。今年的秋雨格外绵长,从初秋下到深秋,将牡丹园里的枝叶洗得干干净净。站在王城公园的牡丹园外,隔着围栏望去,光秃秃的枝桠在雨中静静伫立,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明年春天的绽放。 园外的告示牌上,写着“明年四月,牡丹盛开”的字样,让我心中生出无限期待。</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甲天下,早在唐代,便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况。传说武则天曾下令让牡丹在寒冬开放,唯有牡丹不从,被贬至洛阳,却在这片土地上开得愈发繁盛,成了洛阳的象征。千百年来,牡丹与洛阳相互成就,牡丹的雍容华贵,恰如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底蕴;而洛阳的温润土壤,也滋养着牡丹的风骨与气节。 沿着牡丹园的围栏慢慢走,远处的古建筑在雨中若隐若现,与近处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p><p class="ql-block">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我,洛阳的美,不仅在牡丹,更在它的汤汤水水、它的历史文化、它的人间烟火、它的似水流年。“你这次虽然没看到牡丹,但喝了洛水的汤,逛了老城的巷,也算是读懂了一半的洛阳。” 老人的话,让我心中豁然开朗——洛阳的魅力,从来不是单一的,它是洛水的悠悠流淌,是汤食的醇厚滋味,是牡丹的雍容华贵,更是古今交融的鲜活气息。汤汤水水洛阳城,这是一座被水滋养的城市,也是一座被历史浸润的城市。它用洛水连接古今,用汤食承载温情,用牡丹书写传奇。</p>